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球是圓的,古人其實早知道了!

[複製鏈接]

5203

主題

5258

帖子

749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堅果兒 發表於 2013-8-15 17: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儒家「五經」到唐宋時已擴展為十三部,號稱「十三經」。其中的《禮》擴展為「三禮」,即《周禮》、《儀禮》和《禮記》。不過讀書人一般只讀
《禮記》;《周禮》、《儀禮》都坐了冷板凳。究其原因,蓋因二書離時代和地球是圓的,古人早知道生活越來越遠的緣故吧。

就說《周禮》吧,據說是周公所撰;經後人不斷增益,到戰國時最後成書。此書最初叫《周官》,因為書中主要講的是官制。這一點,看看目錄就知道了。

全書六章,分別為「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和「冬官考工記第六」——第六章本應是「冬官司空」,可惜該篇已佚,只好補入一篇《考工記》來湊數。

這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等六位高官,直接聽命於天子,分管六方面的國家事務,分別是「邦治」、「邦教」、「邦禮」、「邦政」、「邦刑」和「邦事」。每位高官的手下又有六七十個隸屬職位。

地球是圓的,古人早知道舉「地官司徒」為例,大司徒之下又有小司徒、鄉師、鄉大夫、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長、封人、鼓人、舞師、牧人……多達七十八種。

每個位置又安排不止一人,如大司徒一人,小司徒二人,鄉師四人;另外還有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下士三十二人;下轄府六人、史十二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有人做過計算:光地官系統的食祿者,就有四萬一千六百九十五人!六官加到一塊,這支周朝的「公務員」隊伍該有多麼龐大,可想而知!

《周禮》的這套頂層設計,系統而周密,普天下幾乎無事無人管!照理說,天子的每句話、每個決定,都能通過這架龐大的機器得以貫徹。可惜這套煞費苦心設計的精密制度,只停留在書本里,沒有哪朝哪代能真正實施。——對於這部大而無當的書,讀書人遠離它,也就不足為怪。

不過先不要笑話古人,這套分工明晰的管理體系,還是有其科學性的。后地球是圓的,古人早知道世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雖與六官不盡相同,但顯然繼承了這一框架。你能說自隋至清施行了一千多年、在國家管理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六部制是荒唐可笑的嗎?

我翻檢《周禮》,還有個意外收穫:都說中華文化重文輕理、藐視科技,我卻在書中找到相反的例證:我們老祖宗對自然科學的認知,絕不落後於世界其他民族!

譬如大司徒的職責之一,是編製並掌管天下地圖,自然也就掌握了測繪地圖的知識和技能。如何利用日影測量方位呢?《地官司徒》中有這樣一段說明:

    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

意思是說:通過測日影,來求得大地的中心;若其地偏南(離太陽近),日影就短,氣候就炎熱;若其地偏北(離太陽遠),日影就長,氣候就寒冷。若其地偏東,(見到太陽較早,當大地中心處於正午時),這裡已是黃昏,氣地球是圓的,古人早知道候多風;若其地偏西,(看到太陽較晚,當大地中心處於正午時),其地才是早晨,氣候則多陰雨。

這段話令我十分驚詫:在兩千幾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在地理測量中,實際上已觸摸到大地為球形的真諦;這遠遠超越了神話中「日出扶桑、沒於咸池」的天圓地方觀念!,

我更納悶:古人的這般知識從何而來?兩千年前,既沒有能準確計時的鐘錶,也沒有「格陵威治時間」的概念;即便有,也因沒有通訊設備,兩地觀察者無法進行即時溝通。那麼這樣的結論,只能通過太陽環繞地球運行的模型摸索出來(儘管古人還意識不到日出日落的印象是地球自轉造成的)。

思及此,我不禁打了個寒戰:我們曾那樣輕佻地貶低自己的文化,但願睿智而寬厚的祖先,能原諒我們這些不肖子孫!(轉)

12

主題

183

帖子

2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1
沙發
綠葉清蓮 發表於 2013-8-16 15:50 | 只看該作者
睿智而寬厚的祖先,問個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