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中外的「禁酒令」,是為了節約糧食?(組圖)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3-8-5 1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禁酒令」進入歷史舞台時間久矣,是最古老的法令之一。雖然全世界不存在完全禁酒的國家,但是有些國家關於禁酒的法律制度還是比較嚴厲的。

  世界上最早的酒起源於何時何地,現在已無法考證。一種傳說是:酒的最早發明人是杜康,曹操曾在《短歌行》中寫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漢代已經將「杜康」作為酒的代名詞,這種稱謂一直流傳至今。

  還有一種說法,酒是一個叫「儀狄」的女子發明的。據《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對此,在《太平御覽》中也有同樣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從《戰國策》的角度看,是「帝女」命令儀狄做的酒,按照現在知識產權法的說法,「帝女」才是酒的權利人,儀狄造酒行為實際是一種「職務行為」,所以,在我國上古時期,掌管釀酒的官員也多被統稱為「儀狄」。

  不管怎麼講,中國都是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發明酒的國家。

  

  《酒誥》:中國最早的「禁酒令」

  伴隨著酒的產生,禁酒令也成為最古老的法令之一進入了歷史舞台。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出現在我國,幾乎是伴隨著酒的產生而同時出現的。據《戰國策》記載,「帝女」,即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將儀狄釀的酒進獻給禹,大禹品嘗后覺得很好喝,並說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於是下了一道手諭,詔令儀狄不要再釀酒了。

  大禹作為我國第一個王朝夏的高祖,他發布的禁酒令對後世並沒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據記載,夏桀「做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最終因貪杯而丟了天下。然而,繼任統治的殷商,也沒有擺脫縱酒亡國的命運,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最多一次竟然連喝了七天七夜。

  商亡於紂后,周武王為了爭取前朝遺老的支持,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朝歌封了國,同時為了防止他復辟,在旁邊又加封了邶、鄘、衛三國以加強監督,被稱為「三監」。武王旋即死去,剛滿13歲的成王即位,這使得比他年長的很多諸侯心懷不滿。原本是用來監督武庚的「三監」,此時竟然扶植武庚召集殷商遺老叛亂。叛亂被周公鎮壓后,引起了周王室的思索,為什麼原本忠義雙全的「三監」會叛亂呢?除了權力之爭以外,一定是過分的飲酒使他們昏了頭。周公和成王認為禁酒令勢在必行,於是歷史上第一個禁酒令的成文法——《酒誥》形成了。因為衛國是原商朝統治核心區域,此地民俗民風大多以酒為樂,所以這篇禁酒的法令是針對新封在衛國的「康叔」所做,告誡他切不可放縱飲酒誤國誤己。

  《酒誥》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第一,只有祭祀的時候才可以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說的就是飲酒誤國的原因是酒後「喪德」,這已經被前代和本朝所驗證。第二,飲酒之時需要用道德約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將無醉」 ——有德行的人是不會放任自己喝醉的。第三,要減少釀酒,愛護糧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這裡說的「土物」就是指莊稼,糧食用來釀酒是一種浪費。最後,《酒誥》還對商朝遺老和百姓做了告誡,讓他們愛護糧食不要飲酒,對於隨便聚眾飲酒者,一旦抓到就要殺掉。

  從《酒誥》可以看出,這個禁酒令立法目的有兩個:一是防止誤國,二是保護糧食。懲罰措施也很嚴厲——極刑。《酒誥》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成為以後歷代禁酒令所遵循的典範。

  

  金文銘文拓本《大盂鼎》,銘文大致意思說,殷亡周興的原因之一是殷的文武百官肆意飲酒。

  三國時期劉備曹操皆禁酒

  西周以後,中國曆朝歷代出於各種目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禁酒令。漢初,丞相蕭何曾頒布法令「禁群飲」,「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民間私鬥,節省釀酒糧食。到了三國時期,各路勢力的禁酒令一時間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出現了很多趣事。

  劉備剛入蜀之時,為了籌措軍糧,頒布了嚴厲的禁酒令,禁止民間釀酒。《三國志·簡雍傳》記載,劉備和簡雍在路上溜達的時候,偶然看到一農戶家存有釀酒工具,劉備大怒,準備將這家人治罪。為勸諫劉備這過於嚴苛的做法,簡雍手指路邊行走的一對男女,說他們欲將成奸,主公何不治罪?劉備不解。簡雍答道,此男女身藏成奸之器,這與因藏有釀酒之器而被治罪是一個道理。劉備大笑,於是將私藏釀酒工具的農戶放了。

  呂布偷襲劉備得了下邳城,卻被曹操軍隊團團包圍。為防止諸將飲酒誤事,呂布特別頒布了禁酒令,軍中任何人不得飲酒。他手下大將侯成等人因找到了走失的馬匹,私自釀酒並進獻呂布,以示慶祝。不料呂布翻臉不認人,將釀酒的諸將統統責打一頓。侯成等將軍因此心懷怨念,趁呂布睡覺之時將其捆綁,然後獻城投降。呂布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竟然會因為禁酒令得罪了諸將,淪為階下囚。

  

  榷酒制和稅酒制之爭

  我國歷史上還廣泛存在一種禁酒令,不單為了節省糧食,而且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最早對酒課以重稅的人當屬商鞅,他沒有明文禁止釀酒和賣酒,但提出政府要對酒加收十倍成本的賦稅。所以,酒對於秦國的老百姓來說,有點太過奢侈了。到了漢武帝天漢三年之時,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軍費開支,漢武帝宣布施行變相的禁酒令——「榷酒」制度,即酒要政府專賣,禁止民間釀酒和賣酒。漢武帝依靠「賣酒」換來的軍費南征北戰,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榷酒制度發展到後來,又演變成「稅酒」制度。榷酒指的是官府全部買辦,而稅酒則由民間商家經營,政府只負責收稅。縱觀中國曆朝歷代的禁酒令都是在禁酒、榷酒和稅酒三個制度之間徘徊。漢武帝首創的榷酒制度施行了17年,後來因為無法控制民間走私而改成稅酒制度,到王莽篡漢時,又將稅酒改回到榷酒,劉秀打敗王莽后,再次恢復了稅酒制度。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兩種制度交替並存。

  隋朝統一后,國力大增,政府已經不需要從酒中與民爭利了,於是在開皇三年,文帝廢除了酒類專賣制度,甚至連政府釀酒的「酒坊」都廢棄了,將釀酒和喝酒的權利還給了百姓。唐朝也是一樣,強大的國力給百姓提供了很高的生活標準,就是這個時代出現了「昔日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的酒仙——李白。安史之亂摧毀了盛唐的強大,唐德宗為籌措軍費於782年重開了榷酒制度,直至唐朝滅亡。

  從此以後,榷酒制度成為常態,在宋代甚至出現了專門主管賣酒的「官監酒務」一職。在宋代,能賣酒的有兩種酒戶,一是政府本身,即國營酒庄,二是持有執照的民間酒戶。這就出現了很多官商勾結的酒庄,比如《水滸傳》中蔣門神強搶施恩的「快活林」就應屬此類,施恩父子本是公務人員,卻私自開設酒庄,生意好的原因就是擁有酒類專營的權利,不僅自己可以釀,可以賣,而且還可以將酒轉賣給別的酒家。從《水滸傳》中看,宋代酒家並不少,甚至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但是,真正有權利自己釀酒的卻沒有多少,那些酒家也只能算是「二道販子」,將酒從有執照的酒店買來,再販賣而已。

  朱元璋為禁酒不許種糯米

  元代的禁酒令很有意思,因為成吉思汗最討厭飲酒誤事,所以,元代前期對民間的禁酒令非常嚴苛。元世祖在1283年宣布嚴禁私人釀酒、賣酒,「有私造者,財產子女入官,犯人配役」,在1290年又將處罰變更為「犯者死」。但是,元後期以後禁酒令開始放開,於是各類酒館又開始繁盛起來。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以「民間造酒糜費,故行禁酒令」,頒布詔書令國民「無得種糯,以塞造酒之源」,連釀酒的糯米都不許種植。朱元璋執行禁酒令非常嚴苛,大將胡大海之子因觸犯了禁酒令,朱元璋不顧胡大海正領大軍出征在外,親自手刃犯人。自此以後,無人敢再犯。但隨著朱元璋的離世,他和他的禁酒令很快就被後人遺忘,釀酒、賣酒、喝酒一切照舊了。

  清代最著名的禁酒令和對禁酒的爭論發生在乾隆年間。乾隆元年,內閣學士方苞向年輕的乾隆提出針對西北五省(直隸、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的禁酒令,理由有兩點:一是這五省本來就窮,每年還浪費「數百萬石糧食」釀酒是不對的;二是這五省百姓酒後犯罪率太高了,「載在秋審之冊,十常二三」,也就是說百分之二三十的重大案件都和喝酒有關係。

  乾隆考慮了大半年後,冒失地出台了一個聖旨,令這五省「永禁造酒」,並將如何處置私釀酒的人和違法官員的辦法,交給大臣們商量。這個聖旨一下,朝野沸騰,反對聲不絕於耳。當時的刑部尚書孫嘉淦首先表示將抗旨不遵,他的理由是,燒酒用的是粗糧,黃酒用的是細糧,一旦禁酒,那些粗糧無法儲備,而且可能衍生腐敗和走私。乾隆旋即昭告五省總督進行討論,結果是五個總督都反對「一概禁止」的做法。乾隆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改變了在先的詔令,變更為禁止大規模的釀酒活動,受災之年之地減少釀酒等措施。這些措施逐漸被編入了清朝法令之中,演變成通行全國的法律制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3: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