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羅伯特-惠特曼:FBI里最猛的雅士(圖)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 張丁歌


  (攝影:李偉)

      58歲的惠特曼走進來,窄小的空間,逼仄的書店辦公室。30度的天,他一身黑西服,上臂被撐得很滿,保持微笑,健碩又溫和。環視一圈,他遠遠伸出右手臂,用標準的中國式握手,主動同眼前四人打招呼。一個不情之請,我請他閉上眼睛,憑記憶描述剛才目之所及。

     於是:牆上黑白的列儂和柯本,門后兩個裝書的木色箱子(也許裝別的?),桌角一塊棕色抹布,一盒抽了一半的中南海(點8),半塊吃剩並沾上煙灰的起司蛋糕,攝影師剛擰下的鏡頭蓋,我戴在右手的銀色手錶和指甲的顏色……他睜開眼,前後不到兩分鐘。他幾乎脫口而出了我們沒在第一時間察覺的一切。   

「跟我20年前的考試差不多。我及格了嗎?」接過來的名片上:羅伯特·K·惠特曼,美國某藝術品保全公司負責人。他沒掏出的另一個證件,寫著他更被關切的身份:前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是的,他是一名做了20年的FBI探員,專門針對藝術犯罪。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國家寶藏》看過吧?導演的靈感來自於他的經歷——他曾歷盡險奇追回美國《權利法案》羊皮紙手抄本。也正因此,FBI在2005年終於授意他,組建了第一支針對藝術犯罪的破案部隊——藝術犯罪組(Art Crime Team)。

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他把多年FBI的探案50樁實錄寫成15個故事,《追緝國家寶藏》成了一部探秘FBI探案的鑰匙。中文版的封面:一個英俊犀利、眼神劍拔弩張的探警形象,非常電影海報。「真實中的探員不是這樣,至少應該看上去不像探員。」他把這張照片,與自己的臉重疊了起來。

他有職業病,進入世界上任何一間博物館,耳目盡收的,是一個布滿細節和前世今生的藝術世界

美國人惠特曼有一張東方式的面孔。這讓他周旋於國際藝術市場時頗受歡迎:一個上流社會的混血大藏家?一個亞裔血統的美國畫商?他1955年生於日本東京,父親是「美國大兵」,母親是年輕的日本職員。童年回到美國后,這張面孔沒有給他帶來優越感,反倒讓他過早嘗到亞洲種族所受的偏見。「日本豬」,那時有白人女子這樣罵他的美麗母親。他學會在電視新聞里看懂民權運動,那裡總有威猛的聯邦調查探員出現。「像是正直高尚的人。」母親回答他什麼是FBI。後來追看《FBI風雲》,他自己找到答案,也看到風雲的未來。

「我將來一定會是裡面的一員。」1988年,惠特曼終於以聯邦調查局(FBI)特工的身份,參與調查第一宗案件時,想起自己當年的立志。他感謝那部片子,以及那些刺耳的辱罵。「慈禧的水晶球,不見了」——至今,第一宗案件在他20年的辦案史上,都屬離奇。一顆重達22公斤的水晶球,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不翼而飛。三年時間,他終於從一個流浪漢的女管家那,發現這顆被扣著棒球帽的失竊至寶時,對它背後遙遠的北京紫禁城充滿好奇。

職業關係,惠特曼去過上千個博物館、藝術館。包括他父親1986年開在家鄉在巴爾的摩的惠特曼東方藝廊——那是他最早的藝術訓練,安藤廣重、歌川國貞、葛飾北齋、喜多川歌磨……惠特曼學習在大師真跡里觸摸藝術史。此後,從亞洲到歐洲,從當代到中世紀,從巴爾的摩到巴恩斯基金會(美國著名藝術教育機構),他似乎嚴格按照當年志向修鍊自己:我希望做一個靠智商而不是靠開槍的警察!雖然在一次旅館誘局時,差點因為一箱古董被人襲擊。

沒想到自己真會站在水晶球的「故居」。這個夏天,他帶著他的故事,不厭其煩地給好奇的中國讀者和媒體——就像給FBI那些新入職的藝術探員培訓藝術史一樣,講述那些驚險瞬間后,終於來到北京故宮。站在慈禧的坤寧宮前,覺得時空或命運,都像水晶球一樣輪轉。「你早晚會站在與你相關的命運前。」

他有職業病,就像進入世界上任何一間博物館,別人看畫,看瓷器,他眼觀六路與八方。耳目盡收的,是一個布滿細節和前世今生的藝術世界。他聽說過故宮失竊案,「就像畢加索或印加帝國的黃金盔甲,傳說的價格越高,被盯上可能性就越大」。面對這座想象已久的龐然古殿,卻不肯回答它哪裡會引起盜竊者的好奇。他恨得是,他們哪裡是為愛藝術,都是貪慾。

     就像從沙龍女主人到酒吧女郎,都抵不過卡薩諾瓦和唐璜的攻勢。 惠特曼總讓那些藝術罪犯疼   

    2005年之前,FBI從未有過一個叫藝術犯罪組的部門。自惠特曼成立后,專破藝術犯罪的探員,從1個變成8個到今天14個。「藝術品犯罪以前不受重視,被FBI視為一般財產損失案件。它們更關注防恐。可被偷的哪裡是畫? 是文化和歷史的傳承。丟了倫勃朗,即便給你三千五百萬,有用嗎?藝術史沒了。」終於不再是他單槍匹馬,可藝術探員的漲幅,仍追不上藝術品丟失的速度。全球每年失竊藝術品價值高達50億美元,每月的失竊藝術品仍以1000餘件速度遞增。14個惠特曼,也遠遠不夠。

    莫奈、達芬奇、 畢加索 、馬蒂斯、洛克威爾……都被惠特曼拯救過。甚至羅丹的成名作《斷鼻人》、南北戰爭時期北軍第一支黑人軍人連隊戰旗、賽珍珠親筆校訂過《大地》的原始手稿……「他偵辦的每一個案件,都精彩得足以拍成好萊塢電影」。華盛頓郵報這樣說。

他確實已像神話。他是遊刃有餘於國際藝術大盜間的風雲人物。藝術品鑒定家,古董藏家,來自邁阿密的畫商,費城的藝術經紀人,新澤西州的畫廊主……「我有很多假的身份、電話和郵箱,我要隨時變成另一個人。我必須入戲。」 他常與那些竊賊、騙徒、黑手黨、押客交易商巧妙周旋。在他的卧底世界,羅伯特-XXX,成為給藝術黑市帶來生意和希望的國際寵兒。

他又是各大盜局謎雲中,最令盜賊們切齒的神秘人。「認出他,永遠躲開他,或讓他消失」。總有一個隱性人,在關鍵時刻,暗中斷了他們的好事。在那些畢加索、莫奈、羅丹被倉皇轉移中,這是流傳最多的一句黑話。每當畫作追回,盛大的慶功發布會上,「我永遠會躲在角落。」

他總能得手。20年來,惠特曼共追回價值超5億美金的藝術品及文物。這數字給人的驚異感,不亞於他聽說一幅賽尚,在黑市要以三千美元脫手。「為這種荒唐和暴殄天物,我也要想盡辦法追回更多」。

在卧底這樁事業上,惠特曼的決勝法則,像極了一個老辣又無情的情人:評估對象,主動接近,建立友好關係,背叛對方,平安回家。——就像當年從沙龍女主人到酒吧女郎,都抵不過卡薩諾瓦和唐璜們的攻勢。 惠特曼總讓那些藝術罪犯疼。

農夫報記者,成了FBI里最猛的「雅士」

惠特曼32歲才考進FBI,距離35歲的年齡上限,只差3年。他先做了8年記者,而且是與藝術和探案,都毫無關係的農業記者。「我父親創辦的《馬里蘭農夫報》。一切都為了FBI,我要積攢它需要的三年工作經驗,只好先去研究荷蘭牛與安格斯牛有什麼不同。」一做八年,從採訪、寫稿,編版,設計版式到監督發行,拉廣告,他做成年薪6萬美金的報業老闆。

直到太太唐納拿來一份招聘廣告:「喏,你的FBI,招人了」。已有兩個兒子的穩定優渥之家,他愛上的女人,知道他要什麼。他的人生轉了軌。

  「為什麼總是你贏?如何成為一個決勝的FBI?」 事後每次破獲大案,媒體都要追問。他總說,「我為《農夫報》寫報道,拉廣告所學到的東西,比閱讀任何一本手冊都要管用。」

不是沒有危險。「活著的傳奇」,華爾街日報用過這樣的標題。惠特曼記得,報考FBI時,數千人中入選50人,「我們都個性保守,年齡30歲左右,充滿愛國心,外表整潔利落。大部分都有執法背景,不是退役軍人就是警察,全部熱愛軍人氣度和肢體接觸。拳擊、摔跤、散打,上手銬槍械射擊。」但最後的筆試,他得了最高分。遇到緊急危險怎麼辦?惟有他答:請求支援,而非逞英雄。

逞英雄的都去了緝毒組,或早早等著升遷。他成了FBI里最猛的「雅士」。他情願花掉最多的時間和激情,在巴恩斯基金會,重新梳理藝術史,學習如何觀看一幅畫。「身旁的兩張椅子剛好和雷諾阿畫作里的女性臀部相像,一個木製海盜箱和高更筆下的形狀相仿。」——這些直覺和眼力,在他日後破獲斯德哥爾摩皇家美術館盜竊案,西班牙史上最大藝術盜竊案等一系列案件時,更加穩准狠,老練地不露痕迹。

   「卧底辦案就像下棋。你必須精通自己辦案的主題,而且必須要比你的對手快上一兩步。」他教過數百名聯邦探員,總是要求他們,得把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都忘光。「屏幕上的東西和現實生活是兩回事。」忘了《偷天陷阱》的皮爾斯布魯斯南吧,忘了《國家寶藏》的尼古拉斯凱奇吧,去看上180幅雷諾阿,69幅賽尚,59幅馬蒂斯……頂尖的卧底探員必須依靠自己的修養和本能。

那個當年追看《FBI風雲》、餵過牛的農業記者,就是這樣成為最好的棋手,為美國追回《權利法案》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