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看毛澤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複製鏈接]

5454

主題

5515

帖子

763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毛澤東不僅是「治國平天下」的歷史巨人,在教育子女方面也不失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高風亮節的言傳身教影響著他的後人及其身後的幾代人。

  1958年的一天,毛澤東同湖北省省委副秘書長梅白談起領導幹部子女的教育問題。毛澤東問梅白:你記得曹操評漢獻帝的話嗎?梅白答道:記得。有這樣兩句「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毛澤東稱讚說:不錯,你讀書不少。現在有些高級幹部的子女也是「漢獻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嬌生慣養,吃不得苦,是溫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中央、省級機關的託兒所、幼兒園、部隊的八一小學,孩子們相互之間比坐的是什麼汽車,爸爸幹什麼,看誰的官大。這樣不是從小培養一批貴族少爺嗎?這使我很擔心呀!毛澤東還說,現在有些高級幹部對自己的子女要求不嚴格。根本問題是要自己帶頭,要嚴於律己。他問梅白,你的孩子要坐你的車嗎?梅白說,我不給坐。毛澤東又問,你是怎麼辦的?梅白說,三個姑娘老實些,不敢上,兩個男孩子上來,我就把他們從車上推下去。毛澤東說,這樣好,應當推廣你的經驗。並且指出,有的領導幹部讓自己的子女跟著去北京、上海開會,這樣很不好。他特別指出,高級幹部的子女不管好,總有一天要犯罪的。

  1959年冬天,毛澤東讀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我很擔心我們的幹部子弟,他們沒有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優越感。要教育他們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毛澤東憂慮幹部子弟的教育問題,是不無道理的。他從自身做起,從自家的娃娃抓起。

  1946年春,毛岸英從莫斯科回到延安。由於長時間在蘇聯生活和學習,回來后在待人接物方面發生一些變化,比如說話時,岸英喜歡用歐式的說話語氣並加些手勢動作,這讓毛澤東感覺不舒服。毛澤東就告訴岸英:「延安不是蘇聯,在這裡就得按東方人的傳統習慣行事,在長輩面前,在年紀大的人面前,要文靜,要規規矩矩地跟人說話,不可手舞足蹈。見了人不要沒大沒小,年紀大些的就喊伯伯、伯母,叔叔、嬸嬸,最老的要喊爺爺、奶奶,跟你年紀差不多的可稱同志、哥哥,不能隨隨便便地直呼人家的大名。」

  毛澤東接著對岸英說: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這很好,但學的是書本上的知識,可以說這只是知識的一半。你還需要上一個大學,就是勞動大學。在這個大學里你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現在驚蟄剛過,農民又要開始辛勤耕耘了,正是你學習的好機會。我已請好了一位老師,他是陝甘寧邊區的特等勞動英雄吳滿有,種莊稼的學問很深,你就上他那裡學習吧。

  毛岸英愉快地接受了父親的建議和安排,迅速整理好行李準備出發。臨行前,毛澤東把自己穿了幾年的一套粗布衣服送給他,叮嚀說:什麼時候有了你自己勞動的果實,老師和鄉親們滿意了,你就可以畢業回來了。毛岸英背上行李,步行去了30裡外的勞動大學吳家棗園。

  到了農村這所大學,毛岸英虛心請教老農,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吳滿有對這位謙虛的學生也特別喜愛,教得十分認真,手把手地傳授各種農活。開頭幾天,毛岸英真有些不習慣,手上磨起了血泡,疼得火辣辣的,晚上躺在炕上,全身如同散了架一般。但一想到父親的諄諄教導,彷彿渾身又來了勁,他咬牙堅持著,很快就適應了農村生活。金秋時節,毛岸英背上自己生產的小米,也是一張實實在在的「畢業證書」,告別了尊敬的老師和建立起深厚情誼的眾鄉親,回到了延安。毛澤東看到兒子后,真有點不認識了。曾經的洋學生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陝北後生,在風吹日晒中,臉變成了黑紅色,頭上扎著羊肚子毛巾,手上布滿了厚繭。毛岸英不僅學到了農活技術,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農村,熟悉了農民,培養了同勞動人民的感情。

  對毛岸英的婚姻,毛澤東也是從嚴要求,告誡他「不能光圖人漂亮」。還得從人的理想、品德、性格各方面加強了解,告誡岸英對終身大事「一定要慎重,不能輕率從事」。

  到西柏坡后,毛岸英和劉思齊倆人都被分配到農村搞土改,工作上的接觸使倆人產生了感情。在鄧穎超和康克清的幫助下,毛澤東同意了他們的戀愛關係,後來岸英提出結婚要求,毛澤東不同意,因為解放區婚姻法規定男滿20歲、女滿18歲才能結婚,岸英雖已26歲,但劉思齊還差幾個月才到18歲。岸英有點不服氣地辯解說:「歲數不到結婚的人多著呢。」毛澤東則嚴厲地說:「誰叫你是毛澤東的兒子!」直到1949年10月25日,毛澤東才在北京為他倆舉辦了婚禮。婚禮也很簡單,毛澤東親自請了幾位革命老人吃了一頓飯,婚禮結束后,毛澤東把1945年去重慶談判時穿的一件黑色大衣送給了他們,並風趣地說:「我沒有什麼貴重禮物送給你們,就這麼一件大衣,白天讓岸英穿,晚上蓋在被子上,你倆都有份兒。」

  朝鮮戰爭爆發后,毛澤東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在出兵朝鮮時,毛澤東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江青和一些老同志力勸毛澤東不要讓岸英到朝鮮,但毛澤東毅然堅持,並嚴肅地說:「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去?」毅然決然地把岸英送到了炮火連天的戰場。

  毛澤東的兩個女兒李敏和李訥都出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敏」與「訥」則出於《論語》中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從給女兒起的名字中,可以體會出毛澤東是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要做多干實事、少說空話的人。就是對這兩個愛女,毛澤東也絲毫不溺愛,總是讓她們在各種艱苦的環境中鍛煉,過普通人的生活,從不允許搞特殊化。

  李敏和李訥考上大學后,吃住都在學校里,與大家一樣睡上下鋪,吃清淡的菜,一樣擠公共汽車,只有周末才回一趟家。由於學校離家遠,衛士們擔心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瞞著毛澤東派車去接。先將車子停到僻靜處,然後進校找人,出了學校悄悄坐車回家。毛澤東得知此事後,嚴厲批評了衛士們。衛士們爭辯:「天太黑,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


  毛澤東便厲聲說道:「別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別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行?」不管衛士們如何爭辯,毛澤東不容置疑地命令:「不許接,說過就要照辦。」

  1959年的一個周末,衛士長用車接了在北大學習的李訥一次,毛澤東發現后批評了衛士長。後來衛士長知道有的學生家長給孩子送吃的,就給李訥送了一次餅乾,這也讓毛澤東發現了,毛澤東非常嚴厲地批評說:「三令五申,為什麼還要搞特殊化?別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塊餅乾也不能送!」並拍著桌子說:「誰讓她是毛澤東的女兒呢!」那時期,糧食供應緊張,李訥周末回家后的第一要務就是先把肚子填飽,有一次,毛澤東看女兒沒有吃飽,便把自己的一份也給了女兒,他自己選擇了餓肚子。(劉繼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8: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