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45) 老子道德經是怎麼被篡改(1)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8-13 2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45): 老子道德經具體是怎麼被篡改的(1)
  
    下面就將以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為底本修復后的文字與魏王弼注本《道德經》按其分章進行內容上的詳細比對: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文字在原貌《老子》里,本來應該是接在《道德經?七十九章》「和大怨」段之後。

  老子本意:宇宙規律可以講,宇宙規律會發生變化
  被篡改后:可以講的宇宙規律就不是宇宙規律(完全禪宗的法不可講的那一套了)

  老子道德經具體是怎麼被篡改的(2)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夫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老子本意:守情,歸根曰情,情是謂復命
  被篡改后:守靜,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真正的大道修鍊,是守於情中的,歸根就是情,情,就是復命,返還本命。古華夏最重最喜歡的就是情,而蜥蜴人最怕的就是情,把「情」都給篡改為「靜」。

  兩千多年來,我們是第一次把道德經的大秘密公佈於世界,

  從這裡,大家可以看到,道教界公開的這兩千多年來的所謂修鍊,其實是普遍的誤入歧途!!無量眾生都被一本假的道德經騙了!

  真正的奇門大道修鍊,最重要最離不開的就是一個情字。

  而2000多年來公開的道教界,卻變成了是一個「靜」字。

  沒有了情,談何修鍊?!!!!!!!!!

  神仙不是沒有情的,沒有情就不能成仙!連人都不是了。

  情是宇宙根,本命根。

  道教這麼公開的門派,沒有一門敢揭示這個事情的,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於1973年出土,到今天已經40年了,不是我們提出來,他們還在那裡「致虛極守靜篤」呢。
#
  所謂「致虛極守靜篤」,把「情」字改成了「靜」字,就是有目的地強調後世道教的「靜修」理念。已經把「情修」的內涵完全替換了。

  真正的大道修鍊,是在活潑潑快樂樂的情中,

  守情,

  情曰復命!

  長生之道,在於情!!
#
  在蜥蜴人巨大的威懾下,道教過去沒有任何一門派敢於公開對抗。

  但是,一些真正的道家高人是知道的,比如張三丰,

  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
  雌雞卵,難抱雛,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為恕女,男子無妻是曠夫。
  嘆迷途,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

  我剛才引用的無根樹大家應該看到了,講的非常明確了。

  「靜坐孤修氣轉枯」!!!

  決不能靜修!!!

  而是要夫妻一起,守情,復命。
#
  很多道家高人,兩千多年來,雖然他們知道,但是,他們都不敢把關於《道德經》的這個秘密公開說出來,張三丰那裡有原始的《老子》,但是,他也不敢跟蜥蜴人公開對抗。

  我這裡,是兩千年來歷史上的第一次。
   你的身體,會告訴你一切真相。
  其實,你的身體,會告訴你一切真相。
  只是,你以前不太知道尊敬你自己的身體的感覺。
  人體是宇宙自感應而來,本來就是萬法齊備的。
  一本被篡改的道德經,把修道的總體方向都完全引錯了!
  兩千年來,沒有一個人敢於公開站出來糾正,包括張三丰、呂洞賓,
  他們自己知道,也告訴了自己的弟子,但是,只能是在私下裡傳。
  你們都不知道如果公開講這個,會是面臨怎樣的巨大危險!

  所以,馬王堆《老子》出土40年來,我們門派是第一個真正向道德經發動攻擊的。
  《道德經》是蜥蜴人集團篡改了老子願意,把許多惡毒的東西放進去了。
  馬王堆《老子》出土40年來,我們門派是第一個真正向篡改老子原意的《道德經》發動攻擊的。
  這樣的篡改還有好多,我們一個一個來。
  看兩千年來修道界普遍的誤入歧途是什麼樣的狀況。

#老子道德經具體是怎麼被篡改的(3)

 1.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然。

  看出來沒有?
#
 2.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鳴呵!中有請也。甚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3.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茲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
  4.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
  我說的明確一些啊,牝,就是女的小妹妹,牡,就是男的小弟弟,
  「牝恆以靚勝牡」,被改成了道德經中的「牝常以靜勝牡」。
  「靚」被改為了「靜」,
  靚是什麼意思,我想不用我說你也知道。
  老子這裡說的實在是很清楚,很露骨的啊,哈哈。
  我們已經初步領教了蜥蜴人勢力集團篡改道德經的巨大陰謀黑幕。
#
 5.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二章》
  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老子原文:夫唯居,是以弗去。
  被篡改后: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家記住啊,成功后要居功,夫唯居,是以弗去,哈哈。
  還有,重大改動,「聲人」被改為了「聖人」!停會兒我們在來詳細說這個。

 6.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老子原文: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被篡改后: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就可以「無不治」嗎?這恰恰是蜥蜴人要灌輸給你的。
  那種所謂「無為」的思想是錯誤的。
   還有,「不上賢,使民不爭」被改成了「不尚賢,使民不爭。」
  「尚」與「上」在古文中雖有相通之用,然而在這裡卻表示著不同的含義。「尚」含有推廣的意思而不講究地位與利益的變化;「上」卻是拔高的意思,具體就直接表現在地位與利益的變化上。老子反對的就是統治者出於某種政治目的,人為地在百姓人群中搞「拔高」活動;因為這種做法,沒有群眾共識的基礎,不但「賢人」的形象會因地位與利益的改變而受損,同時也只會在群眾中製造矛盾,引起私人利益關係的紛爭。老子反對的是「上賢」而不是「尚賢」,目的是要「使民不爭」,指的是在物質待遇上的「不爭」。《道德經》改之為:「不尚賢」,則是精神境界的問題,「不爭」就變成了人際關係的內容,從而把百姓推向愚昧無知的狀態,為進一步推銷愚民政策打下基礎。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話,在《老子》中原為「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所謂的「不爭」與「無為」是《道德經》強加於《老子》的理念,老子思想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不爭」與「無為」。

  7.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老子告訴我們:道,沖,始萬物之宗,
  而不是: 道,沖,似萬物之宗,
#
 8.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與?虛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1.還是聲人被改為聖人

  2."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被改成了「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使得原為「意見聽得太多了,反而沒了應對的招數,還不如堅信自己心中已成熟的主見」的意思,變成了「議論太多,註定行不通,還不如保持適中。」擺出了一種對社會漠不關心的姿態。
  哎呀,我說為什麼現在很多中國人不怎麼敢說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07: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