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友神文:盲目推崇英語誤國誤民 褪去英語的光環

[複製鏈接]

546

主題

693

帖子

873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從英語說起
英語原先的母語使用者數量位居世界第三,少於漢語和西班牙語,但上兩個世紀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作為溝通的媒介。
中國的基礎教育(小學至高中)階段,特別是中學階段,幾乎全部的學校選擇英語作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語必修課。中國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開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作為對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必修課課程與拿到大學畢業證書的達標要求。中國從1949年至在60年代中期,因與蘇聯的關係極為密切,主要以俄語作為第一外語,從6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1978年特別是1983年以後,英語是在高等學校升學考試中,和其他主要科目一樣同等對待。以此為導向,中國的中學課程,特別是初中教育絕大多數以英語作為外語教學課程的必修課;除了非英語外語專業以外,在全日制普通大學,一般均以英語作為必修課,其他外語作為選修課;而非英語專業的語言專業,一般要求同時對英語作為必要課程之列。
可以說,英語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據報導,全中國約有三億多人在學英語,約佔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大、中、小學學習英語人數超過一億人,有專家預測,再過幾年,中國學英語的人數將超過英語國家的總人口。
二、形勢的變化
由於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衰退,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髮達國家經濟遭受重創,國際影響力開始下降,而以中國代表的金磚國家在此次危機中所受衝擊最小,在經濟仍然取得不錯的發展,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增大,與此同時美國出於自身目的開始實行戰略重心東移、回歸亞洲的戰略,軍事上將其60%的艦隊部署於亞太地區,並加大與中國周邊國家的合作以求實現對中國的遏制,經濟上積極推進以美國為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談判,對中國公司的制裁,指責中國的網路攻擊,歸根結底是要維護自身的超級大國地位。
讀過聖經故事的人都應該知道巴別塔(又稱通天塔)的故事,要阻止美國建設他們的通天塔,那麼最佳的方法就是上帝所做的——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十八大后,習近平為主席、李克強為總理的中國新一屆政府正式上任,開始逐步推行新的外交政策——多元化外交。新高層在上任後進行的外交活動中,在80餘日內已回見了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2013年4月4日,汶萊蘇丹哈桑納爾訪華。這是習近平主席正式上任后在北京接待的第一位國家元首,緊接著,9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墨西哥、秘魯、芬蘭、哈薩克、緬甸、尚比亞等)在博鰲論壇前後訪華。法國總統奧朗德、冰島總理西於爾扎多蒂及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等外國領導人也紛紛到訪。習近平主席在外事訪問中先後訪問了俄羅斯、坦尚尼亞、南非、剛果(布)、千里達托貝哥、哥斯大黎加、墨西哥,李克強總理先後訪問了巴基斯坦、印度、瑞士、德國,其他在多變或雙邊場合回見的中外領導會見也是數量眾多。
儘管習近平與奧巴馬的會面體現了中美兩國對緩和雙邊關係追求積極合作,但這並不會改變中美兩國的競爭關係,中國新一屆政府採取的注重各方面平衡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的主導地位將是毋庸置疑的,而多元化外交就是一種均勢政策的體現。然而現在國內許多媒體都在鼓吹軍事對抗、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這無疑是錯誤的,軍事手段只是一種必要保障,而非首要手段,我國古代軍事思想早就教過我們——《孫子兵法》講「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裴松之在《三國志》注引《襄陽記》中寫到「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在積極追求和平發展、避免衝突的國際環境下,大國間的競爭勢必更趨於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競爭,更加偏向於軟實力的比拼,毫無疑問的是在軟實力的競爭中,語言佔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師」。
不論是在課堂還是社會上我們都學到了這樣的觀點——全球化在由過去超級大國主導的單極化走向多極化,正如薩繆爾•亨廷頓提取的文明衝突論,世界變得日益多元化,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若不積極推動和平交流,勢必會引起衝突。
你喜歡用母語與別人交流還是外語呢?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母語,中國人一定也希望外國人學習中文,我國在世界各地開班孔子學院、舉辦「漢語橋」活動就是對我國語言文化的宣傳。在現代國際環境下,單方面的推廣肯定是不得人心的,相互學習才是關鍵。過去的巴基斯坦分為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後來卻通過戰爭獨立了,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巴基斯坦在對官方語言的確立是偏向於主要在西巴基斯坦使用的烏爾都語而沒有顧及東巴基斯坦使用的孟加拉語,由此可見語言的力量非同一般。中國想要在國際上多交朋友,相互學習必不可少,必定也是以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為主體,目前中文的推廣只有國家漢辦通過孔子學院等方式推出的典例,缺乏廣泛性,在自身影響力還不夠的時候,就要學會主動學習對方的語言文化,主動溝通,提升好感度,當自身有足夠的吸引力了,推廣起本國的語言文化自然就容易,同時在了解了對方的語言后,教授他們自己的語言也容易得多,因而合理利用於國內龐大的基礎教育體系,推進多語言的學習,實現合理的、分散性的多元化投資,使我國在對外經濟合作、雙邊交流上有充足的會流利的合作對象國母語、了解其文化的人才,勢必能為中國贏得更大的優勢,對方會認為中國是一個不同於單方面輸出自身價值觀、意識形態的美國的善於學習、懂得照顧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國家,為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取得加分,而在民間交流活躍、國家關係升溫的情況下,也利於對我國文化的宣傳,《韓非子》講的「國之交在於民親」,就是這個道理。
在對外來語言的學習上,我國的外語教育幾乎被英語壟斷了,除了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有小規模的以小語種為第一外語的推廣,全國從中考、高考再到大學英語四六級、研究生考試等,幾乎都是英語一家獨大,然而真正用到的卻不多,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特別是對於接受高等教育者,除了小語種專業的學生外,英語可以說是繞不開的一道坎,然而我們看到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卻十分嚴峻,2013年更是成了最難就業年,近700萬大學生,簽約率連一半都不到,反觀選擇了小語種專業的大學生,無論是就業率還是工資薪酬,都要樂觀得多,所以不再將小語種作為一門單獨專業教育,而是像英語一樣納入普通學科進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高考中,他是我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連接器,參加過高考的人一定都知道報考時有考試語種這一選項,相信決大多數考生都選擇的是英語,而有計劃地削減英語考生數量,提升其他語種所佔比重是有非常大的積極意義的。
打一個比方,在計算機上安裝操作系統時,大多數人都使用的是微軟的 Windows操作系統,但使用的人越多,微軟公司在業界的壟斷地位就越穩固,在相關軟體及業務上就能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利益,在技術上有更強的壓制優勢,從而使其他公司的產品面對不公平的競爭乃至安全隱患,因此使用Linux、Mac等操作系統能起到一種平衡的作用,比如在移動平台上Android、 IOS、WindowsPhone的互相競爭就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同理,對英語的過度推崇使得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無論是教育成本、經貿合作還是文化推廣、媒體宣傳,非英語國家都相對處於弱勢。多年前,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加利應邀到外交學院做一場演講,芮成鋼問他:「如果聯合國安理會將成立第6個常任理事國,您認為誰最有資格當選?」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恐怕是CNN。」可見國際大型傳媒的影響力之大,而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傳媒幾乎都在美國,而面對英語的全球通用性之強,顯然主動貼合各國母語,采勸分而傳之」的方式更為有效,CCTV在全球開通不同語種的頻道正是這樣的策略。對於我國而言,英語教育所佔的比重極高,是非常不合理的,但在全球化時代里又不可能放棄外語學習,而最合理的方案必然是調整外語教育中各個語種的比重,按需分配,將英語教育佔有的過多資源分流到有更大需求的語言上,這樣既有利於大學生就業,又有利於中國提升國際競爭力、塑造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取得經濟和政治上的雙贏。所以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外語教學任務都需要做出改變,以切合新的國際環境與國家政策下的社會需求。
因而在我國的新外交方針與國際經貿合作政策下,以非英語外語教育為紐帶的一輪變革及其帶動的投資勢必有著極為廣闊的前景。在現有教學方式以延續多年的情況下,除了一些資金及師資力量雄厚的學校,一般學校直接採取同校分班的方式必然十分困難,對學校原有教學模式的衝擊、對師資等教育資源的新需求與再分配都是很大難題,所以非英語語種的發展方式最好就是以建立新學校或新校區的模式進行,這樣不但能避免對原學校的改革、調整過程遇到的各種麻煩和障礙,同時也能夠以外語教育為特色帶動新區周邊的經濟發展。比如我們可以以學校為中心,以浸入式教學為特色,在周邊建設使用對象國語言及中文的雙語社區,從商店、超市、餐館、到廣告、標誌,再到對象國著名公司的門店、旅遊留學介紹中心,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外語教學,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通過配套完善的鏈條式服務吸引投資者(主要是教育投資與商業投資),這樣不但可以擺脫過去的啞巴式的外語學習,培養更好的人才,還促進了周邊房地產(住宅地產及商業地產)的發展,提高了地方競爭力。
三、各地區及語言的發展前景
德國是中國的長期貿易夥伴,德國憑藉其強大的製造業在汽車、機床等機械領域領先全球,有這樣一句描述中德關係的話:如果說中國是世界工廠的話,那麼製造這個工廠的是德國。雖然有些誇張,但在科技領域中德合作的確十分密切。汽車業的大眾、奧迪、賓士、寶馬,相機、光學設備業的萊卡、卡爾蔡司,機械、電子業的博世、西門子,重工業的普茨邁斯特(被中國三一重工收購)等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公司,在華有廣泛的投資。中德關係在中歐關係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掌握德語能夠給大學生帶來更大的競爭優勢,從另一方面講,眾多採用公費教育的德國大學對有留學深造意向者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瑞士也是德語使用率極高的國家,以鐘錶業為代表的精密儀器生產、加工十分先進,以瑞士銀行為代表的發達金融業,以阿爾卑斯山聞名的旅遊業,還有ABB集團、雀巢、諾華等國際著名公司。瑞士作為最早與中國建交(1950年)的西方國家之一,與中國有著長期的合作,特別是李克強總理訪瑞后,即將簽訂的《中瑞自貿協定》為雙邊貿易打了一針強心劑。
在法國最為強盛的時期,法語具有相當於今天的英語的地位,故而使用國也眾多。法語主要使用國有:歐洲的法國、比利時、瑞士等,美洲的加拿大、海地,俗稱法語非洲地區的剛果、馬里、尼日、查德等。
法國的航空工業十分發達,世界各國在採購客機時,不是美國的波音就是法國的空中客車了,法國還有標誌、雪鐵龍、雷諾這樣的著名汽車品牌,中法在鐵路、核電領域也有著廣泛合作,阿爾斯通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法國的服裝、化妝品、紅酒等奢侈品在中國也有很大的市常
與法國類似,義大利的阿古斯特•韋蘭的直升機,菲亞特、法拉利、蘭博基尼的汽車,以及深入到各領域的奢侈品都是很受市場歡迎的。
而一提到荷蘭,就會想到能源巨頭殼牌石油、電子產品行業飛利浦公司以及化工行業的聯合利華,而且荷蘭語在金磚國家中的南非也有廣泛使用。
北歐是一個容易被大眾忽視的地區,主要有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四國,都使用本國語言。北歐各國都屬於較早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瑞典(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丹麥、芬蘭先後於1950年與中國建交,挪威於1954年與中國建交。大家熟悉點的可能就是芬蘭的諾基亞和瑞典的沃爾沃(被中國吉利汽車公司收購),北歐國家的科技發達,特別是芬蘭、瑞典的環保技術,中國近年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民眾多有不滿,國家也逐步加大投資,而與北歐的環保產品及技術輸出國的合作勢必會加強,習近平在任國家副主席時就經歷了芬蘭、瑞典之行,任主席后與芬蘭總統尼尼斯特的會面,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所以學習北歐國家語言對將來的就業也有好的發展機會。
再就是歐洲中部及東部地區,基本各國都有自己的母語,由於原蘇聯時期的影響,東歐國家相對而言不夠發達,但也在快速發展,中歐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屬於發展得較好的國家,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經歷了戰亂,相對落後,中國與東歐各國的合作也是日益增加,習近平任國家副主席時即走訪了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三國。
西班牙語有主要使用國:歐洲的西班牙,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委內瑞拉、秘魯、智利、阿根廷等。西班牙語的優勢最大的是在拉丁美洲,除了巴西以外,幾乎所有拉美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習近平主席訪問過的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均使用西班牙語。在查韋斯上台後開始由左翼政黨執政的委內瑞拉與中國保持有良好的合作關係,且該國探明的石油儲量已超過了沙烏地阿拉伯。而歐洲西班牙也是很好的合作對象,比如被稱為下一代電池核心的材料——石墨烯,世界三大薄膜狀石墨烯製造公司兩家在美國,另一家就在西班牙了。葡萄牙語有主要使用國:歐洲的葡萄牙,拉丁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莫三比克等。同西班牙語一樣,葡萄牙語的優勢也是在拉丁美洲——對華貿易額巨大的、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因為語言問題國內的長安汽車就在巴西丟了次臉,長安的英文名chana發音同於巴西葡語的xana(女性生殖器),成為了街頭巷尾的笑話。
從大範圍講,歐洲、拉美等地許多國家風景優美,旅遊業都十分發達,對於喜歡出遊的中國人來說是很大的誘惑,所對旅遊業的人才有一定的需求,精通當地語言、民俗的從業人員自然緊俏。

546

主題

693

帖子

873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3
沙發
 樓主| 我是色彩恐 發表於 2013-7-26 11:42 | 只看該作者
在特殊的貿易上,自西方實施對華軍售禁令后,西方國家不再向中國出售先進軍事裝備和技術,中國的武器進口主要來源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但是在不受歐洲對華軍售禁令條款限制的一些領域,仍然可以找到西方技術和裝備,而其主要來源便是法國和瑞士,比如前段時間受到日本非議的法制直升機著艦裝置,中國同歐直公司的部分可實現民轉軍的合作項目,由此可見在打破歐洲對華軍售禁令、使獲得先進武器及技術的渠道更廣上,法國和瑞士是很好的突破口。

俄語在獨聯體國家的使用很廣泛,主要有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國,雙邊合作在能源與軍事上最為顯眼,典型事例有石油天然氣貿易、上海合作組織、軍工貿易,所以對於有意向進入石油化工類企業特別是國企、央企以及從事軍事方面工作的人,學習俄語或其他獨聯體國家語言是十分有優勢的。

我國在東亞的主要貿易夥伴即日本和韓國。日本國土面積狹孝資源匱乏,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實力可見一斑,中日的經濟貿易額巨大,相互依賴性強,日本的汽車、電子產品在中國有巨大市場,同時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日語在國內是排在英語之後的第二大外語(在華東的一些地區和城市,日語已經被作為第一外語進行教授),儘管受釣魚島事件影響,在相互不主動挑釁的情況下雙邊貿易不會受到重大影響,所以日語的前景仍然不錯;中韓貿易額同樣十分巨大,三星、現代幾乎成了韓國的代名詞,韓劇在國內也十分受歡迎,學韓語的中國人也很多。如果中日關係能夠緩和,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能夠順利推進,一定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我國在中東地區主要的貿易夥伴有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伊朗等國,主要都使用阿拉伯語,伊朗使用波斯語,其中沙特常年處於中東對華貿易首位,而與伊朗的合作在能源和政治上有重要意義。中東地區的貿易最主要的就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貿易,同時以迪拜為中心的經濟圈在世界上也有著巨大影響。同時阿拉伯語也是北非地區的主要語言,其中埃及對華貿易額相對較大。靠近歐洲的土耳其(使用土耳其語)對華貿易也在不斷增長。而中東地區相對特殊的以色列(使用希伯來語)則在長期被國內外媒體炒作的無法被證實的中以軍事合作上備受關注,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訪華被視作雙邊經貿合作提升的重要標誌。

在南亞主要有中國的傳統夥伴巴基斯坦(主要使用烏爾都語),另一個亞洲經濟大國印度(主要使用印地語),以及孟加拉(主要使用孟加拉語)、斯里蘭卡(主要使用僧伽羅語)、尼泊爾(主要使用尼泊爾語)等國,除印度與中國存在藏南領土爭議外,中國同其他國家的關係都不錯,有眾多投資項目(特別是港口項目,後文將講到)。與日本相似,中國與印度一方面是貿易夥伴,另一方面又是有領土爭端的競爭對手,而且印度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南亞其他國家也需要藉助中國來遏制印度在該地區的過大影響力,故培養掌握南亞語言的人才也十分重要。
東南亞國家眾多,東盟各國對華貿易十分繁榮,同時東南亞也被認為是中國之後下一個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世界工廠型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公司都逐步在東南亞建廠,其中泰國推動了一項4年內讓東南亞10國1億人會說中文的計劃。越南、菲律賓等國與中國存在南海爭議,但對雙邊貿易未造成較大影響,其中越南主席張晉創訪華可視作緩和雙邊關係的信號。

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對日印越菲等與中國有重大利益衝突的國家,決不能一味排斥,要學會主動了解對方,「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中國在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亞非拉地區有著廣泛的投資,特別是能源、礦產、基礎建設等領域。比如電信行業有國有的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民營的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公司,到處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在印度洋周邊國家,中國大規模投資建設港口,巴基斯坦的瓜達爾,孟加拉的吉大港,斯里蘭卡的科倫坡和漢班托特,緬甸的實兌港,對這些港口的投資可以減輕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更好的保證海上運輸(如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並加強中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

在尼加拉瓜,中國投入了巨資參與到了尼加拉瓜運河的建設項目中,一旦建成,太平洋與大西洋間的航運不再只依賴巴拿馬運河,而眾所周知——巴拿馬運河的實際控制者是美國。

中國的產品在亞非拉地區有巨大的市場,中國的服裝、汽車、電子產品等以物美價廉很受歡迎。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情況也在逐漸變化,一是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不少產品失去了價格優勢,很多國內外的公司都開始向勞動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南亞、拉美等地遷移,二是在國際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許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國製造業及人員就業,開始對華實施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措施,一些國內廠商為不失去市場也開始把工廠遷移到這些國家。雖然對華不利,但這也是國際慣例做法,就像發達國家的廠商在中國建廠一樣,這些變化帶來的是商品乃至人員的流動性加強,國與國間的交流增多,交流的增多帶來的就是對外語人才需求的增加,那麼學習這些語言就意味著更好的就業前景,東南亞的泰語、緬語、馬來語、印尼語……,南亞的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非洲的斯瓦西里語、法語……,中東的阿拉伯語、波斯語……,拉美的西語、葡語等等,這些語言都有很高的學習價值。

綜上所述,在外語教育上對單一語種的追捧已不能跟上當前的國際形勢,繼續下去只會誤國誤民,合理的分配各語種比重才是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面對一個多極化世界就需要採取多元化的應對方式,新一屆政府的多元化外交政策便是其代表,因此基於該原則進行的由新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需求深入到我國外語教育的變革勢在必行,這一變革將為個人提供更好的就業條件,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19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3
湖濱 發表於 2013-7-27 21:04 | 只看該作者
還以為能講出點什麼東西,原來是篇沙逼垃圾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eztomcat 發表於 2013-7-29 09:46 | 只看該作者
湖濱 發表於 2013-7-27 21:04
還以為能講出點什麼東西,原來是篇沙逼垃圾帖。

呵呵,同感。

越讀越糊塗,東打一鎚子,西捅一棒子,不知道作者想說什麼。

感覺該說的說完了,文章該結束了吧?往下面一看,哎呀,媽呀,敢情才讀了三分之一。

後面的三分之二,全是廁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