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改變世界的誤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行有行規,門有門道,不同的語言亦有各自獨特的規則和風貌。正因為如此,譯者要想在兩種語言之間準確精到、遊刃有餘地轉換,真是難之又難。這不,本文就列舉了一些翻譯過程中產生的誤譯,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讓人匪夷所思,有的叫人心驚肉跳。誤譯看似語言上的小毛病,嚴重起來卻足以改變世界。

  漏譯一個「i」,火星人到來

  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喬范尼·夏帕雷利宣布了一項極為驚人的發現:火星上有「canali」,被英譯為「canals」(意為「運河」)。根據定義,運河是由人工開鑿的,於是這一發現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人們猜測這些運河可能是由早已滅絕的火星人開鑿的,用於灌溉他們的作物。

  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讀了夏帕雷利的著作,對火星產生了極大興趣。他甚至搬到亞利桑那州,建立了自己的天文台。數年間他不斷發表論文,做出了如下推測:1.火星上曾經居住著一群具有高度文明、才能非凡的工程師;2.這些工程師開鑿了運河,為拯救他們那瀕死的星球做最後一搏。

  只是這裡有兩個問題。首先,羅威爾基本上是在隨心所欲地繪製運河圖,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迄今為止沒人能把他繪製的運河與火星上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照。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點,「canali」在義大利語中指的是「水道」或「溝渠」,夏帕雷利只不過是指出了一種完全天然的地貌差異而已。

  所有人都把夏帕雷利的發現與羅威爾的胡說八道聯繫在一起,據說這讓夏帕雷利惱火不已——這完全可以理解。但等到真相終於水落石出的時候,為時已晚。羅威爾不著邊際的想象力激發了許多人的科幻奇想,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星際戰爭》一書中同樣描繪了瀕臨滅絕的火星人所做的垂死掙扎,而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小說《火星公主》同樣也是關於火星上的垂死文明。

  到了20世紀,火星上有火星人的說法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而這一切都是源於一個微乎其微的字母「i」。

  尼基塔·赫魯曉夫想要畢恭畢敬地悼念你

  1956年正值冷戰如火如荼之時,這意味著對當時的美國而言,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就是「頭號敵人」。赫魯曉夫曾在莫斯科波蘭大使館發表過一場演說,憑此越發坐實了自己這一「美名」。在那場演說中,赫魯曉夫在幾句開場白后便開始大談資本主義如何糟糕,而共產主義如何優越,最後他用一句現已富有傳奇色彩的話作為結束語:「我們終會將你們埋葬。」

  聯想到蘇聯剛剛成功試射了一顆氫彈,赫魯曉夫的這句話聽上去極像是一種挑釁。美國媒體對此大肆渲染,稱赫魯曉夫是個「面紅耳赤、手舞足蹈」的大話王。

  問題是,赫魯曉夫其實沒這樣說過。

  如果將他的話進行直譯,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我們會親眼看著你們被埋葬」。

  這句話其實在蘇聯極其常用。赫魯曉夫的本意是說「我們會比你們活得長久」。冷戰期間,此類「共產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言論一直不絕於耳,但由於誤譯,美國人以為赫魯曉夫可能真的要將他們埋葬在核戰的廢墟中,於是採取行動加以應對。他們密切注視著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和世界首顆洲際彈道導彈的動向,然後開始自顧自狂熱地研究空間導彈。要不是對赫魯曉夫一句大話的誤解,美國人會登上月球嗎?我們不得而知。

  卡特總統「雷翻」波蘭

  1973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訪問波蘭,頭一遭在這裡舉行新聞發布會。

  卡特以一天150美元的價格雇了個幾乎不會說波蘭語的自由譯員。這傢伙出口即錯,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卡特總統一開場說道:「我今早離開了美國。」結果被譯成:「我離開美國,再也不回去了。」卡特總統說:「我此行的目的是想了解你們的想法和對未來的期望。」結果被譯成:「我對波蘭人想入非非。」碰上這個傢伙,卡特算是倒霉到家了。

  於是這個傢伙被解僱了。為出席國宴,卡特又雇了一位新譯員。演講時,卡特說完第一句話后停下來等譯員翻譯,結果譯員沒有任何反應。卡特又說了一句,再次停了下來,譯員仍然沒有任何反應。顯然,這位譯員的問題與前一位恰恰相反——他聽不懂卡特的英語,於是決定三緘其口。最後,波蘭領導人的譯員不得不出面收拾了這個爛攤子。最後,當卡特離開波蘭之時,他已淪為無數波蘭人的笑柄。

  一詞招來原子彈

  1945年7月,盟軍準備徹底結束對日作戰,於是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會將其「全盤殲滅」。

  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說了些諸如「無可奉告,我們尚在考慮之中」之類的話。

  鈴木使用了「mokusatsu」一詞來表達「無可奉告」的意思,但該詞還有「我們根本就不把這事兒放在眼裡」之意,而美國政府聽到的正是這個版本的翻譯。哈里·杜魯門總統很生氣,接著美國就通過以下行為揭示了其發布《波茨坦公告》的真實原因:在鈴木發表評論10天後向廣島扔下了一枚原子彈,3天後又在長崎扔下了另一枚。

  醫藥翻譯殺人於無形

  現在我們把目光轉向醫藥界。有這樣一個問題:在種族極其多元的地區,醫生和患者經常說不同的語言,所以醫生必須雇翻譯。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數譯者只是譯者,並不是醫藥專家,一旦他們遇到必須迅速做出判斷的情況時,這就會成為一個問題。有個極具戲劇性的例子:一個西班牙男青年抱怨說感到噁心難受,西班牙語的說法為「intoxicado」,然後他就暈倒了。譯者把這個詞理解成了「喝醉的」(intoxicated),以為這個傢伙喝得爛醉如泥,結果醫生將他按照酒醉和嗑藥過量治療了。

  但這個人的噁心實際上是由腦血栓引起的,也正是腦血栓導致了四肢麻痹。如果譯者能多費點心弄清楚這個容易引起歧義的詞是什麼意思,醫生可能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救治這個病人了。不過話說回來,美國的醫院怎麼會知道「胃痛」一詞在諸如西班牙語之類晦澀難懂的語言中該如何表達呢?畢竟全美國的居民中只有3500萬人說西班牙語。

  然而,並非所有的醫藥誤譯事故都發生在急診室。事實上,絕大多數誤譯事故發生在藥房。早在2009年,美國許多州就通過法律,要求藥房向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藥方翻譯服務。不過,和大多數其他商業機構一樣,許多藥房的經營者只用電腦軟體來進行翻譯。在紐約布朗克斯地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3%的藥房配備了專業譯者。

  這項研究還調查了藥房使用的電腦翻譯程序,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藥方翻譯都存在嚴重錯誤,而且錯誤層出不窮。「口服」被譯成「少量服用」,「兩次」被譯成「兩個吻」。還有一個極度令人擔憂的例子:一位男士按照血壓葯的說明書一天服了11次葯,而非實際上要求的一次(once),出現這樣的誤譯是因為「once」一詞在西班牙語中就代表數字「11」。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03: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