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林彪雜論:戰將或奸賊?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嗚呼!風雲之際必有風雲人物也!林彪者,中共之戰功無出其右者也,中共之奸賊無出其右者也,中共之懸案亦無出其右者也!自古帝王將相,盛衰無常,事業功名,盈虛有數,而集英雄、奸賊、懸案於一身者亦不多矣。其本曠代逸才,胸中能負百萬甲兵,橫掃千軍致敵寇膽寒,位至儲君使萬民仰看。及至月黑高飛,大漠折戟,神州瞠目,天下惋嘆,距今已四十年矣。

  章實齋曰「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遽論其文也……論古必須先設身,以是為文德之恕而已爾」(《文史通義· 文德》)。此言雖為論文,亦可推之而論人物也。論古人難,論近世人更難,論官之「蓋棺定論」者難上加難。古人之世固難知也,近世之人可知而不易論,而「蓋棺論定」惑於知而不敢論也。林處身之亂世,去今不遠,睹其辭也,造作而多隱本意;觀其行也,靜拙而富藏玄機,奈何部籍高束,官冊深鎖,後世考之殊難。林昔日之惡名,雖日漸平削,無奈太祖難非,神祗未替,後人辨之無由。況乎言及於人之褒貶、辨乎事者,雖辨詳辭切,而信之難矣。而今不揣才陋,惶言謬談,徵引巫史,潛誇圖緯,設身以求平論,推己而及古人,惟冀後世抑尚知鑒焉。嗚呼!一國之興遂用匹夫之才,一朝之隳卒陷高士之喪,而以一時之力欲杜悠悠萬世之口,不亦難哉!

  (一)「業務幹部」

  最接近林彪本質的定位會是什麼?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野心家……竊以為,林彪首先是個「業務幹部」,然後才能談別的。「業務幹部」的定義抽象提升一些是「專家」,而林彪是搞打仗的「專家」。打仗是他的事業基礎,沒有戰爭,他什麼也不會是。

  有無數當年接觸林的人留下了回憶,從他青年到老年都有點評,而最一致的印象就是林的沉默寡言以及對打仗的專註。如當年林在東北是黨政軍的一把手,但據回憶者言,林只管打仗,別的基本上委託別人管,這很能體現林的風格。「術業有專攻」,自古以來,能在一方領域有超人之成就者,一則其天賦絕卓,二則能心無旁騖。蓋因一個人再聰明,精力畢竟有限,若過於分身分神於旁道,自身所擅之業務必受影響。胡適是大學者,青年卒成一代學宗,但成名之後,社會活動過多,精力不夠,自己的業務就停滯不前了,晚年他想考證《水經注》,收集了很多珍貴的資料,最終還是流產,可見這「專攻」二字的至要。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一位學者取得一些成績后,被提拔為領導,管理的工作多了,業務卻逐漸荒廢,現在不也常有這樣的現象嗎?而林彪卻避免了這一現象,這是因為他一生都在打仗---- 解放前是真打,而解放後由於國際環境的惡劣要準備打,使他幾乎沒有脫離業務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性格,能自覺自願地投入到業務中,不願改弦更張。

  林彪的性格天下皆知:內向而沉穩,好靜而寡言,有城府,含心計,不善交際更不愛交際,不喜俗物更懶於周旋。具體而言,一是他不善於和別人說客套話,缺乏親和力。吳法憲說「見林,除了工作,沒什麼別的話」,邱會作則說林偶爾開個玩笑是「難得的調侃」,這是他的親信,尚且如此,遑論他人?陳士榘說,林彪這個人不愛交朋友,雖然陳很早就認識林彪,甚至林擔任115師師長時,陳還擔任過他的參謀長,但是解放后林從來沒有找過陳敘舊談心,在軍隊會議上偶爾見到也沒有交流(陳士榘之子的口述回憶)。陳不是林派系內的人,說林彪這個特點應該比較公道。

  二是不會拉關係,不懂利益交換。在延安時,因為物資緊張,老婆葉群讓他給小孩搞點奶粉,並說比你小的官都能搞到,而林卻忿忿地回答:我就是不能。這既有林清介的一面,也有因性格導致的不愛「求人」的孤僻。放到現在,他會是個清官----當然首先他得能當上。

  三,若論純粹的組織管理才幹,林並不十分出色。這條會有許多人質疑筆者: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元帥,怎麼能不會組織管理?然而管理組織才幹,有不少內容是針對人的工作,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很重要,而林彪在這方面的確平平。「文革」中曾有這樣一件事:廣州軍區司令丁盛是林四野的老部下,戰爭時名氣就很大,但林在文革時才認識丁本人,更匪夷所思的是,林見面以後在一次布置任務時又認錯了丁(《丁盛口述回憶錄》),這對於周恩來是不可想象的事,僅從「記人」這個本事,也可以看出林與周實有霄壤之別。即使林是在戰爭時期,這種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也多半推給政委去做,他自知不擅此道。而他的威望完全是建立在「業務能力」 超人之上的,他並不需要過於在人情籠絡上下功夫,部下對他的感覺,就像一個教書匠當然要服從學校領導,但更崇拜學術大師。

  四是除了自己的「業務」,幾乎不問世事,處理日常生活的水平極低。過去流傳著「林彪不識人民幣」的故事,這個應該是真的,吳法憲的地位比林差得很遠,他出了監獄也要感嘆「自己長期過集體生活,什麼活都不會幹,燒開水都要學」,林彪肯定比他更誇張。

  最後還要說一下,上述林的性格特徵因他的受傷被放大了,他的神經系統被破壞,生活習慣更與常人不同,人也變得更加難以交往了。

  在講究人情的中國社會裡,林彪這種性格是容易被邊緣化的。如果他生在現在的和平時期,或許一樣能考上軍校,但在部隊極有可能是第一批被「轉業」的軍官,有再大的才也沒地施展去。所以,「時勢造英雄」這句話比較靠譜,有一定的環境,各種才能的人才會冒出來,如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諧社會,出頭的只能是善於琢磨和擺弄人情的,永遠輪不到林總這樣的人。

  然而這個「業務幹部」與人打交道能力差些,但水平可不低。林彪平日沉默寡言,不會客套,但對著幾千人作報告卻滔滔不絕,講話邏輯性強,車軲轆似的廢話極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從不念稿子,只是「拉條子」列提綱,這種本事,如今的那些精通「人情」幹部又有幾人能做到?(與林相似的還有鄧小平、劉少奇,都是平時很嚴肅、話不多的人,但一到正式場合就氣吞萬里)我想,後來的人質疑林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恐怕有一大原因是這種反差:一個平時不愛說話的病夫,怎麼一到會場上就這麼能說?

  他遇事極沉穩,每臨大事有靜氣。在東北時,他的警衛員在屋裡擦槍走火,子彈破窗而出,而在屋外散步的林居然無所表示。1970年在廬山上,毛對他的集團開始發難,涉及到林的老婆、親信,而林始終淡定自若(邱會作語),看不出有任何異常。這既是性格所然,也是一種難得的修養。

  他看似不通事務,但頭腦和政治嗅覺比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要靈敏,看問題常常一針見血。比如對毛澤東的認識,他和周恩來是最深刻的。實際上他對毛的「韜光養晦」和「步步緊跟」是很高明的處世之道,只是他後來成了「接班人」,沒有政治緩衝的餘地,最後不得不被搞下去。他對人情世故也很明白,但在這方面他更願意當個觀察者,而非參與者,周旋人情要花許多精力,要說違心話做違心事,或許他認為即使真要「違心」,用在這裡也不划算。而他一旦想去處理一件事,從來都是 「很快找出問題,很快處理問題」(李作鵬語),與下屬談話言簡意賅、有的放矢,其效果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政治工作者。

  當然,他的水平不是天生的,是後天的努力。李作鵬回憶林彪在東北,平日里是「手不釋卷」,利用一切空閑時間讀書,好學勤思才是水平的根源。解放初的十年,他賦閑養病,期間更是讀書無算。他的講話無論內容如何,大都能引經據典,如他在1970年的廬山會議上談「文革」,能從「文藝復興」角度來梳理歷史,以當時中共幹部的知識結構,這是不多見的。話說回來,一個幹部如果滿腦子都是人情世故的算計,又會有什麼時間去讀書呢?而其水平又能高在哪裡呢?

  但林彪這種有意或無意地避世的性格,最終還是給他帶來了麻煩。畢竟他不是一介草民,是元帥,是毛澤東最信得過的人之一,他不可能不和政局發生關係,也不可能不去應付那些他討厭的人事。於是,他委託給他的老婆----一位口才很好又極善應酬的女人,讓她去與外界周旋,並處理一些家庭瑣事。在某些方面,女人是天生的交際者,林似乎很認同這點。1962年,林彪的父親林明卿在北京去世,由葉群主理喪事,事畢,林對親朋好友大致說了這樣的話「這個家如果不是葉群,還不知會怎樣」,言下之意,自己不善應酬和操辦雜事的弱點,葉群得以很好的彌補。隨著林政治地位的升高,葉群的作用越來越大,成了他的「參謀長」。但葉群畢竟是個女人,缺乏林彪那種對大局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如果林立果「反毛」的行動是確實的,那麼從現在公布的史料,葉群事先是比林彪知道的多的,而在這樣重要的問題上,葉沒有提前和林通氣,或者她對信息有所保留,最終導致「九一三」全家的倉促出走,這是林當初所意料不到的。

  我們不知道在「叛逃」飛機上的林彪會深思什麼,是檢討自己的性格?還是反思自己一生從事的「業務」?他的本色是個「業務幹部」,「業務」是他名望的基石,也是他性情的歸宿。即使他真要搞政變,他的「業務」也會派上用場。而在這事關家族存亡的關頭,他的「業務」卻無用武之地,卒為妻兒所累。可惜在那一夜,他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沉思了,溫都爾汗地面的烈火向他涌過來,瞬時,他的生命與「業務」皆化為灰燼,而騰起在戈壁上空的煙霧似乎至今仍未散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1: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