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明威之死:就因為FBI監視而自殺!(圖)

[複製鏈接]

4977

主題

5008

帖子

67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ishangxiu 發表於 2013-8-20 17: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海明威選擇以吞槍自盡的方式結束生命,精神抑鬱只是表層原因。近日,英國《衛報》重新整理並匯總了海明威好友霍奇納獨家披露的、與海明威之死有關的種種細節,稱外界對後者自殺原因的猜測「沒有一個是真的」,而美國聯邦調查局無孔不入的監視,有可能是引發這場悲劇的元兇。

  1961年7月2日晨,美國愛達荷州凱徹姆,歐內斯特·海明威像往常一樣早早地起了床。7點半左右,62歲的他信步走到住所一樓的槍架旁,取下那支陪伴自己多年的12毫米口徑雙管獵槍,將它擦得鋥亮,而後裝上子彈,倒轉槍身,扣動了扳機……

  被槍聲驚動的妻子瑪麗·韋爾什衝下樓,看到鮮血從愛人的頭顱迸射而出。15分鐘后,救護車趕到時,這位載譽無數的文壇巨匠早已停止了呼吸。

  面對醫生和警方,瑪麗編織了一個善意的謊言,稱丈夫在清潔槍支時不慎走火,中彈身亡。第二天,美國主流媒體亦依照此口徑,在顯要版面進行了集中報道。又過了5年,被悔意折磨的瑪麗才承認了丈夫飲彈自盡的真相,責怪自己「當初沒把槍支鎖好」。

  瑪麗的心情容易理解。此前兩三年,海明威的精神狀況已出現了異常。對關於西班牙鬥牛的小說《危險的夏天》(從1960年9月起,分三期刊登在《生活》雜誌上)進行令人心力交瘁的修改後,海明威更是「憂鬱、迷茫且混亂」。與他交往14年的好友艾倫·霍奇納無意間發現,作家的桌子上有「一排七種不同顏色的藥丸,他用蘇打水一粒粒送服」。

  眼見自己的精神疾患日甚一日,海明威開始頻繁接受電療,僅1960年12月就多達11次。這種療法並沒改變什麼。1961年4月的一天,作家突然用獵槍對準自己的下巴,好在被身邊人及時發現並制止。豈料3個月後,他還是以相同的方式為人生劃上了句號。

  「海明威魔咒」因何作祟

  精神抑鬱無疑是導致海明威自殺的因素。問題在於,他又是怎樣患上抑鬱症的?50多年來,無數業內外人士就此爭論不休,其中,較有影響力的解釋是「自殺基因說」。

  這種觀點認為,海明威家族的遺傳密碼中暗藏殺機,可導致嚴重的狂躁症、抑鬱症、精神分裂及酗酒症的基因,猶如魔鬼降下的詛咒,先後帶走了至少5條生命——

  早在1928年,海明威的父親克萊倫斯·埃德蒙茲·海明威,就是用一支祖傳的古董手槍自盡的,時年57歲;海明威死後的1966年,他罹患癌症的妹妹厄休拉亦服毒身亡,時年64歲;1982年,海明威之弟萊斯特,在得知自己患糖尿病而需要截肢后舉槍自盡,時年67歲;1996年,海明威的孫女、他的長子傑克之女瑪戈爾服毒自殺,年僅42歲……

  多名海明威家族成員未得善終,令「海明威魔咒」的傳言在美國公眾中廣為傳播。彷彿是冥冥中有天意,1998年,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記者瑪莎·蓋爾霍恩,被發現死於倫敦的公寓中——由於安眠藥服用過量。海明威生前,或許想不到這位主動拋棄他的強悍女性(蓋爾霍恩與海明威共同生活5年後,兩人離婚),會選擇以同樣的方式擁抱死神。

  「海明威魔咒」背後果真是某種基因作祟?包括艾倫· 霍奇納在內的一部分人並不相信類似說法。近日,英國《衛報》重新整理並匯總了霍奇納獨家披露的、與海明威之死有關的種種細節,稱外界對後者自殺原因的猜測 「沒有一個是真的」,將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逼上絕路的幕後主使,名叫埃德加·胡佛,時任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一把手。

  總懷疑自己被特工盯梢

  1960年11月,霍奇納前往美國西部狩獵,途經愛達荷州時,巧遇海明威以及他們共同的朋友杜克·麥克馬倫。這回,三人「沒有和往常一樣在火車站對面的酒吧逗留」,因為海明威正急著趕路。他之所以行色匆匆,是由於「聯邦特工一路都在跟蹤」。

  「真見鬼!他們到處安裝竊聽器,我的車也被竊聽了,電話不能打,信件也被扣押,現在只能借用杜克的車。」在霍奇納的記憶中,海明威的不安溢於言表。

  三人「默默向前開了幾英里」,快到凱徹姆時,海明威壓低嗓音,讓麥克馬倫停車並關燈。原來,街對面的銀行里有兩個人,作家稱,那是「審計師,FBI派他們查我的賬」。

  「你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發覺老相識性情大變,霍奇納異常困惑。

  「兩個審計員半夜裡怎麼還在幹活?當然是查我的賬了。」

  離開凱徹姆的前一天晚上,海明威夫婦與霍奇納共進晚餐。然而,飯還沒吃幾口,那種如臨大敵的神色又在作家臉上浮現,「我們必須馬上離開……吧台那邊有兩個特工。」

  翌日,瑪麗把霍奇納拉到一邊,憂心忡忡地告訴他,自己的丈夫「總是提到要毀滅自己,有時候站在槍架前,久久眺望著窗外」。

  次年1月的一天,海明威打來電話,雖然聲音聽起來很平靜,但「他之前的『幻覺』並未改變或消失:他的房間被竊聽,電話也未能倖免,甚至懷疑醫院裡潛伏著特工」。

  6月,霍奇納又一次拜訪了剛剛接受一系列電擊療法的作家。閑談間,他建議精神每況愈下的海明威「歸隱山林」,沒想到,對方毫無徵兆地爆發了,大聲咆哮。

  「在他看來,我已經和其他人一樣,試圖從他嘴裡套出什麼,然後把他出賣給FBI。」

  兩人的聚會不歡而散。霍奇納自然料不到,這會成為他此生中最後一次和海明威對話。

  直到數十年後,根據《信息自由法案》,霍奇納看到了更多有關海明威的機密檔案,終於恍然大悟——從1940年代初開始,FBI局長埃德加·胡佛的確曾派人對這位知名作家實施暗中監控。

  私人間諜網招來噩運

  身為作家,海明威賴以生存和出名的,不過是勤勤懇懇的寫作。這樣一位廣受尊敬的公眾人物,到底有過何種「危險」舉動,值得美國政府的強力部門大動干戈地追查呢?2012年,俄羅斯《人物》雜誌刊載的一篇分析文章,也許可以提供部分答案——

  海明威對熱情奔放的古巴人民以及這個島國的熱帶風光很有好感,從1930年代起,他經常駕船到古巴海面捕撈大馬林魚。1940年,他更是攜瑪莎·蓋爾霍恩在哈瓦那東郊一座小山上定居,並在那裡完成了《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等傳世名篇。

  平靜的生活沒有持續太久。隨著二戰爆發,因地理位置關係,德國間諜持西班牙護照大批潛入古巴,「近水樓台」地刺探涉美情報,愛國且喜歡冒險的海明威了解到這方面的情況,「毛遂自薦」地聯繫美國駐古巴大使館,表示自己可以在古建立一個私人間諜網。

  在使館協助下,海明威說到做到,果真拉起了一支名為「犯人工廠」的隊伍。這個由酒徒、賭徒、皮條客、花花公子和漁民構成的組織,旨在追蹤並干擾納粹在古巴的地下活動。時值大西洋海戰正酣,德國的U型潛艇頻頻在加勒比海出沒,攻擊盟國商船。有著豐富航海經驗的海明威身先士卒,不時駕著「派拉」號小艇出海,尋找敵人潛艇的蹤跡。

  對海明威提供的情報,美國軍方一度非常重視。然而,就在前者滿懷熱忱地為祖國服務時,埃德加·胡佛投來了敵視的目光。其中緣由不難想見——胡佛本人執掌的是美國最大的「官辦」情報機構之一,他對所謂「民間」間諜網的排斥由來已久。

  時間來到1942年初,海明威向美國駐古巴大使斯普盧伊爾·布雷登發回線報,稱他發現一艘德國潛艇靠近了西班牙「馬奎斯·德康米拉斯」號郵輪。

  這一消息被FBI獲得,胡佛立刻下令調查「馬奎斯·德康米拉斯」號的情況。不久,前方發回消息稱,海明威提供的情報「絕大部分系編造」。胡佛抓住這個送上門來的把柄,千方百計向布雷登等人施壓。就這樣,1943年4月,「犯人工廠」被迫解散。

  「親近共產主義」並非全部

  海明威的噩運遠未結束。解密材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納粹的威脅不復存在,但FBI對海明威的監視愈發嚴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不一而足:他曾說自己是古巴人,公開表示「很高興」看到古巴革命成功,與菲德爾·卡斯特羅合影留念,並以摯友相稱……在同一時期的美國國內,右翼氣氛日漸濃重,以華盛頓之見,海明威的言行已然「出格」。

  實際上,從二戰至冷戰,眾多美國社會名流同海明威一樣,都受到過FBI的特別關注。從相對論之父愛因斯坦,到戲劇大師卓別林,再到性感偶像瑪麗蓮·夢露,有的身涉機密計劃,有的思想「左傾」,有的與高層過從甚密……胡佛均以國家安全為由,一一指派專人盯梢。

  當然,FBI不遺餘力地纏住海明威不放,並且親眼見證作家一步步走向毀滅,除了認為他「親近共產主義」,埃德加·胡佛個人的「監視癖」恐怕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很多人相信,疑心病重的胡佛只要認定誰對自己構成威脅,就會祭出大權,讓對方的日子不好過。這並非全是臆測——有人曾在他遺留的故紙堆中發現,胡佛「私藏了883名參議員、722名眾議員的黑材料。更可怕的是,對白宮要員,他同樣費盡心思搜集不利證據」。

  因此,胡佛從1924年起執掌FBI,經歷八位美國總統,始終無人敢撤換之,更沒人能夠對其問責,儼然政壇「不倒翁」。他在1972年的猝然離世,則將更多不可告人的東西帶進了墳墓——或許,其中就包括歐內斯特·海明威死亡的完整真相。

  即便如此,艾倫·霍奇納依舊懊悔萬分。彼時,不明所以的他曾試圖消除海明威對FBI的懷疑,現在看來,「他的恐懼是真實的,那種被監視的感覺讓他極度苦悶,終至自殺。」

  正如霍奇納寫道,「這個曾經面對被激怒的水牛毫不退縮……甘願忍受排擠和貧困,始終堅持用自己的獨特方式創作的男人……卻時時刻刻擔心聯邦特工跟蹤他,因自己的身體日漸衰弱陷入沮喪,沒來由地害怕朋友們背叛……他認為,自己已無法繼續存在於世界上。」(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23: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