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戰中,猶太人最後的抗爭!(圖)

[複製鏈接]

3996

主題

4055

帖子

5529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5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發糕 發表於 2013-8-15 16: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納粹的槍口下,猶太人舉起了雙手


  4月19日上午10點,波蘭首都華沙上空警報長鳴,教堂里鐘聲悠揚,車輛和行人靜靜地佇立在街上,整個城市都在為紀念70年前的華沙猶太人起義而默哀、致敬。

  「納粹想把我們變成奴隸,但只有自由的人們才能夠抵抗」

  華沙猶太人起義爆發前兩天,地下抵抗組織中年紀最小的阿莉扎·門德爾接到了她最後一次任務:逃離華沙猶太人區。

  最後的戰鬥即將到來,納粹軍隊包圍了猶太隔離區,起義者已做好殊死一搏的準備。他們沒有武器,除了發傳單,他們想不出還可以給一個14歲少女分配什麼任務。

  「他們告訴我,我太小了,不能參加戰鬥。」這位84歲的倖存者告訴美國《赫芬頓郵報》,「他們說,『你必須離開,告訴全世界,我們是如何在與納粹的戰鬥中死去,這就是你現在的工作。』」

  當時,父母不同意阿莉扎參加抵抗運動,但她會在納粹實行宵禁時溜出去,逃過黨衛軍軍官的巡邏,將傳單貼在街頭,號召猶太人參加地下反抗運動或逃出隔離區,凌晨時分再偷偷回家。

  1943年4月19日,逾越節前夕,荷槍實彈的納粹軍隊闖入猶太隔離區,巷戰爆發。三天後,硝煙瀰漫的隔離區幾乎成了納粹的屠殺場,但猶太戰士的纏鬥持續了整整28天,直到一場大火將這裡付之一炬。

  「我們輸給了火焰,而不是德國人。」一位倖存者曾回憶道,「火焰吞沒了房屋和庭院,沒有空氣,只有黑色的、令人窒息的煙霧和熾熱的牆壁、石階。」

  阿莉扎跟著母親和姐妹藏身於不遠處的波蘭人貧民區,眼睜睜看著猶太區燃燒的火光染紅了半邊天空,那是她的朋友們用生命在戰鬥。

  「如果可以自己決定,我會留下來,與他們並肩戰鬥至死。我不怕。」她說,「起義代表了猶太人的驕傲,我們在宣告,『我們不會以你們希望的方式死去』。」

  那場起義中,阿莉扎躲過一劫,又在納粹的卑爾根-貝爾森集中營中活了下來,後來輾轉到了以色列,結了婚,生了3個孩子,有7個孫子和4個曾孫。如今談起戰友們「偉大的犧牲」,她依然感到悲痛,「我所有的朋友都坦然獻出他們的生命,甚至沒有一絲掙扎,只為了我們可以自由地活下去。」

  「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我一直都在抗爭……納粹想把我們變成奴隸,但只有自由的人們才能夠抵抗。」她說。

  與其苟且偷生,不如反抗而死

  一張著名的二戰老照片上,一群被抓獲的猶太人在納粹槍口下舉起雙手,其中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瘦骨嶙峋的小男孩光著兩條腿,表情驚慌失措。上世紀40年代,在被德國納粹統治的波蘭土地上,類似的場景隨處可見。

  1939年8月31日,納粹德國進軍波蘭,不到一個月,就閃電般地佔領了這個國家。當時,波蘭首都華沙131萬居民中,有35萬是猶太人,是僅次於紐約的世界第二大猶太人聚居地。

  在蓋世太保頭目海德里希「滅絕猶太人」的指令下,德軍在東歐各地及德國本土建起眾多猶太人隔離區和集中營,華沙的這片猶太人聚集區也沒能倖免。起初是用鐵蒺藜圍住,後來又築起高牆電網,用以隔離居民中的猶太人。來自波蘭和德國各城市的猶太人被塞進了這個760英畝的地方。

  到1942年4月,有50萬猶太人生活在那裡,平均13個人分享一個房間,許多人直接睡在地上或骯髒的稻草墊上。水、煤氣、電力供應均被切斷,每個人都食不果腹,飢餓和傷寒猖獗,每個月都會奪去約1500人的生命。

  

  起義結束后的猶太區廢墟

  在這種情況下,猶太人生命中最大的希望,僅僅是活著。

  1942年7月22日,26.5萬名猶太人被圍困並被殺死在特雷布林卡的死亡集中營,從猶太區的樓上都能看到焚屍爐里冒起黑煙,納粹計劃施行種族滅絕的消息蔓延開來,倖存者不再相信德國人會將他們送往勞改隊的承諾。1943年1月19日,納粹分子再次進入猶太區,集合一批準備運走的猶太人時,遭遇了猶太人戰鬥組織的武裝抵抗,輸送計劃暫停。

  4月19日,為慶祝次日希特勒的生日,黨衛軍決定發起「特別行動」,掃蕩猶太區。早晨6點鐘,裝備有坦克和火炮的2000名黨衛軍沖入猶太區中心,手無寸鐵的6萬名猶太人藏在地堡中。猶太人戰鬥組織的220名戰士,則拿著從波蘭地下組織那裡獲得的手槍、步槍和自製手榴彈,衝上了戰鬥前線。

  「這是道義的勝利。沒有人相信猶太人會反擊。」以色列納粹大屠殺紀念館研究員哈維·德雷福斯告訴《赫芬頓郵報》,「令人驚訝的是,經過長達3年的納粹佔領、飢餓和疾病,這些人竟還能找到違反納粹命令、甚至站起來反擊的力量。」

  這是場毫無懸念的戰鬥,他們不可能獲勝,更不可能拯救猶太民族,但他們已沒什麼可失去的了。這裡的猶太人明白,即使不戰死在家中或居住區的下水道,他們也一定會被毒死在臭名昭著的死亡營,與其苟且偷生,不如反抗而死。

  「波蘭人既不能,也不願幫助他們不信任的猶太人」

  4年前,猶太人起義最後一名指揮官馬雷克·埃爾德曼離世,生前他還清楚地記起他那群鬥志昂揚的戰士們,「那些小夥子和姑娘們一共220人,人不多,我還記得他們的名字和相貌」。

  他明白,一旦投入戰鬥,他就會死,但他無所畏懼。死就死,對他而言,這沒什麼大不了。他認為,他們至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納粹的方式死亡。

  像華沙猶太區的很多居民那樣,帶著平靜和尊嚴走向毒氣室和萬人坑,是死亡的另一種方式。但埃爾德曼相信,從槍林彈雨中闖出一條血路,雖更艱難,卻更有意義。「納粹分子想毀掉我們。我們的戰鬥就是為了保護猶太區的人們,讓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哪怕只有一天或兩天。」

  他要「讓世界明白,納粹正在對波蘭猶太人做些什麼」。這是德國人入侵波蘭以來,第一次大型武裝反抗,正如華沙猶太歷史學院主任安德烈·茨柏克沃斯基所說,「這次起義是對德國納粹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最壯觀的反抗鬥爭。」

  猶太區的最終慘痛結局,是1.3萬人死亡,3萬人被捕獲、押往死亡集中營。埃爾德曼則與倖存的幾個戰友一道,沿著下水道,在深沒口鼻的泥濘中逃離,雖然「誰也不相信我能活著出來」。

  不斷地失業、找工作,還因戒嚴令被短暫拘留,埃爾德曼從沒想過要離開波蘭,因為「對於曾經歷過那麼多死亡的人來說,理當為命運承擔更多責任」,而「當你在為6萬人的生命負責時,你不會放棄對他們的記憶」。每年4月19日,他都會到戰友的墓碑前,獻上鮮花。

  埃爾德曼一直不願意公開表達對納粹的仇恨,但對於波蘭和華沙的袖手旁觀,他始終耿耿於懷。

  「波蘭人既不能,也不願幫助他們不信任的猶太人。」他告訴英國《經濟學人》,「他們甚至認為猶太人與納粹一樣,是波蘭人的共同敵人。」

  處於困境中的猶太人同樣四分五裂:世俗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狂熱的猶太復國者,和像他一樣的非猶太復國者。所有人都在深淵的邊緣,為出路而爭吵,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波蘭猶太人,還是住在波蘭的猶太人。

  直到二戰結束后,反猶的陰霾仍未從波蘭散去。在納粹的淫威下九死一生的猶太人,滿懷希望重返家園,卻被波蘭人排斥,一年中發生至少50次謀殺猶太人的案件。這促使波蘭猶太人數次掀起向海外移民的浪潮。

  1968年,近兩萬猶太人離開波蘭,其中包括埃爾德曼的妻子和女兒。1970年12月7日,西德與波蘭簽訂華沙條約,西德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獻花后,突然下跪,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埃爾德曼相信,自己既是波蘭人,也是猶太人,華沙是他的家。他夢想,在社會主義波蘭,猶太人將擁有文化自治權。他終其一生,為實現這一夢想而努力。

  埃爾德曼辭世前出版的最後一部書里,描述了華沙猶太區的愛:當恐懼和孤獨的人們被命運拋聚在一起時,那是最「不可思議的奇迹」和極度幸福的時刻。

  「人們走了,但記憶永存」

  曾經的華沙猶太人區,如今幾乎沒有什麼遺跡,只剩英雄紀念碑、猶太教堂、一堵斷壁頹垣,其餘的都在納粹鎮壓猶太人起義的過程中被毀掉了。

  4月7日晚,以色列的紀念活動在耶路撒冷大屠殺歷史博物館啟動,主題就是「大屠殺的抗爭:紀念華沙猶太人起義70周年」。以色列總統佩雷斯、總理內塔尼亞胡等高官和中東四方特使布萊爾等出席紀念儀式。

  4月19日,在猶太區英雄紀念碑下,波蘭總統科莫羅夫斯基、總理斯圖克共同緬懷當年的遇難者,起義的倖存者也出席了儀式。

  「在二戰中,華沙淪為一片廢墟。波蘭猶太人的命運被可怕的暴行摧毀。」科莫羅夫斯基說,「這場起義是被剝奪了尊嚴和希望的人們所做的最後抗爭,他們是為了保衛在納粹佔領下僅存的人類的尊嚴。」

  「人們走了,但記憶永存。」倖存者洛特姆告訴美聯社,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留在猶太區照顧整個家庭的孩子們」,因為他們更容易從隔離區的高牆下逃走。(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0: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