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圍觀世界人民玩命稱讚中國:說的我們壓力實在太大了!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3-8-22 10: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青島,肯德基。威廉和科妮莉亞對我點的意式肉丸飯大加鞭笞,說在歐洲已經很難嘗到這麼難吃的西餐了,威廉還憤憤的說,這美國人就喜歡拷貝人家的食品,還總是搞個四不像。

  威廉和科妮莉亞是我的德國鄰居,這輩子從來沒來過中國,可腦子裡早就被德國各種各樣的中國報道灌滿了。這次跟我來中國,對我唯一的要求是,帶他們看看真實的中國。景點要看,老百姓的生活更要看。

  在中國,兩個德國老外的一個深刻印象是,從未見過這麼多的「外國品牌」。老外特別奇怪的是為啥中國的商鋪都用外文字母做名字?這裡不是中國嗎?不是用漢字的嗎?這些外國品牌怎麼在歐洲從沒見過呀?

  


  


  
威廉和科妮莉亞


  


  


  


  
威廉在路邊買東西


  


  我告訴他們這些其實是中國自己的牌子,德國人問題隨之而來,這些洋碼子中國人既然看不懂,為什麼起個別人看不懂的名字?

  我們對洋人東西的崇拜有時到了過於盲目的程度。在中國一個所謂洋快餐店德克士,咖啡味同嚼蠟。難怪這餐館只能在國內蒙蒙國人了。

  更讓德國人吃驚的是在中國各種商品的價格。在如今的歐洲,想買個不是中國生產的服裝鞋帽已經很難了。科妮莉亞和威廉想,既然都是中國製造,那麼到中國買這些商品必然也必須是便宜的。

  兩人進商場徑直走向那些歐洲也能看到的品牌。可一看價格頓時傻眼。一個普通外套價格動則兩千塊。這和歐洲有啥區別?

  旁邊促銷小姐一個勁解釋,這是國際一線品牌,成本人工都是很貴的。我在旁邊插了一句,您工資想必很高嘍。都是中國生產,扯什麼人工貴?

  德國人在中國一件所謂國際品牌也沒買,倒是弄了堆雙星鞋,班尼路,樂滋滋的回家了。

  如果國家對這些洋品牌征取高額稅收也無可厚非,不過應該讓老百姓知道這商品價格里多少是稅收,多少是成本。如果在各項成本都比歐洲便宜的話價格卻和歐洲一樣甚至更高,這必定是某一環節出了問題,我也相信這種問題不難找到。

  德國老外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的高樓,這次在中國見識到了。其實熟悉歐洲的人都知道,整個歐洲沒幾個城市有所謂摩天大樓群的,很多很知名的城市在中國人眼裡看可能就是個小村鎮。

  


  


  
來中國的外國人


  


  德國人對中國城市建這麼多高層住宅很不可理解,因為在德國,這樣的公寓通常都是給需要救濟的人住的。也就是他們通常所說的盒子房。

  科妮莉亞很形象的說,當我想到我住的房子上面和下面同樣位置都睡著人的時候,我就失去住在那裡的興趣。如果說一個城市的市中心因為人口擁擠只能建高樓的話,那麼在很多城市的郊區甚至農村都建起了高樓就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在濟南,他們央求我去老城區看看。其實,我每次回家鄉都會去濟南的老城區走走,就是那種很盲目的走街串巷。燕子李三當年飛檐走壁的地方如今被萬達廣場買去拆掉建起了豪華商場。

  我們只能往大明湖一帶尋找濟南先前的小巷。那是一排排古老的平房。這些個平房讓兩個德國人嘖嘖讚歎,這才是生活嘛。

  這時一位大娘從屋裡出來一盆髒水潑到大街上,她見兩個老外在這裡逛,很神秘的對我說,你怎麼把外國人弄咱這貧民窟來了?我頓時吃驚,說你這裡怎麼能是貧民窟?這裡房價多貴啊!

  大娘頓時笑了,說這裡房價當然在濟南算是頂級的,但大傢伙都還盼著拆遷,只是欠一個合適的價格。這裡一下大雨就淹,沒有獨立的廁所,用的是公共的浴池。大娘是老濟南,亦忘不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老濟南風貌,可她還是願意搬遷,她更羨慕那盒子樓里獨立的廁所。

  我特別難過的聽到這些,心裡不舒服。我把這些原因告訴德國人。他們顯然已經早就猜到了。

  


  


  
來中國的外國人


  


  


  威廉對我說,這德國的村鎮新房不多,多是些上百年的老房,當年也沒有這些現代設施。如今這些房屋外觀依然是原貌,可內部已經相當現代化了。

  這些離不開政府的資助和指導,因為管線和下水道個人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如果全部拆掉蓋高樓,確實是省事,可我們的子孫後代去哪裡尋找我們的過去?

  對於西方那些食品單調的國家,比如德國來說,去了中國,那就是去了天堂了。德國人可真沒見過這麼多能吃,好吃的東西。

  威廉總結說是你們中國人過去太窮,所以想方設法尋找吃的東西,我立刻否定,這種吃文化哪是你們這幫古板的德國人想明白的?

  況且中國地大物博,一個大國家的優勢讓這種文化交流變的容易。我們在中國一個月,吃飯很少有重複的,真是讓他們見了世面了。

  一位瑞士人來北京:中國的繁榮令人難以置信

  「中國人比我們想象的更親近」

  伯爾尼畫家、太極教練迪諾·里格利在中國工作了一個夏天。他明白了為什麼瑞士與中國的交流,對瑞士人來說比對中國人更重要:

  北京有令人難以想象的2000萬居民。這是個忙碌的都市,一切在不停地運轉。我工作的社區生活和工作著許多畫家、設計師、自由藝術家。巨型城市北京正在疾風暴雨般向周邊地區擴展。

  曾是城市歷史一部分的老建築被拆除,新的街區有大型購物中心,昂貴的公寓,也有文化設施。這裡是一個舒適的藝術飛地,與我們腦海中「經濟渦輪增壓器」的形象大相徑庭。

  


  


  
在北京的外國人


  


  


  
在北京的外國人


  


  作為在北京的藝術家,生活分外忙碌,幾乎沒時間旅行。那裡的競爭也很激烈。真的,我無法形容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許多新富起來的中國人住在四壁空空的房子里。他們如今需要藝術,這樣就可以向別人誇耀。

  在西方人印象里,中國不具備一個繁榮藝術市場的條件。相反,藝術創作者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挺緊張。其實,中國的相關政策比我們想象的要寬鬆很多。根本沒什麼限制。

  我在北京經常騎自行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個大都市蓬勃發展的商業和對立的貧困。

  在玻璃幕牆的摩天大廈旁邊或許就是窮人居住的沒自來水的房屋。不過,他們很乾凈,環境維護良好,而且人們感到自豪。

  北京很安全。大多數道路都有單獨的自行車道,有的可容納兩個人並排騎。雖然紅綠燈和交通規則有時不具約束力,但你可以學到在混亂的交通中騎車人如何輕鬆自如地行進。我覺得這幾乎就是中國的一門太極藝術。

  說到太極,即使在悶熱潮濕的天氣,中國公園裡也會有中年以上的人在練習。

  對年輕人來說,太極已過時。他們迷戀來自西方的一切———品牌服裝、汽車甚至是快餐食品。不過,我相信,氣功和太極未來將在中國變得日益重要。

  


  


  
在中國學習太極的外國人


  


  


  
在中國學習太極的外國人


  


  在北京的逗留讓我認識到,中國人比我們通常想象的更具人性的親近。對於中國我們有很多刻板印象。比如,中國人不能接受批評,或者不會承認失敗,因為他們會認為有失「面子」。

  其實,我們的「中國印象」往往過於消極,因為受到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觀的影響。如果你在中國住下來就會發現:歐洲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相比中國人,歐洲人更需要東西方的交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0: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