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中文與現代中文的讀法相同嗎?(組圖)

[複製鏈接]

5766

主題

5826

帖子

809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鬧木鬧木 發表於 2013-8-16 17: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漢語讀音古今變化是非常大的。穿越劇如果成真,要穿越回去面臨的第一大困難就是語言不通。個人認為,要想穿回去還能正常交流的話,大概至多也就到明代(還得努力地適應些日子),再往前實在是不行。

  古今的漢語發音確實非常不一樣。不僅是漢語,各種語言普遍有這種情況。一種語言的語音、辭彙、語法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只是各個方面的變化速度不一樣。一般認為辭彙變得比較快,語法和語音相對要慢一些。比如「忽悠」、「八卦」等這些詞近幾年來迅速進入普通話,而像「道林紙」這種幾十年前的名詞,現在已經很少用了。辭彙常在幾十年間就可以有很大的變化,這對於語言來說,就算是變化比較快的。

  扯遠了,以辭彙變化為例是想說明語言中的變化「快」或「慢」是個什麼概念。說回到漢語語音的問題,語音雖不像辭彙那樣在幾十年裡就有大變化,但我們漫長的幾千年歷史以及在歷史中發生的各種政權興衰、人口遷移等重大事件,還是給語音變化提供了非常充足的時間和動力。

  粗略地說,漢語的古今讀音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段是「上古音」,以先秦時期的讀音為代表,比如《論語》《尚書》等文獻當時的讀音即是。第二個大階段是「中古音」,大約是唐宋時代的讀音。之後是「近代漢語」,漢語研究當中的「近代漢語」,和歷史課上的「中國近代史」指的不是同一個時代,「近代漢語」 的時間範圍更長,起點更早,大約明清及以後都算近代漢語,比如《紅樓夢》中人物的對話大約就是近代漢語;「甄嬛體」可以看作是現代人仿的「偽近代漢語」。

  這只是一個粗略地劃分,因為語音變化是連續的,漸變的,很難明確地切分開時代。

  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這些東西,只能讓我們看到各代漢語的語法和辭彙,讀音的信息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到。現實的生活中,古漢語的讀音或多或少地保存在一些方言當中。不嚴謹地說,中國的方言,從南到北的讀音,大約記錄了漢語從古到今的讀音變化。閩方言較早地分化出去,它保留的上古音的信息多一些。粵語、湘方言、客家方言等,中古音的信息多一些,越向北方,越接近現代漢語。大量的北方方言當中,都可以看到中古漢語向現代漢語過渡的現象。

  

  至於語音發生變化的原因,那是相當多且複雜的。比如各個朝代的官話,大體上都要以首都讀音作為標準,各代首都不一樣,官話讀音就跟著變,並且官話還要向全國推廣,自然會影響到其它地方。再比如因為戰爭、災害或者政府強迫造成的人口大遷移,就會使本來在某一個地區生活的人,帶著他們的鄉音集體移到另一個地方,在另一個地方形成方言島,或者與當地語音相融合,產生新的二合一的語音,等等。當然,推動語音變化的最主要的動力,還是隨著時間和語言的使用所發生的自然的,成系統的語音變化。

  古代漢語的讀音現在並沒有留下錄音資料,我們是如何知道,或者說猜測它的讀音的呢?推測古音的工作有個學名叫古音構擬,構擬的依據主要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方面:

  1、古籍記載。古人沒有錄音機,但這不妨礙他們想辦法用文字記錄字音。古人除了有字典之外,還有一類不負責解釋字義,只管記錄語音的書,現在一般統稱為 「韻書」,比如《切韻》《中原音韻》《廣韻》等等,現在能看到的韻書最早也大約在上述的「中古漢語」時代,這就為中古音的構擬提供了很好的資料。由於中古以來的韻書成書時代不同,即便時代接近,所依據的語音系統也有不同(比方說「北京話標準音字典」和「廣東話標準音字典」那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就可以以此為線索了解不同時代的漢語讀音變化了。(這些記字音的古書是如何記錄字音的,請搜索「直音法」和「反切法」)。

  2、漢字聲旁。我們都知道形聲字,大量的合體字是形聲字,形聲字就有聲旁。聲旁的讀音可以為我們提供該字在較早年代的讀音線索。雖然現在許多同聲旁的字讀音差距很大(比如 「江」、「缸」和「紅」、「虹」,都以「工」為聲旁,但前兩者ang韻,后兩者ong韻,並不很像),但在其初創階段,同聲旁的字讀音也應該是相同或相近的(比如用粵語讀上面四個字,就比普通話接近得多)。

  3、方言。方言記錄了許多古音的線索和演變的線索,上文已述。

  4、詩歌押韻。中國古詩(近體詩、律詩)對音韻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連押韻這種基本的形式規範都達不到的話,不太可能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同代人就把你笑話死了。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現在看到古代律詩,都至少是符合創作者所在年代的押韻規則的。那麼現在如果讀來不押韻了,那就應該是語音發生變化了。根據「它應該是押韻的」這一點,就可以推測韻腳字的讀音,或者可以作為旁證。

  5、漢外對音。從古至今,中外交流綿延不斷,我們總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外來詞。又由於許多外國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可以用字母忠實地記錄語音,所以我們將一些古代音譯詞的現代讀音和這些詞的外語拼寫及讀音相對照,就可以看出語音的變化。比如「西藏」,英語Tibet,即「吐蕃」;「佛陀」,英語「Buddah」。這都可以為我們提供古音的線索。(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5: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