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57) 老子道德經怎麼被篡改(14)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8-17 2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57): 老子道德經具體是怎麼被篡改的(14)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是以方而不割」被篡改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道德經》在「是以」後面加上「聖人」二字,移栽在聖人身上,變成他個人的行為準則。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之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
  這一段講的是治國方法問題,看起來似乎《老子》原文與《道德經》在文字上變動不大,只是把《老子》原文中的「是以」 變為「是謂」、「是謂」變為「之謂」。殊不知這麼一變,把「惟嗇」與「早服」、「重積德」之間的關係全給改變了。《老子》原文中的「是以」是表示「惟嗇」的工作方法,能起到使別人「早服」的效果;能起到「早服」作用則在於「重積德」。這裡的「早服」指的是別人。《道德經》把它改為「是謂」,則是表示「惟嗇」的含義就叫「早服」。能夠「早服」就是「重積德」。 這裡的「早服」指的是自己。所以又把這裡的「是謂」改成「之謂」。《老子》原文的「早服」,是作為「惟嗇」的效果指出的;是說要達到這種效果還必須在「重積德」上下功夫,所以用「是謂重積德」。《道德經》的「早服」,是作為「唯嗇」本身的含義提出的,表示「唯嗇」就是要「早服」,本身能夠做到「早服」這是「重積德」的體現。從表面看好像文字變動不大,關鍵是這麼一改,把「早服」從他人那裡巧妙地轉到自己身上來了;原來是作為統治者在實施治國政策時所必須採取的工作方法,變成了被統治者在個人品行修養方面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申」字是表示當今申明的原則。「聖人亦弗傷」 表示以往的「聖人」也是不主張「傷人」的。《道德經》雖然在文字上只是把「申」字改為「神」字,實際上對「神」與「鬼」的理解與老子的原意是大相徑庭的。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這個上邊一開始時已經對比過了。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老子是一個以普通老百姓為根基的平民教育家。「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是老子「以人為本」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老子》原文中的這一段話,說的就是要發揮「道」對民眾的教育作用。「道者」就是指承擔以「道」教育民眾義務的人。他所宣揚的「道理」,就是注入萬物的能量,這種能量是善人行善的資本,也是不善人向善的依據。所以《老子》原文中用的是「注」字和「葆」字。「美言」與「奠行」都是教育手段,「美言」指使用動聽的語言做宣傳,「奠行」指樹立模範行為做榜樣。「市」字表示有聲的宣傳教育可以得到傳播而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賀人」表示無聲的示範教育可以起到感染人、激勵人的催化作用。後面是以古代「立天子、置三卿」時所舉辦的「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的隆重儀式來進一步說明,這種無聲教育對「不善」者心靈所產生的「坐而進此」和「有罪以免」的震撼效果。《道德經》把「注」字改為「奧」字,「葆」字分別改為「寶」與「保」字以示「善人」與「不善人」之區別。可見它是把「道」看成是可以超脫物外保佑萬物的神靈了。因而,「不善坐而進此」被改為「不如坐進此道」,「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也改為「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描繪出了一幅以「道」為偶像,號召百姓求拜以免罪的景象。這與老子從抓教育入手,以改造主觀世界為目標,強調「人之不善,何棄之有?」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矣。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羸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老子原文: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被篡改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要帶高我們,而蜥蜴人篡改的道德經,要我們那麼勞累的走1000里地啊!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傳誦千古的名句,竟然是篡改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5: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