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的「中國好聲音」:歌值千金

[複製鏈接]

3409

主題

3943

帖子

70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versace 發表於 2013-8-20 0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倪方六

    浙江衛視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吸引了大量觀眾。其實在中國古代,不同的歷史時期也都有不同的「好聲音」。

    上古時期的「好聲音」——

    塗山之女「候人兮猗」

    被譽為「南音」的開山之作

    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崇尚音樂的民族,用《呂代春秋·仲夏紀·大樂》的說法是,「樂之所生由來者遠」,意思是音樂的產生很久遠了。傳說,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曾命令當時名叫「伶倫」的著名樂人製作樂律。

    從目前可以查到的史料來看,中國古人對音樂確實特別喜好,也頗為講究。如在上古周代,連吃飯時都少不了音樂,《周禮·天官》中所謂「以樂侑食」就是這個意思。

    《彈歌》是中國最古老的歌曲之一。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彈歌》在原始的黃帝時代就唱開了,歌詞只有八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歌詞的大意是,把竹子砍斷,把竹子接好,發出泥制彈丸,追射獵物。其要表達的意思相當簡捷、明了。可以說,《彈歌》是上古時代中國勞動者的「好聲音」,這種歌聲不僅質樸,而且極有生命力。

    被現代音樂界津津樂道的上古「好聲音」,應該是一首情歌,姑且稱之為《侯人歌》。

    據《呂氏春秋·仲夏紀·樂初》所記,這首情歌是上古治水英雄大禹的妻子「塗山之女」創作的。其創作背景是這樣的:當時大禹巡視治水,途中與塗山之女一見鍾情,情定終身,但尚未來得及舉行婚禮,大禹又不得不到南方巡視災情去了。

    作為未婚妻,塗山之女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她每天叫自己的侍女站到塗山的南面,迎候未婚夫大禹的歸來。帶著濃烈的相思,塗山之女創作了《侯人歌》。

    《侯人歌》留下來的歌詞只有短短的4個字:「侯人兮猗」。

    侯即「候」,意思是,「那個等待的人啊」。四個字中,實際能表情達意的只有「侯人」二字,「兮猗」是感嘆詞。但是,就靠這兩個字,《侯人歌》唱出了對愛人的殷切期盼,唱出了中國上古時代的「好聲音」,成為上古音樂史上南方音樂、即所謂「南音」的開山之作。

    與「南音」相對應的是「北音」,即北方音樂。北音中最早創作的一首歌曲叫什麼名字,史書上也未交代,姑且稱之為《燕歌》。《燕歌》歌詞也僅留下一句「燕燕往飛」,意思是 「子燕子展翅飛翔」。

    《燕歌》是傳說中的有娀氏兩個貌若天仙的女兒唱出來的,是北音中的「好聲音」。另外,當年的「東音」、「西音」中都有相應的代表作與「好聲音」。

    戰國時期的「好聲音」——

    韓娥吟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被載入《列子·湯問》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不只學術自由,百家爭鳴,音樂也得以大發展。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書中的每一首詩其實都是一首歌,都是用來唱的。

    當時出現了不少大音樂家。如中國古代著名樂師師曠,就是晉國的音樂家。但師曠是彈奏高手,唱並非其最拿手,要說「好聲音」還數不到他。那時的「好聲音」,是韓國的一位女歌唱家,名叫韓娥。

    韓娥,照字面的理解,就是「韓國美女」,也許根本不是這位女歌唱家的名字,韓國美女是用來代稱她的。韓娥的事迹,不見於傳記,而是秦國的歌手薛譚,跟著名歌唱家秦青學唱歌期間,秦青講出來的。當時薛譚還未學完,便向秦青請辭,在辭別老師的途中,薛譚回心轉意,秦青於是給他講了韓娥的「好聲音」故事。

    此事見於《列子·湯問》:從前,韓娥東去齊國,到齊國時連吃的也沒了,她便像今天街頭藝人一樣,在齊國都城雍門賣唱。韓娥歌曲唱得非常好聽,以至於韓娥離開後人們仍覺得歌聲仍縈繞在房梁,整整三天時間也沒有消失—這就是成語「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由來。

    韓娥的嗓子真是太好了,不要說唱,就是哭都能打動人。韓娥經過一家旅店,旅店裡的人欺侮她,韓娥很難過,便哭了起來。結果,老老少少聽到后都跟著流淚,三天都不想吃飯。人們趕忙將韓娥追了回來,韓娥於是「曼聲長歌」,為大家表演,一下子把大家唱樂了,眾人情不自禁地跟著節奏跳起來,一掃之前的不高興。最後大家贈送豐厚的財物,送韓娥上路。

    如果秦青所述屬實,稱韓娥為中國古代「第一好聲音」都不為過。

    圖:古代大型樂器編鐘

    魏晉時期的「好聲音」——

    子夜抒情「今夕已歡別」

    《舊唐書》稱其如「鬼歌之」

    到秦漢時期,中國的音樂又有進步。在劉徹(漢武帝)當皇帝時,曾出現了一位音樂家李延年,史稱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其歌聲動人。曾為劉徹獻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李延年留下的「好聲音」《佳人曲》,至今仍在傳唱。

    魏晉時期的「好聲音」與秦漢及先秦又有不同,中國古典樂曲「清商樂」,在這個時候開始流行。

    清商樂,又叫清商曲,是在漢代「相和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和歌的主要內容是兩漢至魏晉時期北方的民間音樂,所以清商樂實際上是一種融合了南北多地風格的民歌,兼有江南吳歌和荊楚西聲的味道。

    吳語本身就很軟,就像今天的蘇州話,外地人聽蘇州人罵人都像唱歌一樣。可以想見,當年的清商音是十分好聽的。清商音中的「好聲音」有不少,其中有一位叫子夜的晉代民間女歌手,以一首《子夜歌》而出名。

    《舊唐書·音樂志二》記載:「《子夜》,晉曲也。晉有女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晉日常有鬼歌之。」從《舊唐書》所記來看,子夜能唱還能寫,多才多藝,創作出了《子夜歌》。

    子夜是一名下層女子,由於地位卑賤,不能與心上人相愛結合,不得不借《子夜歌》抒發情感。因為歌聲太過哀愁痛苦,當時大白天似有鬼在唱此歌:

    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自從別郎來,何日不咨嗟。

    黃檗郁成林,當奈苦心多……

    《子夜歌》收錄在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中。類似子夜這樣的「好聲音」,在南朝有不少,生於劉宋時期的「華山女」便是位十分出色的女歌手。

    華山女是位十八九歲的美女,住在今江蘇鎮江至丹陽之間的華山附近。有一位才子經過此地時,在客舍里見到她,一下子上了心,動了情,卻苦於沒辦法結識她,竟相思到鬱郁而死。

    據公元568年成書的《古今樂錄》所記,該才子臨終前給母親留下遺言,「葬時車載,從華山度。」華山女聽說此事後,既傷心又感動,在才子的葬車經過時,毅然為他殉情……當地至今尚存「神女冢」。

    華山女在殉情前,唱了一首《華山畿》,打動了無數古人: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

    獨主為誰施?

    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哥!

    子夜和華山女都是民間歌手,而南北朝時深受上層貴族歡迎的「好聲音」,當是女歌手王金珠。

    王金珠是南朝梁時的宮人,不僅容貌美麗,而且唱得好,「歌喉絕妙」。最厲害的是,還善於創作新歌。南朝樂府《吳聲歌曲》中的《上聲》、《歡聞》、《歡聞變》、《阿子》、《丁督護》和《團扇郎》等6首曲子,便是她創作的。

    圖:韓熙載夜宴圖之音樂演奏部分

    唐代的「好聲音」——

    永新「喉囀一聲響傳九陌」

    唐玄宗褒其歌值「千金」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熱情奔放的時期,娛樂業發達,「好聲音」豐富多彩,湧現出了一批載入史冊的歌手和音樂人。唐代最出名的「好聲音」是名叫永新的女歌手唱出來的。永新的好聲音能好到什麼程度呢?時人稱「喉囀一聲,響傳九陌」,說她是「韓娥第二」。

    永新,原名許和子,是吉州(今江西吉安)永新縣「樂家女」。開元末年,憑藉高超的歌唱技藝被徵調入內廷教坊,安置在只有高級藝人才能入住的「宜春院」,成為一名「內人」,即宮伎—專門為皇帝服務的歌唱演員。其名「永新」,就是入宮之後依其籍貫改的。

    永新能名聲大振,是因為受到當時的皇帝、「音樂發燒友」李隆基的賞識。

    李隆基曾讓著名的樂工李漠用笛子為她伴奏。在笛歌對賽中,李漠將笛管吹裂了,還沒有壓住永新委婉激越、高昂嘹亮的歌聲。此即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中所謂,「明皇嘗獨召李漠吹曲逐其歌,曲終管裂,其妙如此。」

    還有一次,李隆基在勤政樓舉辦大型宴會。當時有數萬觀眾,現場亂糟糟的,喧嘩絮語,難以安靜。李隆基相當生氣,欲罷席退出。旁邊的宦官高力士出了個主意,稱「命永新出樓歌一曲,必可止喧」。

    李隆基半信半疑,同意了。果不其然,永新一出來,「撩鬢舉袂,直奏曼聲」,嗓子一亮,現場立即鴉雀無聲,「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

    所謂「曼聲」,是一種高難度唱法,聲音「自臍出至喉」,穿透力極強,委婉激越、高昂嘹亮。據《淮南子·氾論訓》所記,在先秦時代,只有上文提到的韓娥、秦青、薛譚等屈指可數的幾位歌唱家能唱「曼聲」。

    李隆基對永新的「好聲音」評價甚高。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歌直千金」條,記的就是李隆基對永新的評價,稱「此女歌直千金」。一首能值千金,這是什麼概念?如果永新活在今天,其出場費在百萬以上是不成問題的。很可惜,永新有如此「好聲音」,在「安史之亂」后卻流落風塵。

    此後的宋、元、明、清也都曾湧現出不少「好聲音」,但似乎都不能與永新相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9: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