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沈從文的婚外戀,談民國文化界視亂性為時髦的原因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第 8 樓 扁舟子_2012 2013/8/17 14:33:55  的原帖:沈從文是一個居住在純美世界里的有情人,生命之靜美,人世之溫柔,在他汩汩流水般靜謐的文字里得到極致的闡釋。他構築的湘西理想國里,自然與生命,人情與人性,都達到了一種消解了力量的純美境界。沈從文以其靜的內心世界,締造了靜的人生,靜的文學。」他用一支筆保留著最後一個浪漫派在20世紀吟唱最後一首牧歌的生命形式。

  沈從文的文字如汩汩流水般的訴說著美麗與哀愁,如春的愁緒靜靜的在文字中宣洩,湘西帶血性的人情賦予沉靜的心以張力。用他的視角再去打量周遭,人沉浸在那種氛圍里,藝術的視角是柔軟和無力的。

  《水雲》讀的很熟,現在才知道他背後真實的故事。

  這個湘西人——  他的血液里天生充滿了野馬式幻想;他的荷爾蒙由於過分旺盛,往往傾注在兩種事物上:不停地創作,不停地愛上不同的女人。

  心情驕傲;性格孤僻。受得住人的冷漠糟蹋;也載得起忘我的狂歡。一個好的作家,都是分裂的!

  我們在欣賞他美麗文字的同時不禁會感嘆作家的愛浪子的情都只是別人眼裡的風景。

  洞察人性皆學問,世事練達即文章。現在終於看破民國文人亂性之原因,民國那個短暫特殊時期之文化界的浮躁、張狂與淺薄與民國文人最終被集體文革的悲慘下場之歷史,留給我們這些後來者的是極其深刻的歷史教訓,包括沈從文的婚外戀,民國文化界視亂性為時髦等等這段歷史說明什麼?

  人失去傳統文化精神之克己反省之自我凈化功能,失去對自我思想糾偏之修心養性以後的文人就容易陷入痴心妄想中,文人就喜歡終日思想(其實就是心不靜,在後天意識下的痴心妄想),在這樣的痴心妄想中鑽牛角尖的結果就是可以營造一個所謂的虛情假意之精神世界,作繭自縛樂在其中,在傳統文化觀念中這叫:愚昧、痴迷、執迷不悟、本性迷失等等。看看民國的那些唯物文人,那個不是如此?特別是現代詩人,最後不能自拔的自殺的都有,西方那些近代唯物哲學的奠基人最後基本都成了神經質和神經病,就是這個原因。

  陷入痴心妄想之精神世界中的人,正念不強大、陽剛不正,也不具備潔身自好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力,因此形成兩級分化之浮躁、自負而心神不寧、不知天高地厚而妄自菲薄或淺薄、無禮、心理陰暗及桀驁不羈,脫離中庸之道精神——這是唯物民國文人的真實寫照。

  這樣兩級分化走極端的人,往往會在人之本性善念和後天形成的性惡和觀念之間糾葛,這種糾纏的結果其實就是正念不強陽剛不振作、不辯正邪與善惡之事物本質的表現,精神世界失去自我以後的陰陽糾纏的直接體現在人間的行為,就是男女陰陽之間的不檢點,這其實是西方兩百多年以來唯物者的普遍情況了。


  這些民國文人和五四新文化運動那些領頭人的情況都一樣,唯物哲學思想境界的低下造成的道德品質敗壞,最淺顯的表現就是情慾和物慾的強盛追求的無止境,把表現在男女之間的不檢點和亂性的不知羞恥視為時髦,這是失去傳統文化精神之克己反省之自我凈化功能,失去對自我思想糾偏之修心養性以後的文人不辨正邪與善惡的惡果,這種惡果為什麼現代文人和學者偏偏喜歡津津樂道?

  說白了:這也是唯物哲學之否定精神層面的凈化和精神層面的修鍊與追求,唯物道統之一脈相承之輕狂、淺薄罷了!

  沈從文最後也自殺了。

  人不能一味的自欺欺人的,這樣的人非常脆弱!當自己痴心妄想編織的虛無世界破滅以後,精神無所寄託之痛苦殘酷壓身,瘋的瘋了,自殺的自殺,剩下的就是苟且偷生賣身為奴了,這是民國文人的下場。以史為鑒,未來還有多少民國這樣的文人與學者,繼往開來?不容樂觀!

  人之克己反省而做回真我,不為外在情慾和物慾所蠱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獨立的活著,這就是中國儒家「中庸之道」精神的真諦,懂點傳統文化是有好處的,看什麼都透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6: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