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58) 老子道德經怎麼被篡改(15)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8-17 2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58): 老子道德經具體是怎麼被篡改的(15)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這一段與上一段在內容上也是不能分開的,是接著上一段的話來痛批「為道者」的,因為他們是不懂裝懂在搞瞎指揮。《老子》原文指出:「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又說「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就是要這些不懂裝懂搞瞎指揮給地方造成災難的「為道者」要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不懂行,虛心地向群眾求教。《道德經》把「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改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完全改變了《老子》的原來意思;原是痛批官僚主義、主觀主義斷送事業生命的義正詞嚴的話從而被篡改為了宣揚愚民政策的政治主張,讓老子背黑鍋蒙受不白之冤!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老子》原文是以江海作比,指出聖人受百姓擁戴的道理在於具有「善下」作風,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厭」。接下來「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的意思是:不是因為他與百姓沒有不同的意見,大家才都不去與他爭論。可以看出,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厭」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並不在於他與百姓有沒有不同的意見。《道德經》迴避問題的實質,改之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把聖人塑造成只會低聲下氣充當群眾尾巴的應聲蟲或者是陽奉陰違的變色龍,突出「不爭」二字,以鼓吹它那逃避現實、與世無爭.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

  茲與慈完全是兩回事。
  將「茲」字改為「慈」字,意義完全變了。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被篡改為「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意義完全變了!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這一段講的是在「用人」方面,選拔人才的標準。一是選被利用的人,「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就是針對被利用的人講的;二是利用人的人,「善用人者為之下」 就是針對利用人的人講的。《老子》原文的「不諍之德」就是針對「善用人者」講的,意思是善於利用別人的人,態度總是謙遜的。這是為了避免在「用人」中因態度問題,與「被用人」之間產生不必要的內耗。同時也反映出老子對充分發揮一線人員作用的重視。《道德經》把避免產生內耗的「不諍之德」,改為放棄原則的「不爭之德」,意在篡改強調「不爭」理念,宣揚「與世無爭」的人生哲學。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被篡改為「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這一段是以辯證的觀點說明「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的道理。所謂「稱兵相若」就是兵力相當的兩軍相遇,「哀者勝」就是認為力量對比自己一方較弱的,反而能夠取勝。老子是站在軍事統帥的位置談這問題的,所以指出指揮官如果自己「不敢為主而為客」的話,就應該「不進寸而芮尺」。說明在戰爭中,指揮官的心理和戰士的情緒非常重要。問題就出在平時沒有做好備戰,臨時抱佛腳就出現了「行無行,襄無臂,執無兵,」的狀況,這是沒有敵情觀念所造成的結果,所以說「乃無敵矣」。《道德經》把「乃無敵」改為「扔無敵」並移到了「執無兵」的前面去,是毫無道理的。「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這是說,從用兵的角度講,最大的問題是處於沒有對立面的狀態;沒有了對立面就會喪失戰鬥力,一但戰事發生就無力招架,結局是「斤亡吾葆」即被殺死。「斤」就是兵器。「葆」是性命所在。《道德經》把「無適」改為「輕敵」,又把「無適,斤亡吾葆矣」 改為「輕敵幾喪吾寶」,而且把「稱兵相若」改為「抗兵相若」,「抗」只是對抗的意思,不存在對等的意義。這也暴露出《道德經》的炮製者根本不懂軍事,只不過是個宗教頭子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8: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