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袁偉時:中山大學的新「笑劇」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3-8-31 05: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夏笑話多,料不到中山大學也來湊熱鬧。

    2013年7月13日,《廣州日報》在頭版報道:

    「今年考上中大的同學注意了,新生入學時須向院系輔導員提交『公益囊』和『悅』讀感。公益囊是指暑假期間本人參與公益活動的客觀記錄;『悅』讀感則是指暑假期間本人閱讀《弟子規》的經歷和感想。『我們希望新生暑假別太閑,實踐公益,讀點書。』中大學生處負責人說,在眾多傳統經典中選中《弟子規》,是因為其談及道德教育深入淺出,明確指出了為人處世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這份讀後感將屬於『第二課堂』的內容,希望新生們在專業學習的同時勿忘學習立身做人的道理。」

    「學生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會發現一張讀後感表格,列出了讀書時間、和誰共讀、閱讀感受等」。

    提到《弟子規》,我立即想到2005年在武夷山看到的一幕:幾十個來自南北各地的學者遊覽武夷山。當我們來到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1200)晚年定居和講學的武夷精舍門前,十來個小學生整整齊齊站立在道路兩旁,上身穿著一色的馬褂,齊聲朗誦「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出於好奇,我走到一個小男孩身邊問:「小朋友,什麼叫弟子規呀?」他靦腆地說:「不知道。」旁邊一個小女孩主動說:「我知道!弟子的規矩呀。」我再問:「什麼是弟子?」她搖搖頭,細聲說:「不知道。」從印製教材到開班授課,「國學」是一盤大生意。操作者或牟利,或圖名,或兩者兼而有之,在點數鈔票的同時,道貌岸然以「弘揚民族文化」的旗手和「道統」、「學統」繼承者自居;天真、可愛的孩子乃至某些跟風者不過是成就他們事業的棋子。

    8月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8000新生到中山大學報到,一紙「悅讀感」自然少不了。「中大學生處負責人說,在傳統經典中獨獨相中《弟子規》。是因為它可操作性強,明確指出為人處世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新快報》2013年8月16日A19版)

    「經典」?一本17世紀的蒙學教材,一下子上升為大學生必讀的「經典」,力度太大了。不過,需要考證一下,新中國成立以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深研究的學者會承認它是經典嗎?這不過是儒學傳播中的又一小笑話吧。

    「可操作性強」,那就更好玩了。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培訓奴性十足的馴服工具,還是培養獨立自主的公民;這是前現代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分水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專制時代,當然要事事請示尊長。不過,現代社會,尊重每個人的獨立人格和尊嚴,平等相處,是不可逾越的原則;即使是未成年人也要逐步學會自主選擇,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一個事事仰人鼻息、謹小慎微之輩,能推進社會各領域的事業嗎?

    在宗法專制社會,為人子弟擁有私有財產,不但「親心傷」,而且是犯法的!《唐律》規定,「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屬於十惡不赦的大罪之一:「不孝」的重要內容。別籍是另立戶口,獨立過日子;所謂異財,就是私藏——擁有私有財產。此後歷代律例都保留了這類罪名。這樣的社會貌似秩序井然,尊長一呼百諾,但個性被壓制,社會發展被阻滯。現代社會,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私有物,連小孩都會有自己的私藏;個人財產是個人自由的基礎,一切歸公的苦頭我們吃得夠多了!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葯你得嘗一口!親長逝世,三年不準吃肉!能這樣操作嗎?

    最嚇人的是這本粗淺的小娃課本,傳授了「為人處世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一個合理的疑問是:為人處世的禮儀與規範要不要發展變遷呢?21世紀的現代公民為人處世與17世紀聖祖康熙皇帝治下的臣民總有點區別吧?它諄諄教導:「人有短,切莫揭……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做個什麼人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儒家先賢尚且所不齒;能把21世紀的大學生納入這個「規範「嗎?

    「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

    立志要辦一流大學的中山大學,給新生上的第一課竟然是要他們一心只讀聖賢書!我不知道主事先生有沒有想過,如果學用一致會帶來什麼後果?光說不練,又會在學子的心靈中刻下什麼?

    「要領會精神實質」!這是天朝為尊長護短的慣用詞。專制文化的精髓是「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專制王朝需要的是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半步的順民。任何時候,尊長特別是聖人的教導是不容懷疑的。白紙黑字,明明錯了,也是你的理解有問題;其中蘊含著凡夫俗子難於領會的微言大義,獨得天機的宣教士會巧為粉飾,指點迷津,小民相信和執行他們的指示就行了。

    把300多年前五六歲小孩念的課本吹捧為經典,要今日大學生誠惶誠恐去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大笑話。這個笑話出在著名學府,令人心痛。

    就在中山大學新生報到的前三天,上海紐約大學舉行了新生開學典禮。曾任康奈爾大學的美方校長傑弗里·雷蒙的講話擲地有聲:「創造者、發明者和領導者不可能靠背誦和記憶別人的答案來創造、發明和領導。他們必須掌握為舊問題給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須掌握能及時發現舊答案已經不合時宜的能力,因為世界是在不停變化的。」按照這位教育家的觀點,《弟子規》正是應該拋棄的為人處世與治學的舊答案。

    8000份《弟子規》「悅讀感」已交到中山大學有關人士手中。不問可知,每一位新生都會正正經經寫下自己的深刻體會和豐富收穫。經辦人有足夠的材料炮製漂亮的總結上交了。公開的秘密是歷經12年的應試教育,中國的孩子們早已練就一身對付這類試卷的本領!是麻木,還是玩世不恭?沒有理由責怪他們,應該拷問的是為什麼我們的年輕人不能有話直說,要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齊聲頌揚腐朽?

    這是笑劇還是悲劇,讓歷史去做結論吧。

    我深信,在聰慧的中國少男少女面前,「左耳入,右耳出」是一切文化垃圾的命運。

    陳寅恪仍然淡定地坐在中山大學校園裡!「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才是大學之魂,是任何人登入學術殿堂不可忘記的箴言!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沙發
shanren 發表於 2013-9-3 08:37 | 只看該作者
荒誕之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9: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