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國最後的閨秀:誰娶走了合肥張家四姐妹?(組圖)

[複製鏈接]

4977

主題

5008

帖子

67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ishangxiu 發表於 2013-8-20 17: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合肥張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姊妹深受傳統文化浸染,有著極高的文化和藝術修養,她們平和溫潤、知書達理,崑曲、書法、丹青、詩詞無一不精,皆有才女之名。

  中國近代史上的名門望族———合肥張家四姐妹深受傳統文化浸染,有著極高的文學和藝術修養,合肥四姐妹的美麗當時在蘇州樂益中學(四姊妹父親張武齡創辦)教書的葉聖陶曾這樣評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而娶了這四位才女的幸運兒分別是崑曲名家周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大師沈從文和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張家有女初長成

  合肥張家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門大族,與同鄉李鴻章家族齊名,張家的發跡人物、四姊妹曾祖張樹聲也是李鴻章的淮軍老人,與李關係密切,稱得上是休戚與共。張允和夫君、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談及岳父家族時曾說:「張樹聲是跟隨李鴻章打仗出身的,『張家』與『李家』相併列。李鴻章因母親去世,清朝大官允許回家守孝三個月,李鴻章回鄉丁憂的時候,職務就是由張樹聲代理的。張樹聲的官做得很大,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所以下一代人也做了很大的官,到第三代張允和的父親張武齡,生於清朝末年,受了新思想的影響。他知道家裡有錢、有地位,但總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離開安徽,到蘇州興辦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蘇州辦樂益女子學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蔣夢麟等當時許多有名的教育家結成朋友,幫助他把學校辦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別人想辦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

  張武齡是張樹聲的孫子,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醉心於平民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響,在蘇州創辦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推動女子教育。樂益女中是所新式學校,取「樂觀進取,裨益社會」之意,學生剪短髮,開運動會,演話劇,引領風氣之先,學生們還演出過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等知名話劇。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張武齡與揚州名門之女陸英成親,據說結婚時陸府的「嫁妝隊伍從四牌樓一直延伸到龍門巷,足足排了十條街」。

  張武齡婚後育有四女六子,四個女兒名字分別是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名字都長了兩條腿,既寓長大后女兒要嫁人隨夫走,也寓女子須自立,要走自己的路;而六個兒子則分別取名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都帶「家」字頭,意思是男孩要留在家裡的———由此也可看出張武齡是位相當風趣的有心人。

  張家的四位美麗千金很快便出落成婷婷少女,張武齡讓她們學習崑曲,蘇州是崑曲故鄉,有地利之便。周有光回憶說:「張家四姐妹小時候學崑曲。當時崑曲是最高雅的娛樂,因為過年過節賭錢、喝酒,張武齡不喜歡這一套,覺得還不如讓小孩子學崑曲。小孩子開始覺得好玩,後來越來越喜歡崑曲,崑曲的文學引人入勝。崑曲是詩詞語言,寫得非常好,這對古文進步很有關係。」

  

  沈從文和張兆和夫婦

  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四姐妹一生最大的亮點當然是她們的愛情了。大姐元和文靜端莊,儀態優雅,屬於典型的大家閨秀。在上海大夏大學讀書時便有「大夏皇后」之稱,追求者自然不在少數,但卻無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後來結識了風流倜儻的崑曲名伶顧傳玠。

  二人的相識頗具浪漫色彩。元和一生痴迷崑曲,當時正與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學唱《牡丹亭》「拾畫叫畫」一折。戲中柳夢梅在園裡看到杜麗娘的畫,不覺情深意綣,這段近半小時唱念,正是顧傳玠拿手好戲。但顧傳玠當時在上海唱《牡丹亭》卻沒有這一折。正值韶華的張元和深為柳夢梅的痴情所感,極想知道舞台上「拾畫叫畫」是什麼樣子,便給顧傳玠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這一折。顧接信后很快就回復,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畫叫畫」一折———於是便有了張元和與顧傳玠的初遇和相戀,這一年,張元和22歲,顧傳玠20歲。

  關於這段往事,周有光至今還記憶猶新:「張元和在上海讀大學,人漂亮,讀書也好,是大學里的『校花』,被捧得不得了,再加上張家地位,對她的婚姻很不利,一般男孩子不敢問津。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朋友。後來,張元和非常喜歡崑曲,擅唱擅演,而顧傳玠是當時著名的崑曲演員。張元和因為喜歡崑曲和顧傳玠相識,顧傳玠想追求她,她不敢接近顧傳玠,因為當時演員的地位很低。所以拖了很多年,到抗日戰爭的時候才在上海結婚。」

  四姐妹中老二允和結婚最早,她與周有光的戀愛也是水到渠成,波瀾不驚。當時兩家都在蘇州定居,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在樂益女中讀書,與張允和同學,允和常常到周家來玩,與周有光自然而然也就認識了。

  後來周有光到杭州教書,恰好張允和也到杭州之江大學借讀。就這樣在美麗的西湖邊,張允和和周有光開始了戀愛旅程。多年後,周有光憶及當年的舊事仍津津有味:「杭州地方比較小,又方便,附近又好,我們周末到西湖玩,西湖是最適合談戀愛的。有一個星期天,我們一同到杭州靈隱寺,從山路步行上去。當時戀愛跟現在不同,兩個人距離至少要有一尺。」

  張家姐妹中最有名的戀愛當屬三妹兆和了,她與沈從文的愛情可謂婦孺皆知。當時兆和正在在中國公學讀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1號」、「青蛙2號」、「青蛙3號」。她的老師沈從文也是眾多「青蛙」中的一員,二姐允和曾笑沈從文說他大概只能排為「癩蛤蟆第13號」了。對於沈從文的這段愛情,梁實秋在《憶沈從文》一文中記述甚詳:「英語系的女生張兆和女士是一個聰明用功且秉性端莊的小姐,她的家世很好,多才多藝的張充和女士便是她的胞姊。從文因授課的關係認識了她,而且一見鍾情。……他會寫信,以紙筆代喉舌。張小姐實在被纏不過,而且師生戀愛聲張開來也是令人很窘的,於是有一天她帶著一大包從文寫給她的信去謁見胡校長,請他作主制止這一擾人舉動的發展。她指出了信中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僅愛你的靈魂,我也要你的肉體。』她認為這是侮辱。胡先生皺著眉頭,板著面孔,細心聽她陳述,然後綻出一絲笑容,溫和的對她說:『我勸你嫁給他。』張女士吃一驚,但是經不住胡先生誠懇的解說,居然急轉直下默不做聲的去了。」

  真正讓兆和傾心的還是沈從文曼妙的情書,「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如此妙文哪個少女不陶醉?

  張家小妹充和最後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書的漢學家傅漢思,傅漢思是世居德國的猶太人,在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到中國從事中國歷史、文學的研究和教學。1949年初,張充和與傅漢思赴美定居。

  

  張充和

   民國最後的閨秀

  抗戰初期張武齡避難老家肥西鄉下,死於瘧疾,四姐妹也在戰亂中各自奔忙。1949年江山易手,周有光、沈從文夫婦留大陸,張元和伉儷去了台灣,張充和與傅漢思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四姐妹三地分隔,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聚首,此時張元和夫君顧傳玠已逝去多年。

  丈夫去世后,元和又復出票戲。後來她定居美國,辦曲社,唱崑曲,並常與曲友一起登台義演———元和一生都生活在戲里,她嫁的其實不是顧傳玠,而是典雅的崑曲。

  張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篤,走過了幸福的一生,夫妻倆喝下午茶的浪漫風采也讓年輕人艷羨不已。90歲后,「俏老太太」允和相繼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和《張家舊事》,為後人留下了自己的記憶。2002年8月,張允和去了,深愛她的夫君周有光一直陪在她身邊,雙手緊緊相握。

  四姐妹中兆和的命運最為坎坷。1949年後,沈從文被剝奪了寫作的權利,放下筆后的沈從文感到無所適從,他選擇了一種最激烈的抗爭方式:1949年3月 28日,他用那雙曾寫下《邊城》、《長河》等曼妙文字的手割破頸子,又喝了一些煤油。後來雖然被搶救過來了,但從此脖子上卻留下了「刀割的痕迹」。此後,每一場政治運動都沒有放過這個來自湘西的「鄉下人」,1988年5月10日,飽經滄桑的沈從文安詳離世,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湘西。

  沈從文去世后,張兆和對兩人之間的婚姻做了一個總結:「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如今,張家姐妹唯一在世的張充和已整整一百歲了,百歲生日那天紐約崑曲社以一台崑曲為她祝壽。充和仍然穿旗袍,花白的頭髮盤在後頸,繞成一個鬆鬆的圓髻,舊式的髮型描述出往日的滄桑。

  生活原來還可以這樣典雅的。(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17: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