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健脾養胃膳食]
針對脾臟:負責消化吸收和運送營養,是胃、唇及肌肉的內應;只有脾氣充盈,肌肉與口唇才能紅潤豐滿。
選擇:黃精、甘草、當歸、山楂、大棗、龍眼肉、酸棗仁、絞股藍、金銀花、銀杏茶、麵粉、米粉、蕎麥、玉米、小米、黑米、血糯米、高粱、白扁豆、黃豆、綠豆、豌豆、紅豆、黑豆、禽蛋、螺旋藻、紫菜、海藻、牛奶、蜂蜜、白糖、黨參、黃芪、綠茶等34種健脾養胃食物。
用途:能調和脾胃、補脾安神,消除四肢酸軟無力、肌肉消瘦、顏面水腫、四肢腫脹、口唇淡白、皮膚粗糙等證。
功效:脾胃強健,則面色紅潤,肌肉豐滿,皮膚細膩,口唇潤澤,那些損容性疾病就會漸漸消失。
[四是,潤肺美膚膳食]
針對肺:負責呼吸,為皮膚、鼻及大腸的內應;只有肺部健康,才有美麗細嫩的皮膚。
選擇:禽蛋、螺旋藻、紫菜、海藻、牛奶、蜂蜜、白糖、黨參、麵粉、蕎麥、玉米、小米、黑米、血糯米、高粱、白扁豆、黃豆、綠豆、豌豆、紅豆、黑豆、黃芪、黃精、甘草、五味子、絞股藍、金銀花、菊花、銀杏茶、桑葉、綠茶等31種潤肺美膚食物。
用途:能潤肺通腸,抗病毒,抗感冒,抗炎症,抗菌抑菌,排毒養顏。
功效:肺與大腸得到了呵護,則呼吸暢通,水液代謝正常,肌膚水分充足,語音清晰有力,皮膚潤澤光華,肌肉富有彈性,一些損美性疾病就會逐漸消失。
[五是,補腎養顏膳食]
腎臟:負責藏精、納氣、生髓、造血、排尿,為耳、頭髮、骨骼、牙齒的內應;只有腎氣充盈,才能頭髮烏黑光亮,牙齒光澤堅固,耳充皮膚潤澤。
選擇:蕎麥、玉米、小米、黑米、血糯米、高粱、白扁豆、黃豆、綠豆、豌豆、紅豆、黑豆、禽蛋、螺旋藻、紫菜、海藻、牛奶、蜂蜜、食鹽、面鹼、黃精、首烏、當歸、地黃、枸杞子、五味子等27種補腎養顏的食物和食葯。
功效:能補腎益精、補血養顏、強身健體。
[六是,補血養顏膳食]
血液負責運送體內營養與垃圾,是人類自然的「美容院」。如果貧血,就會面無血色、臉色蒼白或者萎黃,不僅影響容顏,而且將會誘發諸多疾病。
選擇:白扁豆、黃豆、綠豆、豌豆、紅豆、黑豆、玉米、小米、黑米、血糯米、高粱、禽蛋、螺旋藻、紫菜、海藻、牛奶、蜂蜜、黨參、黃芪、黃精、甘草、首烏、當歸、地黃、枸杞子、五味子、山楂、大棗、龍眼肉、酸棗仁等30種補血食物和食葯同源的中草藥製成的常食。
用途:能提高機體造血功能。
功效:益氣生血,安神補腦,呈現面色紅潤,肌肉豐滿,精神充沛,皮膚細膩。
秋天燥邪為盛,最易傷人肺陰。此時可以通過食療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之功。古代醫書提到:形寒飲冷則傷肺。是說如果沒有適當保暖、避風寒,或者經常吃喝冰冷食物飲料,則容易損傷肺部機能而出現疾病。因此飲食養肺應多吃玉米、黃豆、黑豆、冬瓜、番茄、藕、甘薯、豬皮、鮑魚、貝、海參、梨等,但要接個人體質、腸胃功能酌量選用。乾性皮膚者除了抹一些潤膚霜防乾燥外,還可採用一些食療法,如鼻、唇乾燥者可吃一些蘿蔔、芝麻、豆腐、豆漿等。還可服用白木耳、胡桃等食物。白木耳有補肺潤燥之功能,胡桃有補腎安神之效,秋季服用更有療效。此外,還可以鮮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湯服食;或者用生梨2隻、川貝10克,加水燉服。以上兩方對肺燥久咳、慢性支氣管炎效果極佳。另外,保養肺臟的七大水果有以下幾種。
一、梨
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二、葡萄
葡萄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陰除煩,搗汁加熟蜜濃煎收膏,開水沖服,治療煩熱口渴尤佳。經常食用,對神經衰弱和過度疲勞均有補益。葡萄制干后,鐵和糖的含量相對增加,是兒童、婦女和體弱貧血者的滋補佳品。
三、柑橘
柑橘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熱病後津液不足口渴、傷酒煩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療肺熱咳嗽尤佳。
四、柿子
柿子有潤肺止咳、清熱生津、化痰軟堅之功效。鮮柿生食,對肺癆咳嗽虛熱肺痿、咳嗽痰多、虛勞咯血等症有良效。紅軟熟柿,可治療熱病煩渴、口乾唇爛、心中煩熱、熱痢等症。
五、石榴
石榴性溫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煩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煩渴不休者,可作食療佳品。石榴搗汁或煎湯飲,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殺蟲止痢,可治療小兒疳積、久瀉久痢等。
六、大棗
大棗能養胃和脾、益氣生津,有潤心肺、補五臟、療腸癖、治虛損等功效。中醫常用其治療小兒秋痢、婦女臟燥、肺虛咳嗽、煩悶不眠等症,是一味用途廣泛的滋補良藥。
七、荸薺
荸薺煮熟可作水果食用,具有清熱生津、化濕祛痰、涼血解毒等功效,可治療熱病傷津、口燥咽干、肺熱咳嗽、痰濃黃稠等症,與蓮藕榨汁共飲效果更佳。
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新鮮果蔬一定要適量,過食或暴食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再有,新鮮水果含糖量較高,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尤須慎食。
調肺養臟" name=image_operate_90961376559499984 alt="秋夏之交 調肺養臟">
【滋肺護臟-起居】
"早卧以避風寒,早起以領略秋爽",使精神安定寧靜,才能不受肅殺之氣的影響。心態方面要使"精神內守,不急不躁",這樣在秋天肅殺的氣象中,仍可得到平和,肺呼吸正常,這是"立秋過後的養生大道"。
"秋季補肺三勢":"第一勢",以兩手抱頭項,宛轉迴旋俯仰10次。可疏通頸部及胸背部經脈,促住血液循環,增進肺的生理機能。"第二勢",以兩手相叉頭上,左右伸曳10遍。可去關節間風濕寒邪,治療肺臟諸疾。"第三勢",兩手拍腳脛(小腿前外側)10遍。可開胸膈,利肺氣,治療肺臟疾病。做此運動時若能配合叩齒,效果更好。具體方法是輕輕叩齒36次,不要出聲。
七種滋肺護臟起居:
①搞笑宣肺
笑是一種健身運動,它能使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還能宣發肺氣,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清除疲勞,驅除抑鬱,解除胸悶,恢復體力,使肺氣下降,與腎氣相通,增加食慾。
②沐浴益肺
立秋之後季節勤沐浴有利於血液循環,使肺與皮毛氣血相通,一般秋季洗澡的水溫最好在25℃左右,洗浴前30分鐘,先喝淡鹽開水一杯,洗浴時不宜過分揉搓,以浸浴為主。
③補水養肺
乾燥的秋天每天通過皮膚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所以,補水是秋季養肺的重要措施之一。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臨睡之前各飲200毫升,白天兩餐之間各飲水800毫升,這樣,可使肺臟安度金秋。
④摩鼻
不少人的鼻腔對冷空氣過敏,秋季一到,便傷風、流涕。對此,經常按摩鼻部有好處。具體做法如下: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后,用拇指外側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後,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次(迎香穴位於鼻唇溝與鼻翼交界處),每天摩鼻1-2遍。
⑤摩喉
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頭,頸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雙手交替按摩30次為1遍,可連續做2-3遍。注意按摩時拇指與其他四指張開,虎口對準咽喉部,自頦向下按搓,可適當用力。用拇指按人迎穴5-10次。這種方法可以利咽喉,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⑥深吸氣
每日睡前或晨起,平卧床上,可行腹式呼吸法,深吸氣,再吐氣,反覆做20-30次,一定要緩慢進行,有助於鍛煉肺部的生理功能。
⑦捶背
端坐,腰背自然直立,雙目微閉放鬆,兩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4遍。捶背時,要閉氣不息,同時叩齒5-10次,並緩緩吞咽津液數次。捶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沿脊背捶打,如此算一遍。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兩側。這種方法可以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脈,預防感冒,同時,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調肺養臟" name=image_operate_741376559448625 alt="秋夏之交 調肺養臟">
【養肺保臟-漢方】
一、吐納用呬(xià)漢方,以調肺氣。
肺臟主一身之氣,呼吸通過鼻腔,而周身皮膚的毛竅也完成一部分呼吸功能。古人講,肺葉嬌嫩,不耐寒熱,外邪侵襲,來自皮表、口腔、鼻孔;內有臟腑氣機變化、情志波動的影響。內外所致,出現鬱熱,「火性炎上「,向上也會影響肺臟的機能。以至於肺家勞熱,出現氣壅咳嗽,皮膚瘙癢,四肢勞煩,鼻塞,胸背疼痛等等。
古人六氣治肺法有「呬」字訣,呬音xià,入聲字。念的時候,雙手擎天高舉,掌心向上以導引肺經;用鼻腔緩緩吸入氣,用口張開,默念,以自己的耳朵聽到為宜;發音短,氣拉長。最好在清晨時,念30遍。若雙手自覺酸痛,以十遍為度,稍事休息,再重複。
用呬字吐納,可以在秋季,順勢增強肺臟清肅、清除廢濁之物;「金氣清肅」,也能使鬱熱下降化散,保持肺部通暢清潔。
二、理肺宣肺漢方,從灸身柱談起。
漢唐時期的中醫算是古典中醫,著述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孫思邈的《千金方》為代表,對疾病的論述,是直指根本。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有大量的篇幅論及灸法。在對治大病中,往往是灸法配合湯藥,可挽狂瀾於即到,救人於危亡。
未雨綢繆,灸法可以是準確、直接調整人體臟腑經絡。我的一位學生在國家某機構做人類學研究,7月份為我講述她為9歲的女兒艾灸身柱穴后,體質大為改善。她用的是直接灸,用米粒大小的艾粒,雖有創傷,愈后疤痕極小,數月後會逐漸變淡,真是果敢的母女。
中醫治病,最勞者神氣也,面臨病患,多為陰邪凝滯。近代佩服的醫家中,有民國山西的趙輯奄、日本針灸家澤田健等等,都是60歲左右辭世,尋其遺跡,或多為病邪所侵也。澤田健在其弟子所寫傳記尤詳。其人修習武術,60歲體健猶如壯年,診務忙碌,也不覺疲倦。不意在61歲時的二月中,背部生一小疔瘡,起初並不介意,后竟然蔓延成癰瘡,遂卧床不起,於當年四月逝世。因其氣力健壯,為外邪侵襲,體內機能發動,奮起反抗,背部有疔瘡發於外,毒氣歸於內侵害心肺,以至於斃命。
讀其傳記,每每興嘆!庸醫,或因其昏昏,神氣不用,反倒無險;明醫昭昭,以神氣探病邪本源,卻是險途。明醫未必長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本固道生,醫患同理。今日病邪,西醫介入,手段剛猛,陽證發熱、炎性等等,能控制則被控制;再現病情,多是陰證、寒邪凝滯,非用陽而不能解,而以灸法最為顯效。
背部大穴、要穴,對肺經及周身影響顯著著,身柱最為方便有效。身柱穴屬督脈,而灸身柱,影響督脈,而其作用能波及兩側旁開1.5寸的肺俞穴。
【位置】: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功用】: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灸身柱穴,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對呼吸系統的哮喘、咳嗽、肺炎、支氣管炎、感冒等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促進青少年的發育,對失眠、頭痛等等多有良效。
筆者提倡的是直接灸,可以用艾絨搓如米粒小團,置於身柱穴,用線香點燃,第一壯,能忍過其瞬間痛楚,有肺部胸腔疾患者,猶能頓覺暢然。可灸5~7壯。每壯20秒鐘不到,自覺有灼痛約不足10秒。體壯者,可以灸至10壯以上,因皮表有灼傷,皮表神經的痛感降低,而氣脈已通,後面幾壯,痛感大為減輕,而艾灸熱力能更深透。
三、潤肺清心漢方,止咳化痰。
《本草綱目》記載:「雪梨性甘寒,微酸」,能「清心潤肺、利便、止痛消炎、切片貼燙火傷,止瘍不爛」等功效。
趙州有趙州禪、趙州茶、趙州橋、趙州梨等等,趙州梨歷史悠久,在北魏是就成為官廷的貢品。趙州雪花梨屬於白梨,唐玄奘印度取經前,曾到趙州觀音院(現柏林寺)向道深和尚學習《成實論》,傳說吃過雪花梨,並盛讚其位果中珍品,梨中仙品。雪花梨,色澤金黃鮮亮,表皮細嫩,上面布滿近似硃砂色的斑點;果肉純白似雪如玉,味道甘甜細柔,核小無渣,單果一般400克左右,最大有1900克的記錄。個大、體圓、皮薄、肉厚、色佳、汁多。相傳,乾隆皇帝曾於1750年(乾隆十五年)秋南巡,在柏林寺駐蹕飲茶,舉人米繹如獻梨,乾隆多有褒獎。
①蒸白梨蜂蜜,治療久咳咽干,方法如下:
雪花梨1個,蜂蜜50克。先把白梨裡面的核挖去,將蜂蜜填入在裡面,加熱蒸熟。每天早晚各吃一個,連吃數日,可以生津潤肺,止咳化痰。
②雪梨膏。
用上等雪梨5個,洗凈切絲,用白布包好擠出梨汁,加調優質蜂蜜,放在鍋內煎熬濃縮,光澤透明,清潤甜涼,在收入瓷瓶或玻璃瓶中待用,名曰「雪花梨膏」。筆者主張自製,簡單可行,只是需要耐心細心而已。《趙州志》有記載唐武宗李炎得怪病,口乾舌燥,心熱氣促,小便頻數,身汗陣熱。後有遠道而來的趙州一僧人,為之用上等雪梨取汁加百花精(蜂蜜)熬雪梨膏,服后而愈。
史載有:「趙州御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的說法。雪花梨也能加工為罐頭、梨脯、梨乾、制醬、釀酒等等,與時令果品相比,遜色許多,且不理它。
《詩經》有「山有苞棣」句子,是對梨的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廣植梨樹,在梨園有戲劇表演,便有了現在的「梨園行」、「梨園界」的稱謂。
梨,分佈廣泛,秋冬季節,可以品嘗,對身體多有裨益。
③姜粥
《黃帝內經》中講:「性寒冷飲則傷肺」,進入秋季,仍有嗜好冷飲者,多是臟腑功能的失衡。胃腸的燥煩,多是假象,真寒假熱也!不至於說是飲鴆止渴,也頗傷身體。
冷飲傷及胃腸,夏季空調、冷氣已經侵襲皮膚、關節。入秋之後,多有感覺不適。老話:「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今人不同舊人,有寒邪入內者,可適當食姜,以姜粥最為適宜。可以益胃腸,去寒邪,化痰下氣。胃腸清凈,以利於肺臟宣發肅降。
食材:小米200克、白米50克、生薑切絲10克。
熬制:鍋內水適量,白米放入鍋內,開大火燒滾水,再放入小米,再次燒開水,加入生薑絲,文火慢熬45分鐘。
④地黃湯和烏梅丸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生地黃15克、烏梅15克、當歸15克、人蔘15克、川花椒5克、乾薑30克、制附片10克、炙甘草10克、肉桂5克、黃連5克、黃柏5克、五味子10克、鎖陽10克、麥冬10克、天冬10克。
水煎服,加水約2000毫升,武火煮沸,文火煎煮120分鐘,得500毫升,分兩次內服。7服為一療程,因為個體辯證,故藥量平穩,以緩緩圖效。
主治:1,反覆感受外邪,咳喘日久,損傷肺氣,肺金不能生腎水,肺腎兩虛而咳喘,2,房勞傷腎,巧思傷腦,腎不滋肺養脾之久咳、哮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