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今年為何那麼多城市變「火爐」?

[複製鏈接]

5454

主題

5515

帖子

763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李志青


  7月以來,中國多地陷入高溫,中央氣象局發布了最高級別的高溫災害警報,對此,飽受高溫煎熬的各地區都實時向公眾發布高溫信息,並積極宣傳應對高溫的各種方法,這自然是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好事,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極端的高溫天氣現在已經基本褪去,但就現有的各種報道來看,與高溫情況的公布相比,有關本次高溫的成因,相關的解釋則顯得有點薄弱。到目前為止,根據氣象專家的意見歸納下來,高溫的主要成因便只有一點,那就是「副高過強」。問題是,這樣的成因解釋對於公眾而言,既顯得過於專業,又有點語焉不詳,是遠遠無法滿足公眾的需要。其結果是公眾生活在高溫的極端氣象環境之下,卻對其成因知之甚少,無法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究竟是怎麼回事,其中究竟又有哪些來龍去脈。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情況之所以會發生,一方面固然與科學本身所取得的有限進展有關,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原因則在於,在科學與公眾之間橫亘著一個極大的鴻溝,兩者各自為政,溝通不暢。就科學家而言,或出於謹慎的原則,或出於知識產權保護的需要,他們不願意及時將所得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簡單的語言,並將有關信息傳遞給公眾,而公眾也受限於溝通渠道而無法獲得相關的信息。事實上,哪怕是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又或僅僅只是研究的相關過程,讓公眾及時知曉,都不僅可以彰顯公眾作為納稅人所應享受的知情權,而且還可以讓全社會充分地接受有關高溫等方面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教育,進而將高溫的應對從點上的「納涼」上升為面上的 「適應」。

  從科學層面上尋找「高溫」成因,有兩個主要的基本視角,一是自然科學,這自然不可或缺,二是社會科學,這一點則經常被人們忽視。

  就自然科學而言,有關高溫的成因,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探索。首先是普遍意義上的成因,包括直接和間接成因,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理解,就如熱源帶來熱量一樣,高溫的最直接熱源無疑便是太陽,夏季時,北半球的陸地處於太陽的近地點,是全年中接受太陽輻射程度最高的時期,在此情況下,如果不能從洋麵等處獲得較為溫潤的水汽,那麼便會出現持續的高溫天氣,形成「火爐」。這也就是氣象專家所解釋的主要成因,「副高強度過大」,阻止陸地從洋麵等地獲得「清涼」的水汽,但問題是為何「副高」會在今年會如此強大呢?這就涉及到第二點,即間接造成高溫的因素。

  有關高溫的間接成因,根據氣象專家們的解釋,主要有兩個,一是與青藏高原上的積雪減少有關,這相當於是減少了「火爐」周邊的製冷源;二是與大西洋上的洋流變化有關,相當於是隔斷了「火爐」與遠處製冷源間的互動關係。對此,其實也不難理解,如果「爐火」過旺是造成高溫的內因,那麼,上述兩個因素便形同外因。也就是說,在一般年份,這些內外因素通常並不會同時發生,但一旦這些因素同時出現,那持續的高溫將在所難免。

  第三,除了自然因素之外,高溫的成因中究竟有無人為因素,這一點也正是社會科學研究視角的出發點。

  事實上,儘管從局部的角度看,持續的高溫有著很大的偶然性,譬如並非每年都發生,又譬如並非所有地區都發生等等,就此而言,很難證明高溫背後是否存在人為的影響因素,但如果將研究的周期足夠長以及研究的範圍足夠大的話,可以發現,高溫只不過是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一種變化而已。也就是說,假如我們跳出溫度的範疇,高溫屬於一種氣象環境變化,再進一步跳出氣象的範疇,高溫則屬於更大範圍的一種自然環境變化,繼續擴大研究的範疇,高溫還屬於自然-人類交互的生態系統變化。按照這樣的一種思路,如此強度的高溫固然屬於自然變化的個案,但如果將高溫與其他極端的氣象環境變化,比如嚴寒、乾旱、暴風雨等合併起來呢?再者,如果將氣象環境里所發生的極端變化與各種生態環境中的極端變化,比如海水的酸化、物種的滅絕等合併呢?如此歸類的話,便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即高溫並非僅是偶然出現的自然現象。假如科學家能夠在高溫與高溫之間、高溫與嚴寒之間、以及高溫與其他的環境類災害之間找到某種內在的系統性聯繫,那麼也就更易於從中發現是否存在人為的影響因素。

  有關人為因素影響自然環境變化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便是,在過去的20多年裡,科學家就已經從諸多局部的、不同的環境變化痕迹中找到了一個相應的系統變化規律,那便是「氣候變化」,或者叫「全球變暖」。事實上,所謂「氣候變化」的表現便不儘是氣溫的升高,還有包括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洋流變化、局部地區洪澇、乾旱或者降雪等等也都是氣候變化的表徵。正是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之上,科學家進而從系統變化中找到了人為影響的痕迹,那便是大規模燃燒石化能源后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從而為後續的社會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假如真的能夠證明高溫成因中的人為因素,那麼,社會科學便有了用武之地,如何從微觀個體的行為到宏觀社會經濟的發展等不同層面剖析人類在高溫形成中所產生的影響,然後又如何進行糾正並消除這些影響,讓我們自身減少受高溫煎熬的幾率,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索的話題。總之,有關高溫的成因,作為科學研究者,我們有必要進行研究並以通俗的語言與公眾保持緊密的溝通,畢竟,公眾享有知情權,「戰高溫」也需全社會的合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5: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