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的危機在後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3-9-22 09: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年以來,新興國家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金磚國家除中國外,增速均在3%以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日本經濟卻一路高歌猛進,2013年一、二季度GDP增速分別達到3.8%和2.6%,一改此前增長乏力的頹勢。然而,在高速增長的背後,日本經濟蘊藏著更大的危機。

首先,匯率的大幅貶值並未扭轉外部逆差。自安倍晉三執政以來,日元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貶值幅度均在16%以上,然而,商品和服務貿易卻連續13個月保持逆差,且7月份的逆差規模創近6個月來新高。不僅如此,匯率大幅貶值導致日本的貿易條件迅速惡化。2013年1-7月,日本的出口價格相對進口價格下降3.4%。

其次,超發貨幣進入實體經濟領域的比例不高。根據日本央行最新數據,2013年1-7月,日本信貸總額僅增長0.87%,導致企業很難利用銀行貸款進行投資。今年前兩個季度,日本投資環比增速分別為-3.1%和-6.8%。超發貨幣大規模進出資本市場導致市場波動劇烈。2013年5月23日,東京日經股指大跌超千點,拉開了日本股市大起大落的序幕,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攀升和五年期國債CDS大幅上升預示日本債券市場也將面臨大幅波動。

第三,稅負偏低加劇政府債務負擔。在安倍經濟學的主導下,日本政府人為壓低稅負。2013財年,日本稅負僅為22.7%,遠低於美英德法等國。儘管低稅負與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一致,但是政府收入增長乏力致使日本政府的債務負擔進一步加重。2012年,日本政府債務率已經突破230%,如果未來進一步上漲,很可能危及政府信用評級,導致國債利率飆升。

「安倍經濟學」背後的邏輯在於希望通過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培育通貨膨脹預期,進而使日本經濟走出「失落的十年」。然而,這一邏輯背後的前提是日本仍有保持長期快速增長的可能,但這一前提非常值得商榷。

回顧日本的發展歷史,其人均收入從1960年的469美元增長至1995年的3.69萬美元,相當於美國的1.52倍。但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增長失速,美國則實現了網際網路革命,導致日本人均收入相對美國再次下降,最低的2007年僅為73.8%。

日本人均收入等指標達到最發達國家水平,標誌日本經濟整體已經接近甚至處於全球產業與技術前沿,早先利用后發優勢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已很難持續。然而,達到全球產業與技術前沿后,由於缺乏開拓性創新,導致經濟增長減緩甚至停滯。

日本開拓性創新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文化因素是一個重要原因。高度組織化和集體化的文化,導致日本個性不足,不利於實現開拓性創新。此外,日本快速老齡化以及資本形成增長停滯也是經濟增長失速的重要原因。

因此,與其把日本經濟過去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看作「失落的十年」,還不如說是經過歷史性繁榮進入高收入階段后一種「低增長穩態」的表現。

從短期來看,「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的提振作用明顯,但是近期出現的股市大幅波動以及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上升等負面因素的影響逐步顯現。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將削弱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性。2011年第三季度,日本GDP增速曾經超過11%,但後來缺乏可持續增長因素的支持,迅速回落至接近0附近的水平。目前來看,面對外部失衡、投資不振和政府債務高企等挑戰,日本經濟增速回落的可能性正在大幅提升。

從中期來看,日本稅負偏低導致政府收入無法與政府支出相匹配。未來如果上調稅率,如消費稅稅率,將進一步削弱量化寬鬆政策的刺激效應,加速經濟回歸「低增長穩態」。

從長期來看,只要日本無法在產業與技術前沿上形成突破,實現開拓性創新,日本經濟就很難打破目前的「低增長穩態」。單純通過超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人為推高經濟增長率,最終將導致政府和貿易的雙赤字,甚至引發經濟危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6: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