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包車和車夫的故事

[複製鏈接]

4977

主題

5008

帖子

67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ishangxiu 發表於 2013-8-9 1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張鳴

黃包車,這是上海的叫法,北京則叫洋車,或者東洋車。的確,它是從日本來的舶來品。最初,是鐵皮包的輪子,對石板路面破壞太大,後來改成貼膠皮,細細的鋼絲車輪,裝上軸承,拉起來,相當輕便。所以,北京人也叫它為膠皮,拉洋車,也叫拉膠皮。在西方國家,人力較為稀缺,所以,作為城市交通工具,無論如何黃包車都成不了氣候,不是馬車時代,就是汽車時代。但是,在東方,尤其在中國,儘管四輪馬車引進了,汽車也來了,但黃包車卻依然我故,一直到1949年,北京上海天津,黃包車夫照樣滿世界走。伸手叫黃包車,就跟今天打的似的,遊客和市民出行,還真得靠他們。

拉車的人,如果車是自己的,而且有點閑錢,把車收拾的不錯,在平地上,拉起來跑得飛快,路又熟,活多一點,生活肯定過得去。好些人,隔三差五,還能就著羊頭肉,喝上小酒,改善一下生活。北京過去小飯店,有大酒缸這樣一種,當年就是車夫們常來的去處。老舍的小說《駱駝祥子》里的祥子,就是一直做夢想過這樣的日子。其實,如果一個壯漢子沒有祥子那樣的晦氣,在北京過上這樣的日子,也不是很難。但是,如果車是車行的,每月得交租錢,那日子就難過多了。如果年輕時還沒有攢下錢,買輛自己的車,等到人老了,跑不動了,那就慘了。

拉車的人中,日子最舒服的,當屬拉包月的。當年的北京,好多教授,都有自己的包車,有的還不止一輛。根據車主的身價,車也各不相同。以車燈為例,有的人的車只有一盞燈,人稱犬字車,有兩盞燈的,則是哭字車,最闊的,安了四盞燈,人稱器字車。拉包車的車夫,收入不菲,而且不怎麼累,也不用太操心等活兒。無非就是接送一下主人,或者主人的家眷和孩子。他們跟主人的關係,有點類似家僕,關係相當固定,對主人也相當的忠心,輕易不會易主的。當年辜鴻銘留辮子,車夫也是辮子黨,只是辮子要比主人的粗大的多,拉著主人跑起來,前面一根大辮子晃來晃去,後面一根小辮子,也晃來晃去。而錢玄同的車夫,則是一個前義和團的大師兄,後來皈依了基督教,信主了,人相當踏實。只有周作人的車夫不大老實,替主人買麵粉,人家一元一袋,他要兩元,自己昧下一元。不過,即使周作人知道了,也沒有辭退他。

當然,黃包車這行,最牛的還是車行的老闆。《駱駝祥子》里的劉四,只是一個小車行的老闆,大的老闆,手眼通天。像上海的顧竹軒,顧老大,上海十萬車夫,都聽他的。因為上海拉車的多半都是蘇北人,所以,都屬於蘇北幫,顧竹軒,就是大幫主。上海的青幫大亨,無論黃金榮、杜月笙還是張嘯林,都得給他面子。他一聲令下,全上海的黃包車,能都不動了,交通近乎癱瘓。

在過去,人說「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意思拉車這行的人,沒幾個好人。但是,總的看來,那個時代的車夫,職業道德還是蠻不錯的。碰上外地人,繞遠多拉點路,好多弄幾文的,也許是有的,但謀財害命的,還真是罕見。其實,即使多繞遠的,也屬於少數。聽老輩人講,那時候到北京上海,很少擔心黃包車夫坑人。拉上你,幫你找地方,找人,非常熱心,省下你很多功夫。

黃包車夫,也是城市知識分子同情心最大的釋放對象。五四前後,提倡勞工神聖,民粹流行。好多知識分子都選擇把情感投放到車夫身上。魯迅不過是虛構過《一件小事》中的高大車夫形象,而其他人更過分,有的人乾脆不坐車了,不忍心讓車夫勞累。有的則要求自己拉車,讓車夫坐,車錢照付,嚇得車夫直求饒,以為碰上了精神病。

黃包車和車夫,在今天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在我們小的時候,還能聽見做過這行的老人,說起陳年往事,已經恍若白頭宮女,閑話玄宗。今天,則這樣的老人,也成了鳳毛麟角。歷史,在一個轉型的關口,選擇了黃包車和車夫,作為城市的交通工具,昭示了中國的城市化自身的特色。當年,正是這個需要人力的行業,給了成千上萬進城的農民,一個最合適的飯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9: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