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30) 漢唐宋明都崇道教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8-9 2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130): 漢武帝並沒有執行罷黜百家,漢唐宋明都崇道教,中國不是儒教專制兩千年

     有了前邊的鋪墊,我們要逐漸開始涉及更深的核心內容了。
#
  雖然儒教毀滅華夏上古文明之後從思想上鉗制了華夏兒女,但是道不遠人,而且我們華夏兒女天生就是追求自由的,兩千年來我們對儒教的反抗,從來沒有停止。

  道不遠人,這兩千多年來,我們也創造了舉世無雙的光輝燦爛的文明,一直到滿清以前,科技都保持在世界最前列。

  雖然我們被割裂了上古的記憶,但是,我們身體里有來自上古祖先神仙的基因,追求自由與真理是我們的本能。
#
   容忍邪惡,與惡者同,道家先祖早告訴我們這個。

  道家先祖沒一個讓我們所謂「胸懷廣闊」的。
#
   儒家如何上位,已經是一幢歷史疑案,如今已經很難考證,已經被人有意隱瞞。

  (1)我們必須看到各類歷史記載上。

  漢武帝從來沒有為「罷黜百家」燒過一本書,殺過一個人。漢武帝不僅沒有實際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反而後來把要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給罷黜了。

  史書鐵證釘釘

  《漢書•董仲舒傳》:「於是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仲舒遂不敢復言災異」。
  
     漢武帝只是曾經一度比較崇尚儒學而已。而且漢武帝後來走入道家修鍊的行列。《漢武帝內傳》:「漢武帝好仙道,西王母七夕降九華殿,以五桃與帝」 這時漢武帝更不會「獨尊儒術」了。
#
  但是在滿族后清的歷史書里,哪個皇帝求仙求道想修鍊了,立刻被扣上昏庸迷信的大帽子。其實滿族后清的猶太無神論本身才是真正的迷信!但是滿族后清真的把這個東西灌輸給了許多中國人。

  皇帝求仙求道是這個皇帝有修道之心,是珍貴的,決不是什麼滿族后清所宣稱的「荒謬思想」。最有做為的皇帝都是訪道求仙的皇帝!

  而且即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真的,又怎麼能推導出「中國之後儒教專制兩千年」呢?
#
   唐高祖李淵《先老后釋詔》:「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后興,宜崇客禮,令老先、孔次、末后釋」。
  唐太宗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唐李氏乃太上老君後代,太上老君是祖宗,道教是唐朝的國教。
  唐太宗曰:「大道之行,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返樸還淳。」
   宋真宗是有道號的「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宋徽宗號「道君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注《道德經》,要求大明子民家家誦讀《道德經》,曰:「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

  這些皇帝,誰獨尊儒術了?
#
  中國學術界古代從來都是自由的,甚至到了宋朝皇帝即位時都必須先發誓不殺士大夫文人言官才能即位。滿族后清老說中國古代如何黑暗專制,恰恰它才是最黑暗最專制的。別人說它專制黑暗它就拿被它篡改了的歷史說中國從來就是這樣。其實這才是欺世的天大謊言。

  可是滿族后清幾十年的洗腦欺騙,中國大陸理論界都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儒教專制了兩千年」當作一個千真萬確的學術信條,在古今中外的論文中被廣泛徵引。甚至在國外也是如此。實是悲哉!

  一幫言官,天天進言監督皇帝,
  還有一幫宦官,時不時的幕後來一下。
  究竟我們中國古代皇帝怎麼專制獨裁了

  把整個漢族的古代史說成是專制獨裁的,
  就為滿清專制獨裁找到了最佳的附體避風港。
  你一批滿清專制獨裁,立刻滿清就說那也是你們漢人皇帝的。

  這麼會轉嫁矛盾轉移目光找替罪羊呀。

  我們不能不說滿清的陰謀是遠遠在漢人之上的。
#
  說了漢武帝,下面再看看我們歷代漢家帝王是如何崇尚道教,反對儒教佛教等蜥蜴人宗教的。

  唐初社會上仍有重佛輕道的積習。

  李世民為使「尊祖之風,貽諸萬葉」,遂於貞觀十一年(637)繼李淵之後再次下詔,

  規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

  「大道之行,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返樸還淳。至如佛法之興,基於西域,愛及東漢,方被中華。……泊乎近世,崇信滋深。……遂使殊俗之典,郁為眾妙之先;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後。流連忘返,於茲累代。朕夙夜寅畏,緬惟至道,思革前弊,納諸軌物。況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自今已后,齋供行立,至於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學,暢於九天;尊祖之風,貽諸萬葉。」⑾這個詔書顯然是崇道抑佛的命令。

  因此,詔下之後,佛教徒智實、法琳並約集法常、慧凈等詣闕上表力爭,李世民令岑文本宣敕嚴誡,眾僧飲氣而還。

  唯智實固執不奉詔,乃遭杖責於朝堂,次年病卒。

  貞觀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又控告法琳毀謗皇宗老君,李世民派人嚴行勘問,將其流放益州而死於途中,再次給予佛教徒以沉重的打擊。
#
  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唐朝是老君子孫治世,唐皇室尊老子為始祖。

  據《舊唐書•高祖紀》《混元聖紀》《歷代崇道記》等書記載: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與隋牙郎將宋老生交戰於霍邑,「會霖雨積旬,餽運不給」,在即將退兵時,忽有「霍山神稱奉太上老君命」告之曰:「汝當來,必得天下」。

  於是李淵遂在太上老君的幫助下,「引師趨霍邑,斬宋老生,遂平霍邑」。

  與此同時,據稱老君又「降於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曰:『唐公當受天命』。淳風由是歸唐」。

  《唐會要》卷五十《尊崇道教》載:「武德三年(620)五月,晉州人吉善行於(浮山縣)羊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朱鬣,儀形甚偉,曰:『為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賊平后,子孫享國千歲。』」李淵即在羊角山建老君廟,祠祀其祖老子。宣稱自己和老君乃一脈相承。

  武德八年,李淵正式頒布《先老后釋詔》:「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后興,宜崇客禮,令老先、孔次、末后釋。」⑨明確規定道教在儒教佛教之上,制定了有唐一代奉道教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

  次年五月,他又「以京師寺觀不甚清凈」為由,下詔沙汰僧尼道士。詔書一一曆數佛教徒的種種罪惡,對道教徒則輕描淡寫籠統謂之「馳驅世務,尤乖宗旨」;最後規定:「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余悉罷之。」⑩表面上是道釋二教都要進行沙汰,實際卻是打擊佛教,扶持道教的。因為當時佛教徒和寺院數目遠較道教徒和道觀為多。按照詔書規定,就是要使道佛二教的教徒和廟宇大體相等,顯然是執行抑佛崇道的政策。詔書宣布后不久,即發生李世民誅殺其長兄李建成的「玄武門之變」,從此李世民掌握了政權,在宗教上按照其父李淵的既定政策,繼續大力扶持道教。
#
  高宗李治以《老子》為上經,令王公百僚皆習,並將其列為科舉取士的考試內容。

  上元元年(674)十二月,天後上表,以為國家聖緒出自玄元皇帝,請令王公百僚皆習《老子》,每歲明經一準《孝經》《論語》例試於有司。儀鳳三年(678)五月,高宗下詔:「自今已后,《道德經》並為上經,貢舉人皆須兼通。」

  據《舊唐書•高宗本紀》下載:乾封元年(666)二月,他親到亳州拜謁老君廟,追號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立祠堂;其廟置令、丞各一員,並改陽谷縣為真源縣,縣內宗姓特免除徭役一年。儀鳳三年(678),高宗李治令道士隸宗正寺,班在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務機構,將道士歸它管理,即視男女道士為自己的本家。

  高宗對王遠知的弟子潘師正甚為崇敬,不僅親切召問「山中有何所須」,還在他隱居的嵩山逍遙谷造崇唐觀一所,嶺上別起精思觀以處之。又在谷口特為之開一門,號遊仙門,於苑北置尋真門。時太常奏新造樂曲,高宗又令以《祈仙》《望仙》《翹仙》為名。前後贈詩凡數十首。其對道士的恩寵之隆,可見一斑。

  興建道觀。高宗時,各地興建道觀較多。如顯慶元年(656)立「昊天觀」和「東明觀」;顯慶二年(657)立「宏道觀」;乾封元年(666)於兗州界置紫雲、仙鶴、萬歲觀,天下諸州皆置觀一所。直到臨死前,還於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四日下詔:「朕之綿系,兆自元元。常欲遠葉先親,光宣道化,變率土於壽域,濟蒼生於福林。……可大赦天下,改永淳二年為宏道元年,仍令天下諸州置道士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觀度道士七人,以彰清靜之風,佇洽無為之化。主者施行,是則奉先尊祖,復朴還淳之旨也。」⒀據說他在宣詔時,已經「氣逆不能上馬」,是夕,即「崩於真觀殿。」⒁高宗李治至死不忘尊奉老君,扶持道教。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沙發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8-9 23:47 | 只看該作者
 武則天欲以周代唐,便依靠佛教大造篡權奪位的輿論。武則天上台後,一面對佛教徒厚加賞賜,大肆營造佛堂、佛像,儘力扶持佛教;一面又毅然改變高祖李淵以來的崇道政策,下令削去太上老君的「太上玄元皇帝」尊號,規定「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接著又罷貢舉人習《老子》的規定,自製《臣軌》兩卷,令貢舉人為業。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崔玄暐、敬暉等以恢復李唐為號召,誅殺武則天的嬖臣張易之、張昌宗,迎立中宗李顯複位。中宗複位后,立即於同年二月「復國號,依舊為唐。……老君依舊為玄元皇帝。……令貢舉人停習《臣軌》,依舊習《老子》。」⒃但中宗即位不久,皇后韋氏干預朝政。韋氏復仿效武則天,依靠佛教勢力,並與武氏集團相勾結,陰謀篡奪政權。於景龍四年(710)六月,毒死中宗李顯,臨朝稱制。道士馮道力「善於占兆」,向李隆基密布「誠款」,李隆基帥兵「斬關而進」,盡誅韋、武黨羽,擁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睿宗在位不久,即傳位李隆基。
#
  武則天欲以周代唐,便依靠佛教大造篡權奪位的輿論。武則天上台後,一面對佛教徒厚加賞賜,大肆營造佛堂、佛像,儘力扶持佛教;一面又毅然改變高祖李淵以來的崇道政策,下令削去太上老君的「太上玄元皇帝」尊號,規定「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接著又罷貢舉人習《老子》的規定,自製《臣軌》兩卷,令貢舉人為業。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崔玄暐、敬暉等以恢復李唐為號召,誅殺武則天的嬖臣張易之、張昌宗,迎立中宗李顯複位。中宗複位后,立即於同年二月「復國號,依舊為唐。……老君依舊為玄元皇帝。……令貢舉人停習《臣軌》,依舊習《老子》。」⒃但中宗即位不久,皇后韋氏干預朝政。韋氏復仿效武則天,依靠佛教勢力,並與武氏集團相勾結,陰謀篡奪政權。於景龍四年(710)六月,毒死中宗李顯,臨朝稱制。道士馮道力「善於占兆」,向李隆基密布「誠款」,李隆基帥兵「斬關而進」,盡誅韋、武黨羽,擁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睿宗在位不久,即傳位李隆基。
#
  玄宗李隆基鑒於武氏、韋氏均依靠佛教勢力篡奪李家王朝的事實,自即位之日起,便大力推進開國以來的崇道政策,以提高道教地位,促進道教的發展,從而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時期,這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玄宗多次親到玄元皇帝廟謁拜,並不斷提高老子封號。天寶二年(743)追尊為「大聖祖玄元皇帝」,天寶八載又尊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載再次尊為 「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同時並為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加「大聖皇帝」之字,太穆、文德、則天、和思、昭成皇后加「順聖皇后」之字。這樣,使唐代開國以來的帝、后均和「大聖祖」老子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其次,一再令天下諸州普遍建立玄元皇帝廟,並給其廟改名。開元十年(722),下詔令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每年依道法齋醮。開元十九年五月,令五嶽各置老君廟,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又詔令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在玄宗的一再詔令之下,全國各地都興建了玄元廟,其建築也極其富麗堂皇。又多次下令給玄元廟更改名稱,加西京改太清宮,東京改太微宮,諸州改紫極宮,並為之選配道士,賜贈莊園和奴婢等。再次,大肆製作玄元皇帝神像,分佈天下。據《唐鑒》卷九記載,開元二十九年正月,玄宗自稱夢見玄元皇帝,並告之曰:「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餘里,汝遣人求之,吾當與汝興慶宮相見。」玄宗遂遣使求得於周至樓觀山間,閏四月,迎置興慶宮。五月,令圖寫玄元真容,分送諸州開元觀安置,並詔令所在道士女冠等皆具威儀法事迎候,像到七日夜,設齋行道,仁各賜錢用,充齋慶之費;自今以後,常令講習道經,以暢微旨;所置道學,須加倍敦勸,使有成益。詔書又令:「今者真容應見,古所未聞,福雖始於邦家,慶宜均於士庶,其親王、公主、郡主、縣主及內外文武官等,並量賜錢,至休假之辰,宜以酒食,用申慶樂,諸道節度使及將士等亦且准此。」⒄他不僅圖寫「真容」,而且還於天寶三載三月,令兩京及天下諸州於開元觀以金銅鑄玄元等身天尊各一軀。太清宮成,又命於太白山采白玉為玄元聖容,又以白玉作玄宗聖容侍立於玄元之右。天寶八載又於太清、太微宮聖祖前,更立孔子及「四真人」像以列左右;並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之像作為玄元的陪祀,從而樹立了老君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天寶元年正月,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見於丹鳳門之通衢,告賜靈符在尹喜之故宅。」⒅玄宗即派人就函谷關尹喜台西發得之,乃置玄元廟於大靈坊,並以函谷寶符潛應年號,改元「天寶」,又改桃林縣為「靈寶縣」,晉陞田同秀為朝散大夫。 時人皆疑寶符為同秀所作,而玄宗卻大加讚賞。
  
      玄宗盡量提高道士的社會地位。首先,他於開元二十五年(737)七月,再次下令重申:「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僧尼令祠部檢校。」並規定:凡道士女冠有犯法者,須按道格處分,州縣官吏一律不得擅行決罰,違者處罪,藉以維護道教的尊嚴。其次,他經常召見道士,拜官賜物,甚至親受法籙,以道士為師。開元九年,玄宗遣使迎天台道士司馬承禎入京,親受法籙,前後賞賜甚厚。及還山,玄宗賦詩相贈。十五年又召至都,並令其於王屋山自選形勝,為之建陽台觀,玄宗親自題額,並賜絹三百匹,以充藥餌之需。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韜至其所居修金籙齋,復加贈賜。對其弟子李含光也甚尊寵。天寶四載十二月,玄宗命中使齎璽書征之入京,館于禁中,每欲諮詢,必先齋沐。含光還山,乃敕楊、許故宅紫陽觀居之,並明令禁止樵採。天寶七年三月十八日,玄宗受《上清經籙》於大同殿,先遣使至茅山告含光受經籙之期,遙禮度師,賜號玄靜先生,並賜法衣,以伸師資之禮。
  玄宗規定天下諸州均須遵守道教節日制度。開元二十二年十月十三日,玄宗下令:「道家三元,誠有科戒……今月十五日是下元齋日,禁都城內屠宰,自今已后,兩都及天下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並宜禁斷屠宰。」⒆開元二十五年又下令規定:每年道教教主玄元降生日,天下諸州皆須設祭祀。天寶七載又下令規定:「自今已后,天下每月十齋日,不得輒有屠殺。」並且對道教代表人物和各地的靈山仙跡,都規定了崇禮醮祭制度。
  玄宗設置崇玄館,規定道舉制度,以「四子真經」開科取士,並設置玄學博士。開元二十一年正月,制令士庶家均須藏《老子》一本,每歲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兩條策,加《老子》策。開元二十五年正月,初置玄學博士,每歲依明經舉。二十九年正月,制令兩京及諸州各置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經例考試,稱為「道舉」。另外又「降制」:「諸色人有能明《道德經》及《莊子》《列子》《文子》者,委所由長官訪擇具以名聞,朕當親試,別加甄獎」。⒇天寶元年二月又規定將莊子號為南華真人、文子、列子、庚桑子分別號為通玄真人、沖虛真人和洞虛真人,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崇玄學置博士、助教各一員,學生一百人。次年正月,又將崇玄學改為崇玄館,博士為學士,助教為直學士,更置大學士員。並規定大學士以宰相為之,領兩京玄元宮及道觀。
  玄宗規定以《道德經》為諸經之首,親自為之作注,頒示天下。開元二十一年,玄宗親注《道德經》,二十三年又修《義疏》。天寶二年,詔令崇玄館學士於三元日講《道德》《南華》諸經,群公百辟,咸就觀禮。為了突出《道德經》的地位,天寶四載十月下詔規定:其墳籍中有載玄元皇帝、南華等真人猶稱舊號者,並宜改正;宜以《道德經》列諸經之首,其《南華真經》等,不宜編在子書。天寶十四載十月,頒示《御注老子》並《義疏》於天下,令學者習之。
  第六,搜集天下道書並進行整理和傳播。玄宗在即位之初,即先天元年至二年(712~713),命太清觀主史崇玄及昭文館、崇文館學士崔」,湜,盧藏用、沈佺期、員半千、薛稷等修《一切道經音義》及《妙門由起》等共約150卷,玄宗親自為《一切道經音義》作序。開元中,又發使搜求道經,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瓊綱》,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謂五千七百卷),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編纂的《道藏》。為了使道經廣為流布,天寶八載下敕:今內出《一切道經》,宜令崇玄館即繕寫,分送諸道採訪使,令館內諸郡轉寫,其官本便留採訪郡太一觀持誦。天寶十載又命寫《一切道經》五本(部),頒賜諸觀。
  第七,大力倡導齋醮和道教樂曲。《舊唐書•禮儀志》稱,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於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煉醮祭,相繼於路。投龍奠玉,造精舍,採藥餌,真訣仙跡,滋於歲月。
  因為玄宗崇尚齋醮,故特別愛好各種齋醮樂曲,並組織創作。
  據《新唐書•禮樂志》載,開元九年,玄宗命司馬承禎制《玄真道曲》,李含光制《大羅天曲》,賀知章制《紫清上聖道曲》。開元二十九年及天寶四載,他還先後自製《霓裳羽衣曲》《紫微送仙之曲》等奏於太清宮。天寶十載還在內道場親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
  由於玄宗的崇道,當時一些公主妃嬪,多有入道為女真者,楊貴妃也被度為太真宮女道士。朝臣中如宰相李林甫等,皆請舍宅為觀,太子賓客賀知章清為道士,詩人李白也加入道教。僅長安城中的道觀就有三十所之多。王公大臣對他的「尊道教」,「表賀無虛月」,道士陞官進爵者頗不乏人。
  安史之亂一度波及「仙山瓊閣」,遂使「正教凌遲,兩京秘藏,多遇焚燒」。許多「洞天福地」,也被侵佔。儘管如此,唐代的崇道政策並未動搖。在肅宗李亨平息了安史之亂后,直到僖宗李儇,無不繼續尊祖崇本採取許多崇道措施,使道教在中唐以後逐步恢復並繼續發展。
  武宗李炎在藩時即頗好道術。開成五年(840)正月,剛即位便下敕規定:二月十五日大聖祖玄元皇帝降生日為降聖節,令兩京及天下諸州府設齋行道作樂,賜大酺三日,軍期急速亦不在此限,永為常式。是年秋,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於三殿修金籙道場,武宗親至三殿於九天玄壇受法籙,以歸真為師。會昌元年(841)六月,又以衡山道士劉玄靖(一作靜)為銀青光祿大夫,充崇玄館學士,賜號廣成先生,令與道士趙歸真于禁中修法籙。會昌三年夏,作望仙觀于禁中。四年三月,以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五年又迎羅浮道士鄧元起(一作超),復造望仙樓于禁中,同時還建降真台。武宗會昌滅佛。武宗下令檢括天下寺院及僧尼人數,並省天下佛寺,以「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將使六合黔黎,同歸皇化」。「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時五台僧人多亡奔幽州,武宗宰相李德裕命人封鎖居庸關,凡有游僧入境則斬之。這是大唐開國以來對佛教最大的一次打擊。
  唐代對宮觀經濟也予以大力扶持。按唐制,「凡道士給田三十畝,女冠二十畝」。可見唐初道士可分得口分田。朝廷先曾規定:「道士通《三皇經》者,給地三十畝」,后改為「道士通《道德經》者,給地三十畝」。MH除口分田外,對一些著名宮觀還別有賞賜。武德二年(619)賜樓觀台土田十頃及仙游監地充庄。弘道元年(683),詔葉法善天師,封岳地方四十里,充觀長生之地,禁樵採,斷田獵。唐玄宗賜西京太清宮、東京太微宮近城莊園各一所,並量賜奴婢等,使宮觀佔有了一定量的田產。另外,宮觀還通過繼承遺產、購置、「官人百姓將莊田宅舍布施」等方式獲得田莊。賀知章記述龍瑞宮周圍方圓幾十里都為其所管山界,表明某些大的道教宮觀擁有的田產十分可觀。但當局對於限外占田,也有所限制,對多佔的土地,則予以收回。宮觀除經營田莊而外,還通過營構宮觀建置房產。有的以敕賜財物造宮觀,如中和三年(883)郭遵泰監在青羊宮,土木之工並用內庫宣賜;有的將香燈齋醮所得財施崇葺觀宇,興置像設。這些房地產成為宮觀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
  宮觀對社會經濟也產生一定影響,出現了圍繞宮觀開展的經濟活動,如生產、販賣道教法事所需的器物,專業的寫經、鑄像等。如唐末五代四川成都的「蠶市」,就是道教節日或重大法事活動時在道觀周圍形成的臨時集市。據杜光庭《道教靈驗記》記述,蠶市一般是三月三日在宮觀周圍進行,並有受籙活動等。實為近代廟會經濟之雛形。
  唐代道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極大,社會各階層都有信仰道教的。除唐皇室崇道外,大臣百官中也有不少人信奉道教,嚮往神仙。有的自願棄官為道士,有的則居官學道,有的與道流過從甚密。由於嚮往神仙長生,上層社會中服食道教丹藥蔚然成風。尉遲敬德晚年篤信仙方,飛煉金石,服食雲母粉;李德裕好服藥,有道士李終南授以丹砂丸;李抱真晚年好方士,以冀長生,有孫季長為之煉金丹。高處廟堂之上者如此熱衷道教,退居山林的隱士更與道教有不解之緣。
  當時不少著名隱士實為「道隱」,雖未正式隸身道流,實則行徑與道士無異,多以道教思想、方術自慰自娛。文人學士將崇尚道教、與高道作方外游視為風雅。陳子昂「早愛赤松游」,顏真卿「德慚好道」;李白、賀知章乾脆受籙入道。在尋常百姓日常民情風俗中道教的影響更是比比皆是。
  在廣泛表現社會生活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更能感受到道教的深遠影響。唐詩中有許多以宮觀、道士為素材的題詠,詠嘆神仙世界的奇譎瑰麗,渴望飛升入仙班成為唐詩的一大主題。唐人傳奇小說中亦充滿道教神仙故事。唐代文人畫多取材於道教神仙人物。吳道子在洛陽老君廟畫「老子化胡經變相」等壁畫。憲宗時曾刻板印行《老子化胡八十一化圖》。道教對神仙世界的想象,啟發了唐代宮廷建築的設計,道教音樂不絕於皇宮之中。可見,道教對唐代文學藝術的發展也頗具影響力。
  道教的影響還遠播海外。高祖李淵曾派使臣到高麗送天尊像,又派道士到高麗宣講《老子》。道教還傳入真臘,當地人「尤通道士」。日本也傳入道教經書,故王維在《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並序》中有「金簡玉字,傳道經於絕域之人」。唐太宗令道士成玄英等與玄奘合作將《道德經》譯為梵文,王玄策在印度建碑文宣傳道教自然無為思想。這些都表現出盛唐時代道教的興盛景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