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3、邪 師蕭平實臆想初禪樂受生起於胸腔

[複製鏈接]

3

主題

12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隔壁胡楊 發表於 2013-7-23 10: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3、邪 師蕭平實臆想初禪樂受生起於胸腔


  ★邪 師蕭平實:「如初禪一般出現胸腔中的身樂覺觸」。「證得初禪而發起胸腔中的樂觸」。(《阿含正義》P537、1242)

  欲界樂受,皆因五根觸受五欲功德而生起,而初禪中的樂受,恰恰相反,是由離五欲、靜極而生,稱為離生喜樂。如經云:「有二受。欲受.離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緣生受。是名欲受。云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離欲受。」(《雜阿含經》)
  然而,初禪中由離欲所生起的喜樂覺受,卻遠非像邪 師蕭平實所說的在胸腔中,而是由五根之中由內(非觸外五塵)生起喜樂,充滿五根,乃至身諸毛孔,皆悉喜悅,樂受遍身而無有空處,遠勝於欲界五欲功德一切樂受,得初禪樂受與清凈一心解脫,必定成為初入此境界者前所未有、極其非凡的心智體驗,可謂刻骨銘心。
  如經云:「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成就由離所生喜樂住於初禪。彼以其身由離所生喜樂,使之浸潤充溢,以其全身到處由離所生喜樂而無不透徹。」(《中部阿含經》)「有眾生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生喜樂。」(《雜阿含經》)
  再比如:「彼即舍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而受喜樂。得入初禪。彼以喜樂潤漬於身。遍滿盈溢無不遍處。如人巧浴器盛細末藥。以水漬之和合相得。其水潤漬無有不潤。而無零落。比丘得入初禪。亦復如是。喜樂遍身無有空處。此是最初現身得樂。」(《律》)
  若已破除我見、斷三結者,因離欲、靜極而得初禪,即已證得有餘身心煩惱的涅槃——有餘依涅槃,成為三果以上聖者。此時,除五根中皆生種種樂受,亦有心解脫之極光凈空明「一心」大光明生,亦或眼生,於暗夜黑屋亦得見大光明,乃至光明中見種種天色天相,亦或耳生,聞天鼓自鳴若千雷齊震之大雷音,亦或因超出魔王境界而使魔波旬境界皆悉震動,恰如佛陀、聖者涅槃時,也會天地震動,天鼓響鳴,有大音聲,亦如此類,「彼人善斷欲,不可以欲牽,已過魔境界,是故我懷憂。」(《雜阿含經》)
  此等具正見與正定的心解脫聖者,初證涅槃智分,身心皆歡喜無量,此中或有極寥寥真實大乘者已證入晚世所謂的菩薩聖位,開始以涅槃智起修無量數劫的漫漫佛道新征途。若如★邪 師蕭平實所言:「不必刻意去修解脫道,以免浪費時間。」(《阿含正義》P2182)純屬偽大乘者的顛倒說法,若無法住智與涅槃智,絕非真實大乘行者。
  與芸芸偽大乘者相比,真實大乘者必極寥寥乃至億萬之中難見有一,且必為已發出離心、成就解脫道果者。若無出離心者必絕無菩提心,離開解脫道的成就必絕無真實大乘法可言,舍離解脫道而欲求無上佛道者,如緣木求魚,必不可得!
  相反,如邪 師蕭平實這般割裂佛法的偽大乘人,不發出離心、拒證解脫道,貶低、誹謗阿羅漢不遺餘力,發無上菩提之心只是誇誇奢談,實為閹割菩提道者。
  晚世不明解脫道之邪見者所編篡的偽經邪論,把真大乘菩薩解脫、不住煩惱,訛傳為不斷煩惱、保留或重新生起一分思惑煩惱,即如邪 師蕭平實喋喋不休所訛傳「留惑潤生」的顛倒邪見,★邪 師蕭平實:「保留最後一分思惑故意不斷」、「平實卻要請求您回小向大,重新生起一分思惑、留惑潤生,來修學成佛之道」、「至於進斷有漏與無明漏,那就免了!因為平實希望您成為菩薩」。(《阿含正義》P133、1241、1594)蕭邪這人咋就這麼壞呢!
  偽大乘者根本不知道真大乘菩薩入於輪迴度眾生,是乘誓願力再來,並非依惑業煩惱而來。比如,「佛告五比丘。汝等一心求正斷煩惱。我先亦一心求正斷煩惱。故得成無上正覺」(《律》)佛陀為圓成佛道,亦一心求斷盡煩惱,而非故意保留煩惱,更談不上重新生起煩惱,此顛倒之說,恰似精金重為礦,絕無是處!
  哪裡有真大乘人?必須是、一定是在懂解脫道的人中才有,必須是那些或正在學習、或圓滿成就解脫道的人才可能是真大乘人。不發出離心、既不懂又拒證解脫道的那些自詡唯求無上菩提者,絕不可能是真大乘人,皆閹割佛法、分裂僧團之魔子魔孫!若如邪 師蕭平實這般於解脫道尚且錯謬百出者,欲成無上佛道、演說妙法,絕無是處。真大乘法的道理絕非一言可明,容待后敘,現拉回主題。
  得定,則眼生、明生;失定,而眼滅、明滅;定力越深廣、心解脫之光明越熾盛。如經云:「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見色」、「失定而滅眼,眼滅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見色,彼見色光明尋復滅。」「少入定故,少眼清凈;少眼清凈故,我少知光明,亦少見色。」「廣入定故,廣眼清凈;廣眼清凈故,我廣知光明,亦廣見色。」(《中阿含經》)
  順便說一句,經中所說的魔天震動,邪 師蕭平實也錯會為是他化自在天震動:「特別是在他化自在天中,都會有大震動的」(《阿含正義》P1504)很多佛陀聖弟子會往生到他化自在天的,那裡不是魔王天。除非有人替他辯解說他是在給外道邪眾隨順講世俗佛法,否則不可謂無過。
  邪 師蕭平實總是以臆想虛妄法誑惑眾生,常常為神化、抬高自己而誹謗他人,比如,★邪 師蕭平實:「在正覺同修會以外,很難得遇見有發起初禪的人;」(《阿含正義》P1066)這話恰恰說顛倒了!
  首先,邪教正覺會的信徒很難發起初禪,未證言證的大妄語已是極惡不善法,若不遠離邪教正覺會並公開發露懺悔,想發起初禪那可太難了。退一步來說,假若邪教正覺會有人因宿世善根深厚真的發起初禪,極可能會認清邪 師蕭平實醜惡嘴臉和歹毒用心而遠離之。
  其次,並非如邪 師蕭平實所言「在正覺同修會以外,很難得遇見有發起初禪的人」,而實際上這個世界上證得初禪以上的人可謂數不勝數,每日精進禪修十數小時經年不間斷者亦不計其數,東南亞有的道場幾十萬人集體連續禪修數日也是常有的事;二十多年前悲智在西安讀研期間,曾常去《空谷幽蘭:尋訪當代中國隱士》一書中提到的西安卧龍寺,不僅寺中僧眾數十年如一日地經年禪修不斷,還經常組織全國性的禪七活動,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禪修者,進行每期連續十個七天的密集禪修;今時現在,遍布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禪修道場或禪修營就更如雨後春筍且場場爆滿,諸如此類皆證明:邪 師蕭平實真乃井底之蛙、孤陋寡聞之徒也!

3

主題

12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1
沙發
 樓主| 隔壁胡楊 發表於 2013-7-25 13:51 | 只看該作者
1-4、邪 師蕭平實錯會「覺觀」義、妄言初禪時「口行」滅


  ★邪 師蕭平實:「證初果、二果之人,滅除欲界覺觀,所以遠離舌味、鼻香、男女根細滑觸,實證初禪等至以後,成就心解脫,入三果位,亦是口行滅。」(《阿含概論》P353)
  ★邪 師蕭平實:「口行陰之最細者,譬如四空定中——特別是非想非非想定中——對自己是否存在也無所了知的了知性,因為仍然維持著意識心的極微細了知存在,這也是口行陰,因為尚有最極微細的覺觀存在」。(《阿含正義》P1073)
  ★邪 師蕭平實:「沒有覺觀,沒有覺知」、「必須滅除能知能見與一切覺觀,才能進入無餘涅槃;但是凡夫的覺觀必然無法滅除,因為意識仍然存在,一定會有覺與觀、會有知與見存在;」(《阿含正義》P1320、1324)

  邪 師蕭平實這幾段話中錯謬矛盾太多了,其訛傳初禪斷鼻、舌二識,後面將有專文破斥,其妄言非想非非想定不能自覺,亦將留待其錯說無色定一文中破斥。
  既說初禪口行滅,又言非非想定口行在,是不是本身就很矛盾呢?邪 師蕭平實之所以會如此錯亂,根本原因在於其既錯會禪定中「覺觀」之義、又不懂禪定中之「口行」指的是什麼。
  在證得初禪時,已離欲與惡不善法,生起覺、觀、喜、樂、一心等五支功德善法,如經云:「尊者!初禪之比丘有尋、伺、喜、樂及一心。尊者,如是初禪有五支也。」(《中部阿含經》)
  邪 師蕭平實錯會意識之「覺知」,誤以為那是諸禪中的覺與觀。而禪定中的覺、觀是專有名詞,特指相對於欲界散亂心而言的指認、尋求、伺察之功德善法之心,故而有時翻譯為更恰當的尋、伺。若無此尋、伺之心,根本不可能滅去欲界亂想而證得初禪。
  證得初禪「言語止息」、「聲刺滅」,但是「口行」未滅,這個覺觀或曰尋伺就是口行。如經云:「有覺.有觀名為口行。」(《雜阿含經》)「尋、伺於先而後發語,是故尋、伺為口行也。」(《中部阿含經》)
  初禪所滅「聲刺」,指的是內心最粗重的思維「外殼」——言語,這個言語未必是張口講話才有。當我們靜靜地想事情時,若靜心觀察就會發現,內心中所思維的內容,往往是使用「語言」乃至「文字」在議論、表達的,也就是內心裡會有一個說話的「聲音」,比如,中國人頭腦中所「說」的自然是漢語。
  當入於初禪時,雖然心中粗淺的「語言文字相」已經滅盡,清凈一心也已經顯現,但是,此時依然是有尋、伺等思維之心行相存在的,這個心念「尋」是不帶有「語言」外殼的振動、聲音,是可以被有天耳者聽聞到的心聲。如經云:「又依聞尋擴大活動之音聲,觀察(他心)」(《長部阿含經》)而在《雜阿含經(五○三)》中記載,目犍連曾在王舍城入於定中,與住在四百公里以外舍衛國的佛陀,通過天眼、天耳對談,定中雖然沒有粗重的語言文字這個外殼,但是並不妨礙進行不依於語言文字的交流。
  初禪中,內在的尋求、伺察之心依然在檢查和指認,比如,在指認心解脫的「清凈一心」時,內心可以生起「這就是清凈一心」想,但是卻沒有對「這就是清凈一心」這個語言文字的命名,若此時以語言文字來指認命名「這是清凈一心」,五支功德善法將立即消失並退出初禪。宗門也說清凈真心離文字相,不可用語言命名和指認,恰如啞巴做夢說不得。
  如果能夠進而滅掉這個擾動不安的覺觀、伺察之心,就能使內心進一步安住下來,「覺觀刺滅」就可以入於被稱作「聖默然定」的二禪。所謂聖默然,內心中的掉動「口行」也不存在了,默然而住。如經雲,「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內凈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雜阿含經》)這時「口行」就滅除了,邪 師蕭平實誤以為非非想定中的知覺性就是覺觀、口行,錯得遠不止十萬八千里了。

  ★邪 師蕭平實:「想陰其實是包括二種的:語言文字的想陰及離念靈知。離念靈知就是離語言之思想而直接了知」。(《阿含正義》P1071)
  ★邪 師蕭平實:「證得初禪以後,離開欲界境界而住於初禪定境的離念靈知境界中」。(《阿含正義》P1216)

  「言語止息」的初禪依然有種種想、知、尋、伺的存在,邪 師蕭平實所說的「離語言之思想而直接了知」並非「離念」,無想定中想與知不滅依然有「念無想界」之一念,即使非非想定中依然有三界最微細想、念、覺、知的存在,一切未得滅盡定之眾生皆不可能須臾、剎那離念,只要「想陰」在,就不可謂「離念靈知」,又怎麼可以說「離念靈知」屬於想陰呢?
  可見,邪 師蕭平實對於禪法的最粗淺道理都錯亂得一塌糊塗,非未證言證之大妄語者而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12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1
3
 樓主| 隔壁胡楊 發表於 2013-7-25 13:53 | 只看該作者
1-5、邪 師蕭平實捏造證初禪者身中生起色界天身


  ★邪 師蕭平實:「尚未發起色界天身,故無樂觸生起」。(《阿含正義》P1067)
  ★邪 師蕭平實:「證色界三禪天以下的定境,就會有三禪天以下的天身發起於人身之中,與人身和合在一起而互相摩觸,以此緣故,證得色界定的人們就產生了樂觸」。(《阿含正義》P511)

  前面已經破斥了邪 師蕭平實於「離生」之無知,即初禪樂受實際上是「離欲所生」,並非生起色界天身與人身摩觸所生。若清凈細色與欲界色身摩觸,則會於未證初禪前生起癢、動、輕、重、冷、熱、澀、滑等八觸,有禪坐經驗者皆知八觸並非樂受,更似四大不調或發病苦受,比如,奇癢、冰冷、燥熱等。
  又且,根本就沒有證禪定後於身中發起色界天身之事,若非一時發起神通而幻化出種種幻身,則平時於欲界人身中絕無欲界、色界或無色界天身實有並同時存在。如經云:「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長阿含經》)邪 師蕭平實捏造證初禪者身中生起色界天身,只是其自欺欺人的妄想罷了。
  邪 師蕭平實每每以子虛妄想法當做真實,無知也就罷了,明明無知卻跑出來騙人,那性質就變成無恥、歹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12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1
4
 樓主| 隔壁胡楊 發表於 2013-7-25 13:55 | 只看該作者
1-6、邪 師蕭平實亂解「猗」、「輕安」等佛 法名詞


  對《雜阿含經》中所提到的七覺支:「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邪 師蕭平實是這樣解釋的:
  ★邪 師蕭平實:「是說念覺支、簡擇正法覺支、精進覺支、生起樂觸覺支(猗是說證得初禪而發起胸腔中的樂觸)、歡喜離欲覺支、心得決定覺支、舍離欲貪覺支」。(《阿含正義》P1242)

  邪 師蕭平實顯然是錯會了猗覺支的含義,誤以為「猗」是樂觸樂受,也即誤以「猗」為喜覺支,他自然就緊接著又錯會了喜、定這兩個覺支。
  實際上,猗,又作猗息、止息、輕安、超越等,是身心之種種欲、惡不善法、言語等等的止息。在經中,還明確提到猗覺支修習滿足才可以生起樂受的喜覺支,進而生起心定覺支。如經云:「修猗覺支已。猗覺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樂已心定。則修定覺支。」(《雜阿含經》)由此亦可見「猗」並非喜覺支。
  「猗」有時又譯作「輕安」,如經云:「比丘修習輕安覺支時,於比丘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者,則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相應部阿含經》)

  ★邪 師蕭平實:「猶如某些名師一樣誤將欲界定、未到地定中的輕安無念境界,錯認為初禪的實證」。(《阿含正義》P1838)

  這是邪 師蕭平實於「輕安」含義無知亂用的一個案例。修習禪定,最初所得輕安,就是對欲、惡不善法和言語的止息,止息不善法,身心方得輕安。
  欲界定有什麼不善法的輕安與止息呢?一切未得滅盡定之眾生皆不可能須臾、剎那離念,無想定與非非想定亦概莫能外,欲界定又怎麼可能無念呢?
  由此可見,邪 師蕭平實毫無真修實證,所言全憑妄想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12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1
5
 樓主| 隔壁胡楊 發表於 2013-7-25 13:56 | 只看該作者
1-7、邪 師蕭平實訛傳初禪斷鼻、舌二識


  ★邪 師蕭平實:「由初禪的實證而滅除鼻舌二識,來滅除香、味二塵;再經二、三、四禪的滅除眼耳身識,因此滅除其餘的色聲觸三塵,然後才能在第四禪中滅除意識而滅除法塵,進入無想定中;」(《阿含概論》P131)
  ★邪 師蕭平實:「色界天人都無舌根及鼻根的勝義根,這二根都只有扶塵根,所以色界天沒有香與味,故不能了別欲界摶食的香與味。」(《阿含正義》P512)

  初禪至四禪乃至色界四禪天人皆諸根具足,對於六塵也都有覺知和分辨識別的能力,六識皆在故。故而,邪 師蕭平實不僅錯說初禪,他對二、三、四禪境界的論述也都是錯誤的,而且入無想定也並沒有滅除意識,是想知不滅的,這些都將在後文評說。
  比如一:「世尊處中躡琉璃道。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於其右邊蹈黃金道……爾時世尊循寶階下。去此十二踰善那。人氣上薰如死屍臭。令彼諸天不能鼻嗅。世尊知已化作牛頭旃檀香林。令氣芬馥聞者歡喜。」(《律》)
  可見,初禪天主大梵天王及其諸天是有鼻根能嗅香味的。
  比如二:「地上自然有地肥。極為香美。勝於甘露。欲知彼地肥氣味。猶如甜蒲桃酒。比丘當知。或有此時。光音天自相謂言。我等欲至閻浮提。觀看彼地形還復之時。光音天子來下世間。見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嘗著口中而取食之。」(《增一阿含經》)
  可見,二禪天的光音天眾生是有舌根能嘗味、「能了別欲界摶食的香與味」。
  比如三:「此世壞時。若有眾生生晃昱天(註:二禪之光音天)。彼於其中妙色意生。一切支節諸根具足。」(《中阿含經》)
  可見,二禪天的光音天眾生不僅有鼻、舌二根能嗅香、嘗味,而且是六根皆有、「諸根具足」的。
  比如四:「何者是粗之我得耶?謂:有形之(色身),四大所成、搏食所養者,此為粗之我得。何者是意所成之我得耶?謂:有形之(色身),具足大小支節、諸根圓滿,此為意所成之我得。何者是無形之我得耶?謂:無形色之想所成者,此為無形之我得。(《長部阿含經》)
  可見,色界意生眾生,皆諸根圓滿,六根具足。
  上述經文都是事實性的,還有稍微深入一些的法義性經文,為免有人讀不懂而糾纏不清,還影響本文簡約,這裡就不引用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譬如《增支部阿含經•阿難經》,經中指出唯有在幾種無色界虛空定的情況下,即使依然有想,前五根也不領受前五塵,故而不生起前五識,也就是對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無覺無知。如果有朋友讀不懂也無所謂,略過即可。
  話說回來,邪 師蕭平實之所以於粗淺佛法常識亦處處顛倒錯亂,皆因浸淫於其虛無的「偽唯識」日久,反倒對「真大乘法」幾無所知,豈不悲哀。









1-8、邪 師蕭平實訛傳二禪已斷五識、不觸五塵


  ★邪 師蕭平實:「由初禪的實證而滅除鼻舌二識,來滅除香、味二塵;再經二、三、四禪的滅除眼耳身識,因此滅除其餘的色聲觸三塵,然後才能在第四禪中滅除意識而滅除法塵,進入無想定中;」「始從二禪等至開始就都不觸五塵境界」。(《阿含概論》P131、271、《阿含正義》P1452)
  ★邪 師蕭平實:「舍離初禪的身樂,離開五塵而使前五識斷滅了,只剩下意識覺知心獨住於定境中,五塵與五識都滅盡了,住在二禪等至的定境中」。(《阿含概論》P379、《阿含正義》P1151)

  入二禪要「舍離初禪的身樂」,這純屬邪 師蕭平實的妄想法,實際上,入二禪只是止息了初禪中覺、觀、喜、樂、一心五支功德中的覺、觀而已,二禪中身樂依然存在。
  在上文《邪 師蕭平實訛傳初禪斷鼻、舌二識》中已講過,初禪至四禪乃至色界四禪天人皆諸根具足,對於六塵也都有覺知和分辨識別的能力,六識皆在故。故而,邪 師蕭平實不僅錯說初禪,他對二、三、四禪境界的論述也都是錯誤的,而且入無想定也並沒有滅除意識,是想知不滅的,這將在後文評說。上文還舉了很多經文為證,證明色界四禪及其天人前五識、五塵皆未斷滅。現再舉幾例經律來做證明。
  比如:「若有依初禪得天耳。是人則能從阿鼻地獄乃至阿迦尼吒天。其中音聲自在能聞。若比丘依第二第三第四禪亦如是。目連比丘依四禪。善修天耳通。若欲聞阿鼻地獄乃至阿迦尼吒天其中眾生所有音聲。皆悉能聞。」(《律》)「爾時尊者童子迦葉。於其水中入頂第四禪。以天耳聞王語聲。」(《律》)
  可見,直至四禪,依然有耳根能聞聲塵,乃至色界最高處的阿迦尼吒(即色究竟)天,亦有音聲。
  再比如:「若比丘依初禪善修天眼通。是人則能從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其中眾生死此生彼。皆悉能見。若人依第二第三第四禪亦如是。目連比丘。依四禪善修天眼通。若從阿鼻地獄乃至阿迦尼吒天。其中眾生死此生彼。皆悉能見。」(《律》)
  可見,直至四禪,依然有眼根能見色塵,乃至色界最高處的阿迦尼吒(即色究竟)天,亦復如是。

  ★邪 師蕭平實:「離五塵貪的靈知(二禪以上等至位中離五塵的離念靈知)」。(《阿含正義》P324)

  在二禪至四禪之中依然有色、聲、香、味、觸等種種色想,並非「離念」沒有色想,亦非沒有色貪。二禪乃至四禪既沒斷五識離五塵、也沒有離五塵貪,邪 師蕭平實顯然是把離欲貪與離色貪搞混淆了,才出此顛倒錯亂之語。
  若想由第四禪入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就要思維呵責種種色想的過患,由厭患而離色貪,超越、止息與五塵相關之種種色想而證入無色界之虛空定,如出牢獄、似鳥出籠。如經云:「比丘度(註:超越、止息)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游。」(《中阿含經》)

  ★邪 師蕭平實:「於1992年初進修二禪,久後方證『住一識處』之境界中,如實了知『內凈一心,定生喜樂』之義。隨後又於(初禪)等持境界中,經歷虛空粉碎及大地落沉境界」。(《燈影》)
  ★邪 師蕭平實:「虛空粉碎:此亦初禪中之定境覺受」、「大地平沉:仍屬初禪定境」。(《正法眼藏》)

  邪 師蕭平實錯認「虛空粉碎」與「大地平沉」屬初禪境界,亦屬其妄想胡言。
  實際上,這兩個詞都是在講同一件事,超越前五識與色陰或色法,入虛空定。因為任何物質現象都沒有超出色界,「虛空」也是沒有超出色法範疇,當修行人超越色界時,稱為「粉碎虛空」、「大地平沉」。邪 師蕭平實還錯會「虛空」之義,因與二禪關係不大,故暫時存而不論。
  其實,若按照邪 師蕭平實初禪尚有眼根與色塵、始從二禪即斷滅前五識的邪見,他應該錯會於二禪經歷虛空粉碎及大地落沉境界方才更符合邏輯,可是他竟然肆意無稽地胡說此皆屬初禪境界,哪裡還有邏輯可言,跟著他修學如此錯亂邪法能不精神錯亂乎?
  二禪之中是否有前五識、能否辨識前五塵,是比「自己是不是眼瞎、能否看到東西」還更容易分辨的一件事情,證得定生喜樂的二禪者,也必於此清楚明了、如實知見。然而,邪 師蕭平實竟然誤以為二禪是斷滅五識、唯有意識獨存的「一識」處,並依此邪見妄言其已證得耳聾眼瞎的「蕭氏獨門二禪」,邪 師蕭平實乃未證言證之大妄語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1: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