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內地觀眾對好萊塢大片審美疲勞,票房首現負增長……(組圖)

[複製鏈接]

3996

主題

4055

帖子

5529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5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發糕 發表於 2013-8-15 14: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驚天危機》海報
 

 文匯報日前在周末焦點版上推出的《好萊塢大片模式觸礁北美暑期檔》專題報道,引發了業界人士和許多讀者的關注。一些業內人士和觀眾提出,不僅僅是北美地區的觀眾,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內地觀眾也已經對好萊塢大片產生了審美疲勞;引進片一成不變的類型口味,是否該換換了?

  3D、動作和科幻,引進片類型單一化

  實際上,在遭受北美本土市場冷遇之前,好萊塢大片已經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上遭遇了「熊市」。據有關權威部門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為 109.9億元,其中國產片票房所佔比例超過62%,同比增長144%;而進口片票房則同比下跌了21.4%,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在國產片里,票房超過5億元的共有4部;而進口片除了《鋼鐵俠3》之外,其餘票房都在4億元以下,去年上半年,進口片票房佔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總票房的65%。

  「此消彼長的背後,是引進影片一成不變的類型口味遭遇瓶頸。分賬大片走過了近20年的路程,類型單一化卻愈發明顯。」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石川這樣分析。

  就拿今年的引進影片來說,從年初的《007:大破天幕危機》,到後來的《雲圖》、《特種部隊2》、《鋼鐵俠3》、《遺落戰境》、《星際迷航:暗黑無界》、《超人:鋼鐵之軀》、《速度與激情6》,包括在北美市場票房失利的《環太平洋》、《驚天危機》和《重返地球》等,它們的類型基本上都集中在3D、動作和科幻這樣幾種。

  國產片趁勢而上,呼應觀眾情感需求

  引進影片遭遇瓶頸,是因為它們的單一類型導致了觀眾審美疲勞。「引進大片先天遠離中國觀眾的現實生活,而國產影片則逐漸把到了老百姓的脈,與當下觀眾的情感需求相呼應。」中國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左衡這樣告訴記者。

  觀察今年上半年票房超過5億元的國產影片,除了《西遊降魔篇》藉助周星馳和《大話西遊》的效應之外,《北京遇上西雅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中國合伙人》都是貼近觀眾情感需求的作品。「這些電影植入了當下社會比較主流的元素,能夠影響觀眾去看跟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這種相關性讓這些電影具有好的市場接觸面。」《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投資方之一、北京麥特文化娛樂傳媒董事長陳礪志這樣說。

  一味追求「大片紅利」,阻礙文化多樣性

  記者了解到,在我國內地,引進影片始於1994年。為了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當時的廣電部電影局提出每年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人稱「10部大片」。

  從中可以看出,引進片並不是天然就與好萊塢大片划等號的。但是從第一部分賬引進影片《亡命天涯》開始,好萊塢大片就成為引進影片的主流甚至是全部,引進影片政策已經違背了其初衷。在石川看來,其原因很簡單:「只有好萊塢大片才能賺錢」。然而,近年來,日益單一狹窄的引進影片類型開始引發業界人士和市場的不滿。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上,美國導演奧利弗·斯通就直言不諱地指出,很多好萊塢大製作都徒有其表,是最糟糕的爆米花電影,中國電影市場的大門不應該只向著好萊塢敞開。石川也認為,一味追求「大片紅利」會阻礙文化多樣性,「這是20年來引進片讓我們付出的代價」。

  目前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是:此番好萊塢大片相繼在中國內地和北美市場折戟的現實,能否成為引進影片轉型的契機?(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