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60) 老子道德經怎麼被篡改(17)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8-17 2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60): 老子道德經具體是怎麼被篡改的(17)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五章》:
  民之飢也,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也,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現狀的紀實性作品,文中每每出現許多活生生的社會真實場面。這一段訴說的是當時民不聊生以死抗爭的情景。《道德經》把《老子》原文的「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改為「民之飢也,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老子》原文的「人之飢」,應該是指整個社會鬧飢荒了,不是指那家那戶或那個局部地區的問題,所以使用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人」字,而不是有身份特徵的「民」字。「取食稅之多」用的是「取」字,具有掠奪性;「上食稅之多」 用的是「上」字,是奉獻行為。兩者有本質區別。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道德經》改為「民之難治也,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不治」表示已經喪失治理天下的能力,「百姓」是用以指代「天下大事」的;「難治」表示在治理中遇到了來自於「民」的難題,所以用的是「民」字。「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道德經》改為「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其中加進了一個「上」字,把整個意思搞反了。原來是民眾不惜為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利作犧牲,結果變成是為了自己過上更好的日子而願意付出死亡的代價。最後一句「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原本是只有不用為生計擔憂的生活,才算是文明幸福的生活的意思;《道德經》改為「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雖然只增加了一個「於」字,卻是作為勸告世人不要為追求舒適生活而勞累過度來理解的。一場掙扎在死亡在線的悲慘景象被化解為因貪心不足而自食其果的下場。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頂之災,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原文的意思是告訴人們一個保持生命力旺盛的道理,那就是必須使心理能夠處於「柔弱微細」的年青狀態。他以人與萬物草木,生與死的軀體狀況變化作比喻,說明這問題。《道德經》將「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改為「兵強則滅頂之災,木強則折」,以「滅頂之災」取代「不勝」、「折」取代「恆」,故意誇大嚴重後果,目的是反對擁有兵力。這與老子「擁兵自重」的思想是不一致的。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原文是講述在治理天下中所必須掌握的分配原則。「天下之道」指的就是治理天下。《道德經》改之為「天之道」,拿掉了一個「下」字,從而偷換了概念,使本來是必須由統治者來進行調節控制的「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的社會分配原則,變成了由上天神靈來安排。塑造了一個能超脫物外、主宰世界的「天神」形象。老子所謂的「天之道」是不能超脫物外,只是蘊涵物內的自然之道;這是由自然界的生存機理所決定的。他所指的「人之道」是由人的私有觀念產生的。這兩者是天生的一對矛盾,所以需要由治理天下的人來控制調節。《道德經》把《老子》原文的「天之道」理解為可以主宰世界的神靈之道,所以把「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改成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雖然只一字之差,卻體現了兩種概念,「益」是一種自然力的變化,「補」是一種外來力的賜與。《老子》原文的「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意思是說,有誰願意把自己有餘的東西拿出來奉送給天下的老百姓,這樣做不正是有「道」的人嗎?《道德經》把它改為「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意思就是,什麼人能夠有多出來的東西,可以奉送給天下人?只有是有「道」的人。《老子》講的是除了有「道」的人外,其它人是不會主動把有餘的東西拿出來,必需由治理國家的人來做這工作。《道德經》講的是,只有有「道」的人才拿得出多餘的東西來;不是有「道」的人就不可能有多餘的東西。它是以此來說明只有有「道」的人,才是富足有餘的;這樣《老子》原文所講的社會分配原則卻被一筆勾銷了。《老子》原文的後面一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意思是,聖人只是想干好事情,而沒有其它物慾的要求,有了成就又不會居功;所以能夠這樣做的人,他那不貪無欲的思想就是十分賢德的。《道德經》把它改為「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原文的意思是說,聖人在對待利益分配問題上,從不考慮個人得失,他那無私無欲的精神是我門學習的好榜樣。《道德經》的意思變成了,聖人幹事情不會逞能,事情成功也不會在意,因此他是不想讓人家追捧。以此作為前面「唯有道者」精神面貌的一個補充。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是以水的品格來激勵國中之王。在《老子》的文章中曾多處提到過「柔弱」二字,而且都是作為方法論來闡述的。在老子思想里,把「柔弱」作為充滿生機活力的代名詞;可是,《道德經》往往卻把這作為宣揚「無為」、「不爭」的借口。《老子》原文「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意思是,水的秉性看起來似乎很「柔弱」,但在「攻堅強」的表現上,沒有別的能比得過它;在這裡「柔弱」的水,是用來攻擊其它的。《道德經》把「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 改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故意抹殺了水的攻擊性,使原來的攻防對象反了個位,「柔弱」的水從攻擊者變成了受攻擊者;方法論也就變成了認識論,從而達到了宣揚「無為」、「不爭」好處的目的。《道德經》就是這樣通過神不知鬼不覺的巧妙辦法偷換了文章的主題。
  「柔弱」的水從攻擊者變成了受攻擊者。達到了宣揚「無為」、「不爭」好處的目的。《道德經》就是通過這種神不知鬼不覺的巧妙辦法偷換文章主題。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是說如何通過和平談判的手段解決爭端問題,也是老子「以和為貴」思想的重要體現。《道德經》偷梁換柱,把《老子》原文的「可以為善」改為「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從而改變了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這一話題,成了對聖人弘「德」為善的討論。為此把後面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改為「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把本應作「媒介」理解的「介」字,改為作「字據」解釋的「契」字。原來的意思是,要以聖賢的訓導為座右銘來統一思想,而不要互相指責對方。所以「有德」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達成諒解;「無德」的解決辦法,就是斤斤計較拼個你死我活。結果變成了,因此聖人雖握有借據的存根,而不強迫人家還債。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從容;無德的人,就像收稅人那樣計較。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八十章》: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車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在原貌《老子》里,是接在《道德經》六十六章後面的六十七章位置上;本來是描寫「小邦」在長期的戰亂中遭難所面臨的民不聊生、慘不忍睹的社會狀況。《道德經》把他割裂下來后,放到了文章最後面的現在這個位置。原來的意思是,小鄰邦,由於戰亂老百姓已經非常稀少,使得原來由十人、百人一起使用的器物沒辦法繼續使用;使得老百姓面臨死亡的威脅不得不遠走他鄉;有車輛做交通工具也沒有事情能派上用場;有武裝兵器也無法調兵列陣;使得老百姓重新採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來傳遞信息。要讓他們休養生息,能吃上甜美的食物,穿上漂亮的服裝,高興地開展風俗活動,安心地過起居家生話。不要再去騷擾他們了,要做到鄰邦互相看得見,雞狗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老百姓都能平靜地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一直到老死也不要相互干擾。《道德經》把「小邦,寡民」理解為,國家要小、人民要少;應作沒法使用解釋的「毋用」改為不必使用的「不用」;「遠徙」改為「不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改為「雖有車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原來無奈的行為變成故意的舉動;因經濟崩潰、文化倒退給社會所帶來的惡果「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被理解為是「還朴歸真」回到了他門所刻意追求的原始社會;還特地加上「至治之極」四個字,以標榜這是最好的社會。其險惡用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原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意思是說,善與不善是相對而言的,做善事也是有分寸的,過分的舉動不一定是善意的。《道德經》改為「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意思是做善事是不聲張,聲張的就不是善事。前者是從物質層面講,後者是從精神層面講;兩者的關注點各不相同。《道德經》把原文的「聖人無積」改為「聖人不積」,「無」字是針對精神財富講的,「不」字是針對物質財富講的,這是兩者對「聖人」概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所以接下來原文用的是「予」字,《道德經》用的是「與」字。《老子》原文的最後一句是,「人之道,為而弗爭」,這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前提條件;「弗爭」是對「損不足」的一方說的,意思是不能太過分,過分了就必然會「爭」;《道德經》改為「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絕對要求,「不爭」是對「奉有餘」的一方說的,意思是必須無條件服從。「不爭」與「無為」都是《道德經》篡改老子思想所強加給《老子》原文的貨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6: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