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閻學通:東亞與歐洲間的權力轉移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8-2 08: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07-29 15:01 作者:閻學通

核心提示: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目前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好於歐洲國家,這種趨勢如果保持10年,2023年東亞的GDP將會遠遠超過整個歐洲。

作為世界中心,這個地區對全球事務的影響力的基礎是該地區的軍事實力,東亞地區的軍事實力超過歐洲將是東亞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中心的重要標誌之一。

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2011年,東亞地區的國防開支為243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歐洲地區軍事開支(4070億美元)的59.7%。

由於歐洲發達國家多年來無法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擺脫出來,2010年歐洲成為全球唯一一個軍事開支不增反減的地區,比2009年減少了2.8%。

未來十年,東亞地區既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區,同時也是海洋爭端和戰略競爭較為激烈的地區,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將促使東亞地區軍事開支增長加快。

然而,未來十年,歐洲的軍事開支將要經歷一個減少—不變—增長這樣的三階段變化。

如果未來十年歐洲地區的年均軍事開支增長1%,而東亞地區增長7.8%,到2023年,東亞地區的軍事開支就會超過歐洲地區。

東亞經濟力量能否超越歐洲也是東亞能否成為世界中心的一個重要標誌。2011年,西歐的GDP為17.3萬億美元,東歐和獨聯體國家為3.9萬億美元,整個歐洲為21.2萬億美元。同年,東亞的GDP為15萬億美元,相差6.2萬億美元。

未來十年,歐洲經濟增長主要靠德國,而東亞的經濟增長主要靠中國。目前,中國的GDP約為8.37萬億美元,德國為3.6萬億美元,中國是德國的兩倍多。

未來十年,如果中國經濟保持年均8%的增長率,而德國保持在2.5%,那麼到2023年,中國GDP按目前匯率計算大約為18萬億美元,而德國只有4.6萬億美元。中德GDP的差距將增加8.6萬億美元。

這意味著,只要除中國之外的東亞國家和除德國之外的歐洲國家能保持雙方目前的GDP差距,東亞的GDP規模將比整個歐洲多2.4萬億美元。如果把人民幣將升值這一因素考慮進去,這個差距將更大。

目前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好於歐洲國家,這種趨勢如果保持10年,2023年東亞的GDP將會遠遠超過整個歐洲。

到2023年,在全球治理問題上,國際社會能否取得進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是否合作,而歐洲的作用將呈現下降趨勢。

到2023年,中美仍是世界上前兩位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國,擁有最多軍艦的國家,網路用戶最多的國家,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出國旅遊人數最多的國家,金融資產流動量最大的國家。

中美兩國的合作關係到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關係到網路安全問題,關係到外國人安全問題,關係到防範世界金融危機的問題。歐洲在全球治理方面依舊能夠發揮作用,但其作用與中美不在一個等級上。

未來十年,不但歐盟一體化進程難以向前推進,歐洲內部的分歧也會越來越大,這將使歐盟以一個整體力量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下降。當歐洲國家越來越多地依據自己的利益決定是否參與全球治理時,其作用與中美相比將變得無足輕重。

中美兩國任何一方在全球治理方面的作用都將相當於歐洲整體的作用,中美是否參加一項具體的全球治理活動決定了該項合作能否啟動,而歐洲任何一個國家參加與否都不會產生任何決定性的影響,最多就是影響其作用大小的程度。

儘管中國和日本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的意見不同,但雙方對全球治理的影響力都十分明顯。歐洲國家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的立場也並不完全一樣,因此中日兩國對全球治理的總體影響力將超過歐洲的總體影響力。

到2023年,除了中東和北非之外,歐洲在大洋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三個地區的政治影響力都將小於東亞。

目前,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十國對大洋洲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歐洲。大洋洲有897萬平方千米陸地和2900萬人口,其中澳大利亞有769萬平方千米陸地和2279萬人口,分別佔了大洋洲85.7%的陸地和78.6%的人口。

澳大利亞國內經過多年的辯論,在21世紀初已經基本形成了社會共識,即澳大利亞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大陸,但其政治和經濟則屬於亞洲。

這種認識反映出東亞對澳大利亞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歐洲。目前,東亞和美國對大洋洲地區的影響不相上下。美國對這一地區的主要影響是在軍事方面,美國海軍以及美澳軍事同盟是美國維持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基礎。

然而,從政治和經濟角度講,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十國對大洋洲的影響已經超過了美國。隨著中美綜合國力差距的進一步縮小,到2023年東亞對大洋洲的綜合影響力將超過美國。屆時,澳大利亞有可能自我定位為「東亞國家」,而不再是寬泛的「亞洲國家」。

到2023年,在拉美的外部大國戰略競爭將集中在中美之間。目前歐洲對拉美的政治影響的基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文化。文化影響雖然具有持久性,但是歐洲對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安全上的影響力早就不如美國了,在冷戰時期甚至不如蘇聯。

到2023年,在拉美最有影響力的外部大國將是中國和美國。2010年中國向拉美提供了370億美元貸款,比當年世界銀行和美洲開發銀行向該地區提供的貸款總額還要多。中國的貸款主要發放給了與美國戰略關係不好的委內瑞拉、厄瓜多和阿根廷。

此外,日本是僅次於中美的對該地區有重大影響的外部大國。到2023年,中美兩國各自對拉美整個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都將大於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中日兩國對拉美的整體影響力很可能不及美國的影響力,但有可能大於歐洲的整體影響力。

2023年東亞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響力有可能達到歐洲水平。目前歐洲在非洲的政治影響依靠的是英法兩國的傳統影響和其地理上的接近。

北非國家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其性質與中東國家相同。東亞國家對於伊斯蘭世界具有天然的恐懼感,因此東亞國家除了與北非國家開展經濟合作之外,在政治、安全和文化上都不會主動介入到這一地區的事務中去。

因此,到2023年,歐洲在北非的政治影響力仍將大於東亞在這一地區的政治影響力。然而,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情況將可能有所不同。

未來十年,中國和日本都會加大在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投資,而且中國還會不斷加大對這一地區的經濟援助。

2023年,中國將可能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貿易國,也將是最大的援助國。在2012年的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提出向非洲提供200億美元貸款額度,1.8萬個學生的獎學金,免費培養3萬名專業人才,派遣

1500名醫療隊員到非洲為白內障患者提供免費治療。這其中主要的項目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即使未來十年日本在非洲的影響力保持不變,中國一個國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治影響力就有可能達到冷戰時期蘇聯的水平。這意味著東亞在該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將超過歐洲。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0 22: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