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人看完震驚了!一個日本青年眼裡的真實中日關係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閱讀提示:日本人大多不理解中國為什麼因為靖國神社問題不與日本舉行首腦會談。甲級戰犯不是都已經被判處死刑了嗎,中國還計較什麼?

  對於日本人來說,一衣帶水的中國是個特殊的鄰邦。中國的悠久歷史和地大物博曾帶給它文明,卻也激起了它無盡的慾望。儘管中日間的交往千百年來不曾斷絕,但直到今天,日本人對中國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大多數親華人士都是老人

  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一直有秦始皇派徐福帶童男、童女東渡尋求長生不老之葯,從此創立日本的故事。隋唐時期,繁盛的中國給日本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日語無論從文字到發音,都與漢語密不可分,受語言方式引導的思維習慣也與中國非常相近。

  日語中的「外人」是指歐美的「洋人」,並不包括中國等亞洲國家人士。在大多數喜歡中國的日本人眼裡,中國是一個「萬寶盆」,應有盡有。喜歡書法的到中國尋找王羲之;喜歡旅遊的到中國游泰山、看黃河;喜歡美食的到中國嘗盡南北菜系。

  


  


  
日本親華派代表鳩山由紀夫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資料圖)


  


  


  
日本親華派代表鳩山由紀夫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資料圖)


  


  在日本的親華人士中,很多人是因為反省二戰歷史

  而致力於中日友好的,其中大多數是中老年人。這與戰後中國政府對日本採取的寬厚政策分不開。記者常與日本關東日中友好和平會的會員們接觸,他們大多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日本的政界明星——公明黨的靈魂人物池田大作,也是有名的親華派。2001年,記者曾到神戶參觀公明黨組織的以周恩來生平為主的展覽,等待入場的日本人在街上排成了長隊,觀眾中大多數人都已上了年紀。

  由於工作等原因長期與中國接觸,從而逐漸產生好感的日本人也不少。記者在自己的日文博客上徵詢:「你怎樣看中日關係?」引來不少網友留言。一個日本朋友說:「我太太是大連人,所以我特別希望中日友好。」近年來到過北京、上海等中國大城市的日本人,也都對中國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敬畏。

  記者的鄰居南先生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去中國,他感慨道:「和日本超市幾年貨架都不換個地方的 『平穩』相比,中國發展得太快了。」南先生說,他20年前到中國時,總帶著個大箱子,裡面裝的都是電子錶、圓珠筆等禮品;10年前,他的行李換成了個小箱子,就放換洗衣服和日常用品;如今,他空著手就去中國了。「中國什麼都買得到,還便宜。」南先生也不帶錢,到處都用信用卡,唯一讓他頭疼的就是不知道能給中國朋友帶什麼禮物。

  中國的高速增長給日本壓力

  儘管日本人與中國人看似親近,但實際上,兩國的關係比想像的要遠一些。不少去過日本的中國人都說,日本人對待中國人,還不如歐美國家的人對中國人友好。這是因為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歷來有排外的傳統。這種排外不僅針對中國人,對歐美國家的人也是一樣。中日兩國完全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也使彼此漸行漸遠。

  


  


  
日本反華遊行(資料圖)


  


  


  
日本反華遊行(資料圖)


  


  百餘年來,中日間戰事頻頻。一方是野心勃勃的侵略者但最終事與願違,另一方是積貧積弱的受害方但最終反抗獲勝。冷戰中,日本與美國等西方陣營結為一體,中國則走上自己選擇的道路。中日建交后,兩國在發展道路、制度模式、社會結構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對日本藍領而言,在日打工的中國人能吃苦,搶了他們不少飯碗。對社會上層的日本精英來說,中國的發展太快,快得讓他們失去了在亞洲的優越感,感到競爭的威脅。

  最熟悉的中國人是F4

  日本人對中日關係的認識就是這樣一個「親近」與「疏遠」的矛盾集合體。由於接觸的機會不多,絕大多數日本人對中國的認識都來自媒體的報道,一些沒去過中國的日本人還以為中國人大都衣衫襤褸,面有菜色;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中國已是發達國家,所有城市都和北京、上海一樣繁華。一位在電視台工作的「中國通」說:「總體而言,中國人對日本的了解多於日本人對中國的了解。中國人都知道田中角榮、山口百惠、高倉健,而日本人則不然。有一次,一位日本藝人在電視上把『毛澤東』說成『毛澤南』,真是讓人羞愧。」

  前幾天,記者與一群東京的大學生聊天,談到中日關係,一位年輕人憋了半天才說出一句,他們想去中國旅遊;說到自己熟悉的中國人,只回答出台灣歌手組合F4。一對日本夫婦告訴記者:「我們沒去過中國,但很喜歡中國的二胡音樂,我們家裡有女子十二樂坊的CD。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很偉大,但中國是獨裁國家嗎?民眾的生活自由嗎?」

  一位研究亞太政治經濟關係的日本學者告訴記者:「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各種各樣,就像中國人對日本的看法也不統一。」一位生在中國的日本公明黨議員也說:「中國總是說『中日關係』,而日本則說『日中關係』,兩國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前面,而合作才最符合雙方的利益。」另一個日本朋友則認為:「其實中日經濟已經密不可分了。日本到處都是中國商品,百元店裡幾乎全是中國貨,我身上穿的襯衫就是中國產品,家裡也有很多『中國製造』。」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記者有位網友名叫「學習中文」,他常說自己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每年都要去中國旅行。就是這樣一個「學習中文」的人,談起中日關係的口氣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如出一轍:「我不理解中國為什麼因為靖國神社問題不與日本舉行首腦會談。甲級戰犯不是都已經被判處死刑了嗎,中國還計較什麼?中國應該為兩國關係的發展多想點辦法。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為了祈禱不再發生戰爭。日本是絕不會發起戰爭的,相反,中國是否會挑起戰爭呢?」他的看法在日本民眾中頗有代表性。

  記者一位日本朋友常去中國,對中國很熟悉。他在記者博客里的留言,既有中文也有日文。他在中文留言中寫道:「我對中日關係比較樂觀,相信日本下任首相會儘力改善中日關係。」而日文留言則是:「日本對中國有一種擔心,害怕中國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會導致軍力增加。中國是有責任的大國還是霸權國家,現在還看不出來。」

  日本教授給中國支三招:爆日本右翼反華內幕

  近來,安倍政府的一些言行讓中國人有理由認為安倍政府已經嚴重右傾,日本社會也被認為已經全面轉向保守和右傾。日本國立新瀉大學副教授張雲8月26日在新加坡報紙撰文稱,日本右傾實質是反美,障礙也是美國,中國無需緊張但需自強。

  張雲指出,日本右傾后潛在威脅程度有限。首先,就憲法修改問題,參議院選舉中各個黨派的態度反映了國民的心態,自民黨表示「爭取憲法修改原案向國會提出」,公明黨提出「反對先改96條」,民主黨「不能贊成96條先改」,大家黨提出「比改憲更加重要的是政治行政改革」。張雲認為,安倍知道在這個問題上走得太遠會造成政治和社會分裂,所以政府的姿態是謹慎的。

  第二,他指出,日本在歷史問題上全面修正主義的最大障礙在美國。戰後的體制歸根到底是美國人建立的,日本是在接受美國的亞洲體制的基礎上才有戰後的歷史。日本右傾化最為嚴重的後果可能是推翻東京審判和《波茨坦公報》,如果那樣的話日美同盟就走到了盡頭了。張雲寫道,在日本,保守右翼勢力的民族主義矛頭主要是針對美國,日右翼認為自己是受害者,這個潛意識非常強,只不過是在戰後被壓制下來了而已。

  


  


  
資料圖:日本右翼反華遊行


  


  


  
資料圖:日本右翼反華遊行


  


  而美國在戰後在某種意義上為了共同利益同日本的保守右翼勢力保持了共存的關係,在關鍵時刻美國會出來壓制日本的右傾動向。張雲指出,日美雙方在歷史問題上不存在什麼共同價值觀,美國始終警惕日本的右翼保守勢力的過度抬頭。日本右翼勢力的反華僅僅是表象,反美是實質,中國沒有必要過度緊張,一旦日本右翼試圖淋漓盡致地表演,美國人就會擔心了。

  就日本大規模增加軍費問題,張雲認為,日本全面提升軍事戰鬥能力最大的障礙不僅在國內,還在於美國態度和市場力量。日本國民選擇安倍的理由主要是對 「安倍經濟學」的期待,而不是對軍事實力增強的希望,任何輿論調查都顯示經濟狀況是否好轉是安倍政府執政合法性的根本,日本國家債務高達國內生產總值 200%的情況下,任何大規模軍事建設都很難想象。

  張雲指出,中國完全有理由擔心日本右傾化,但真正牽制右傾化可怕後果的不是鋪天蓋地的批評,而在於自身實力和影響力的提高,一方面這樣能夠讓更多的日本人看到同中國合作的魅力,另一方面對那些極端右翼勢力形成威懾。他認為,中國也要牢記目前還沒有真正形成牽制日本右傾化的能力,所以必須需要借力。借力對象第一是日本民眾,第二是美國,第三是投資家。

0

主題

32

帖子

1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1
沙發
地溝油 發表於 2013-9-8 08:00 | 只看該作者
震驚了.用爛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