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世界(2100) 山東是真正的華夏文明發源地,

[複製鏈接]

101

主題

174

帖子

22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uque01 發表於 2013-7-24 17: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100) 山東是真正的華夏文明發源地,蚩尤時期是極先進的文明,有文字

山東是真正的華夏文明發源地。當時蚩尤的都城是在山東汶上緻密城,黃帝攻打三年,72戰72敗,後來得到埃及妖狐「九隱九匿之術」后才破城的。很久以前我遇到一個苗族人,他聽說我祖籍山東,說,我們5000年前是一家。我那時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當時蚩尤是中國的炎帝,赤帝,本作蚩尤。當時的中國九州叫九黎,黃帝入侵后把我們稱作「黎民百姓」加以歧視。

蚩尤時期是極先進的文明,那麼有文字,這是很當然的事情!

那麼,蚩尤時期的文字是什麼樣的呢?月球上那個15億年歷史的宇宙飛船上發現的文字是否就是蚩尤所用的文字?

民間一直傳說,兵字就是蚩尤時期的那個樣子,蚩尤制兵為兵祖嘛。

從幾何形符號到圖像文字再到甲骨文,這是漢字起源、形成、發展的幾個關鍵點,而能夠確立這幾個關鍵點的,只有山東一地,也是當年中國的首都。蚩尤就是炎帝,建都於山東汶上。山東是真正的華夏文明發源地,後來被埃及來的黃帝滅亡了……


其實,或許簡體字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當年蚩尤所用的文字,我相信郭沫若的學術能力,甲骨文中也有。漢字根本不是黃帝倉頡造的,當然它們對漢字有較大的改動與異化。

距今四、五千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刻有陶文的陶器,這些陶文與古文字已有相似之處。圖為一個合體圖畫會意字,「炅」(熱),太陽在雲氣之上,雲氣之下有五峰 聳立(一說海水)。可以看出,文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由圖畫符號演進而來,後由史官進行加工整理而成的表意文字。  

大汶口文化,以泰山為中心,廣泛分佈於山東 、蘇北和豫東。大汶口陶文,多刻在大口陶尊上,也有以紅色顏料書寫在陶壺上的,該陶文已發現9個字,可釋讀的有「鉞」、斤(斧)、「封」、「旦」等。這些陶文的年代距今約4500-6000年。它們在幾百公里的地域內通用,有一字在不同地域,使用達6次之多,被公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

黃帝入侵后,漢字發生大量變異……

給大家看一篇論文《從圖像文字到甲骨文——史前東夷文字史略 》

【篇名】 從圖像文字到甲骨文——史前東夷文字史略  
【作者】 逄振鎬;  
【作者單位】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 山東濟南;  
【刊名】 中原文物 ,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編輯部郵箱 2002年 02期   
期刊榮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  
【關鍵詞】 東夷; 圖像文字; 甲骨文; 龍山文化; 岳石文化;  
【英文關鍵詞】 Dong Yi; glyph;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Longshan culture; Yueshi culture;  
【摘要】 古東夷族文字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從北辛文化的刻劃符號開始 ,經過大汶口文化的圖像文字、龍山文化文字 ,到岳石文化的甲骨文字。我國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頭當來自古東夷族。  
【英文摘要】 The appearance of the characters of ancient Dong Yi underwent the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beginning of carved marks in Beixin culture to glyph in Dawenkou culture,characters in Longshan and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in Yueshi culture.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in Shang dynasty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characters of ancient Dong Yi.  
【DOI】 cnki:ISSN:1003-1731.0.2002-02-007  
【相似文獻】  期刊全文   

從圖像文字到甲骨文
———史前東夷文字史略
逄振鎬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2)
收稿日期:2001-03-26
作者簡介:逄振鎬(1933·2),男,山東萊陽人,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the characters of ancient Dong Yi underwent the long historical de-
velopment from the beginning of carved marks in Beixin culture to glyph in Dawenkou culture, char-
acters in Longshan and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in Yueshi culture.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in Shang
dynasty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characters of ancient Dong Yi.
Key wordsong Yi; glyph;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Longshan culture; Yueshi culture
摘要:古東夷族文字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從北辛文化的刻劃符號開始,
經過大汶口文化的圖像文字、龍山文化文字,到岳石文化的甲骨文字。我國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
頭當來自古東夷族。
關鍵詞:東夷;圖像文字;甲骨文;龍山文化;岳石文化
中圖分類號:K8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731 (2002) 02-0030-04
  「原始時期並沒有書寫的文字,但在荒遠的古代就已經出現了最初的利用圖畫以表達思想或記載事實的方法。這就是圖畫文字,描畫的或象形的文字。因此,圖畫文字與圖畫有著極密切的聯繫。我們可以把某些形式的圖畫文字理解為『符號語言』的個別類型。圖畫文字曾在許多部落和部族中間……發展了起來。發展較高的圖畫文字是由寫實的或示意的表現物體、動作或事件的個別圖畫或一組複合畫組成的。圖畫文字有時 敘述一個複雜的事實,記載事件發生的年代,或 說明祖先的英雄事迹。」①《周易大傳》有「上古 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 民以察」結繩記事的記載。古東夷族是否也經歷 過「結繩而治」的階段不得而知。但現有考古資 料證明,東夷族的確是一個經過圖像文字階段的 民族,不過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刻劃符號階段。   一、北辛文化的刻劃符號 東夷族的文字在正式產生以前經歷了一個漫 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從目前考古發掘資料看,它 是從北辛文化的刻劃符號開始,經過極其漫長的 發展演變過程而最後形成的。
  滕縣北辛遺址的陶器的器底和器腹上各發現
圖二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圖像和圖像文字
圖一 滕縣北辛遺址出土陶片上的刻劃符號
一個刻劃符號,是在燒陶以前刻劃上的。一個是 刻在泥質灰陶器底上,一個是刻在泥質紅陶腹片 上。刻劃符號的形狀如圖一②,究竟表示什麼意 思,不得而知。
  二、大汶口文化的圖像文字
到大汶口文化時期,這種刻劃符號不僅數量 增多了,而且符號的象形意義也日漸明了。 泰安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陶器上繪有彩繪圖 像:有黑白彩同心圓(圖二: 1,彩陶背壺10: 57)、硃色大圓點(圖二: 2,雙鼻壺98: 5,背 壺1058;深腹罐98: 7;其他類罐9: 38)、朱 色圖像(圖二: 3,背壺75: 1)等③。這些彩繪 圖像代表何意?

圖二: 2是否就是太陽的象形?
圖二: 3是否就是正視鳥的象形?這些問題,都 值得重視和研究。但是,如果說上述符號不解其 意,尚屬刻劃符號的階段,那麼,我們在大汶口
文化晚期的遺址———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出土的大口尊(陶尊)上發現了正式的圖像文 字。這種圖像文字因刻在陶器上,故又簡稱「陶 文」。陶文刻在大口尊上,這種陶尊胎壁厚重, 夾砂粗陶,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階段就已經出 現。至大汶口文化晚期,即陵陽河中期墓之後, 陶尊頸部往往刻有圖像文字或圖像,有的圖像文 字在刻劃範圍之內,尚塗有朱彩。根據現已發掘 的材料看,刻文陶尊除諸城前寨、南京北陰陽營 各發現一件外,其餘全部發現於莒縣陵陽河及大 朱村,尤以陵陽河發現的為最多。自20世紀60 年代以來,陵陽河發現的刻文陶尊均出土於河灘 一組墓地,共10件。采品6件,完整器5件。

刻文分別為圖二: 4~10,另一件為1979年發掘 採集的陶尊殘片,刻文為圖二: 12。發掘品4 件, M7的一件刻文如圖二: 4, M19的一件刻 文如圖二: 10, M17的一件刻文如圖二: 12, M25的一件刻文如圖二: 11。「陵陽河發現陶尊 刻文,總計12個個體,如將刻文歸類統計,得 圖像一、圖像文字七。」④這是陵陽河出土的圖像 文字,如加上其他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圖像和 圖像文字共12個。
對以上一些陶文的解釋,各家說法不一。圖 二: 4和圖二: 5,於省吾、唐蘭先生認為是兩 個字,「炅」和「 」。邵望平先生認為,它們是 大汶口人祈禱農業豐收,用於祭天的一種儀式。
圖二: 6和圖二: 7,王樹明先生釋為「斤」和 「戊」,是兵器的摹畫,與兵事有關。也有人認為 這兩個字乃是鋤、斧一類工具的象形字,與農事 有關。圖二: 10與甲骨文、金文中的「凡」字 之形頗相近似,可能是「凡」字的祖型。圖二: 12,王樹明先生認為,它的原始摹畫可能是古代 先民為多產酒、產好酒把瀝酒過程中所用器物摹 畫下來,對其進行祈禱祭祀的圖像,還不能稱其 為文字。結合大汶口文化時期東夷族釀酒業的發 展,這個時期東夷人對釀酒過程進行形象摹畫是 有道理的。

陶尊刻文圖二: 11的形象,據王樹 明先生的考釋,認為應是陵陽河人植樹的圖像文 字,或稱社祭圖像。圖二: 8、圖二: 9與瀝酒 圖像頂端的「 」、「 」之形雷同,當為一類 物,很可能是瀝酒圖像的簡化,也是大汶口人在 釀酒時進行祈禱的圖像。此外,王樹明先生釋圖 31從圖像文字到甲骨文———史前東夷文字史略 二: 11為「南」字,釋圖二: 9為「享」字⑤。 目前,學術界對上述陶文是否是文字的看法 很不一致。有人認為應該是文字。也有人不承認 是文字。筆者認為,上述陶文確有其原始性,說 它就是正式的文字,理由並不十分充分。但是, 如果認為它與文字毫無關係,恐也難以令人信 服。目前的基本趨勢是,承認上述陶文確是圖像 文字的人越來越多,這種文字與後來的甲骨文也 有一定的聯繫,這也是事實。
  三、龍山文化卜骨和文字的發現 龍山文化時期,東夷人的文字,目前已有發 現。1991年—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鄒平丁 公遺址時,發現一件刻有11個字的龍山文化陶 片。(圖三)據發掘報告稱:「刻字陶片(H1235 :2),泥質磨光灰陶。為近直壁大平底盆的底部殘 片,陶片寬3厘米~3·4厘米、長4·6厘米~ 7·7厘米、厚0·35厘米。於內片刻有5行(豎 行) 11字,右起第一行為3個字,其餘4行每 行2個字。另外,在左上角有一刻劃極淺的符 號,疑為一字,左下角有一刻劃短線伸出陶片之 外。」「刻寫文字字體的顯著特徵是多為連筆字, 與後代的行草相類,和通常見到的甲骨文差別較 大,兩者書體有別。甲骨文是宮廷占卜文字,書 寫比較正規,類似於楷書,並且甲骨材料質地比 較堅硬,刻寫不便,不易運用連筆。當然,也不 排除丁公龍山文字有屬於單獨一個系統(東夷系 統)的可能性。但是,從右數第一行第二個字、 第二行第一個字,第三行第一個字等字的結構 看,分別與甲骨文中的『見』、『 』和『鬲』比 較接近。因此,有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之一,只 是由於書體的不同,加大了其與甲骨文的區 別。」⑥丁公陶文的年代,屬龍山文化晚期偏早階 段,距今4200年~4100年之間。

如果說,對斷定大汶口文化的圖像文字是文 字還有疑問的話,那麼,丁公遺址龍山文化陶片 上的11個字,是正式的文字,則是肯定無疑的。 對上述文字,雖有個別學者還表示疑問外, 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文字,是「目前所知我國境 內發現的一種最早的古文字」;更有的學者認為, 不僅是文字,而且還是「一個完整的文書」;還 有人建議應稱之為「陶書」。「在商代之前,很可 能有一個以陶器為書寫材料的『陶書時代』。」也 有的學者認為,丁公陶文「應屬於東夷文化系統 的文字。」⑦

在鄒平丁公遺址發現龍山文化陶文不久,即 1994年~1996年,在發掘陽谷景陽崗龍山文化 城址時又發現一刻文陶片。據發掘者稱:「帶刻
文的陶片出土於G54。G54位於T6350、T6351 內,是1996年春季發掘時發現的一條灰溝,位 於城址4、5號台地之間,呈東西向。1996年9 月2日,在對G54內出土遺物整理時,發現了 該陶片。」刻文陶片,「其時代與泗水尹家城三、 四段相當,即屬龍山文化中期晚段或晚期早段。」 年代「距今4300~4100年。」「帶刻文陶片屬一 小型泥質磨光墨陶罐的肩部,殘存部分大致呈三 角形,從刻劃形式看,是在陶器成型之後,燒制
之前刻上的,因此該陶片的文字系龍山時代人們 所為。」「陶片上殘存的文字大致屬於三個個體, 每個個體以點或折線組成,刻法古拙,點線刻劃 深淺不一,直線及折線的刻劃也較生硬、呆板, 說明刻劃技術並不熟練。此外,在三個刻文下端 (即陶片下部)尚有一刻劃的點,當屬另一文字, 由於陶片殘破,這一文字的另一部分已殘缺。」 總之,景陽崗城址的陶片刻文,「從形體看,與 甲骨文也較接近」,「應與甲骨文有淵源關係」⑧。 據以上丁公陶文和景陽崗城址陶文的發現, 確證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而 已發現的龍山文字都與後來商朝的甲骨文關係較 為密切,特別是景陽崗城址陶文與「甲骨文有淵 源關係」。
圖三 鄒平丁公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陶文
  四、岳石文化甲骨文字的發現
在景陽崗城址龍山刻文陶片發現的同年4月 ~11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髮掘桓台史家和唐 山遺址中又發現岳石文化和商代刻劃符號卜骨。
據發掘報告稱:「在史家和唐山遺址的發掘中, 刻劃符號卜骨的發現十分重要。能確認系人工有 意刻劃符號和文字的卜骨共7片,其中史家遺址 5片,唐山遺址2片;有刻劃符號的卜骨3塊, 有肩胛骨和其他獸類骨骼刻劃符號或刻字的4 32研究與探索 片;所有出土卜骨均有殘損。在7片卜骨中,出 土於岳石文化祭祀器物窖藏的2片,其時代為岳 石文化晚期;出土於商代地層和祭坑的3片,時 代為殷墟一期;唐山遺址出土的2片的時代也在 商代晚期。岳石文化器物窖藏內出土的一片肩胛 卜骨兩面有刻字,一面刻道粗深,刀痕明顯,刻 有『 』,『 』兩字;另一面亦刻兩字,刻痕較 淺,但刀痕明顯,即『 』,『 』,此二字可隸 釋為『六』、『卜』。這裡發現的岳石文化卜骨刻 字,是迄今所見卜骨上最早的文字,其年代相當於 夏代晚期與商代早期,距今3700年~3500年,比 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甲骨文提前近300年, 為研究夏商時期的東夷文字和甲骨的占卜、契刻 源流提供了重要線索。」⑨

眾所周知,甲骨文是一種占卜的文字。商朝 人利用龜甲、牛骨進行占卜,將占卜的結果刻在 這些龜甲、牛骨上,這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
當從卜骨開始。而卜骨最早又是起源於東夷的。 東夷人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就開始使用龜甲,把 龜甲作為隨葬品來使用。泰安大汶口墓地,在 11座墓中隨葬龜甲共20塊。有的在龜殼的背腹 甲上進行了人工鑽孔。據專家鑒定認為:「在龜 殼的背腹甲上共有8個顯然是人工痕迹的鑽孔 ……從業已鑽通的6個鑽孔看來,大小都甚一 致,並都圓滑工緻。……這些具有美麗花紋的龜 類甲殼,是被他們當作裝飾品或殉葬品來使用 的。」⑩雖然大汶口文化時期,東夷確已使用龜 甲,但尚無確鑿證據來證明當時已把龜甲作為占 卜之用。把龜甲和牛肩胛骨作為占卜之用,現已 發現的最早的卜骨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1975 年在茌平尚庄龍山文化層,首次發現龍山文化卜 骨5塊,「皆為牛、羊肩胛骨經燒灼而成,無鑽 鑿」○11。1979年在曹縣莘家集龍山文化層又發現 卜骨1塊,「牛肩胛骨,有灼有鑽」○12。而在卜骨 上發現文字,就目前已出土資料看,是始於岳石 文化時期,這就是上面講過的桓台史家遺址出土 的2片岳石文化卜骨刻字,比殷墟甲骨文早近 300年。與此同時,也正是在桓台這同一地方又 出土5片卜骨(史家遺址3片,唐山遺址2片) 均屬商代晚期。在山東,從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 的圖像文字和龜甲,到龍山文化卜骨和陶文的發 現,再到岳石文化刻字卜骨的發現,最後,在桓 台同一地區商代地層和祭坑中卜骨的發現,這個 過程應是一脈相承的。其淵源則是來自東夷人的 發明創造。由此可知,東夷族也是我國較早創 造、使用文字的古老民族之一。東夷族為我國古 文字的發展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① 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綱》第198頁,人民出版社, 1955年版。
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滕縣博物館:《山東滕縣北辛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4 年第2期。
③⑩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大汶口 ———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第55頁、67頁、 73頁、76頁、78頁、159頁,文物出版社, 1974 年。
④ 王樹明:《陵陽河墓地芻議》,《史前研究》1987年 第3期。
⑤ 王樹明:《陵陽河墓地芻議》,《史前研究》1987年 第3期;《陵陽河與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 《山東史前文化論文集》,齊魯書社, 1986年。
⑥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山東鄒平丁公遺址第 四、五次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4期。
⑦ 《專家筆談丁公遺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第4 期;卞仁:《關於「丁公陶文」的討論》,《考古》 1994年第9期。
⑧ 王守功:《景陽崗城址刻文陶片發現的意義》,《中 國文物報》1998年1月14日。
⑨ 光明等:《桓台史家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中國 文物報》1997年5月18日。
○11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5年第4期。
○12 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山東曹縣莘家集遺址試掘 簡報》,《考古》1980年第5期。
(責任編輯:張得水)


101

主題

174

帖子

22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9
沙發
 樓主| zhuque01 發表於 2013-7-24 17:48 | 只看該作者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101) 蚩尤統治全國,並不只在山東

山東汶上是蚩尤首都,但是,蚩尤的統治是遍及全國的,並不是部落首領,而是「古天子」。

《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還有很多各地記載,證明當時,蚩尤在全國各地都開採各種金屬礦,顯然,是一個極為先進的文明,當時黃帝部族還用妖術驅趕野獸作戰時,蚩尤部族已經走在了金屬科技發展路線上,有龐大的冶金工業,兵器製造工業。(看來古代根本不是什麼石器時代啊)

《史記索隱》:「蚩尤,古天子」。

如果只統治著山東地區,就叫天子嗎?明顯是統治著全國的。

儒教孔丘辱罵蚩尤為庶人,而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云:「蚩尤沒后,天下復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這顯然對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遠非庶人可及!

摘錄報道:

據《人民日報》報道,全國首屆炎黃蚩三始祖文化研討會,1995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涿鹿縣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48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共收到論文28篇。此次研討會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涿鹿縣政府等共同主辦。「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涿鹿縣是眾多史籍記載炎帝、黃帝、蚩尤相征戰的汲涿鹿、阪泉所在地,蚩尤應同炎黃一樣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兩岸學者共同認為,應加強三祖研究和涿鹿考古,促進中國文化發展和中華民族團結。」其三,據《揚子晚報》1995年7月25日報道,《南博發掘阜寧陸庄遺址,首次解開蚩尤部族良渚文化消失的千古之謎》,報道說:「我國古代最發達、文明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4200年前突然在太湖地區消失,成為考古學界的「千古之謎」,南京博物館在阜寧縣進行考古發掘,首次在江淮地區發展良渚語文化遺存,探明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區消失後由南向北遷徙,從而解開了這一「千古之謎」。報道還說,這一發現還「對研究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歷史是現實的基礎和前提,現實是未來發展的起點。中國近現代文明是從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而來的,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果。蚩尤為中國古代文明作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之一。

  第一、蚩尤為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是一個面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採集、漁牧、游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而穀物種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壯苗等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後來人們就用「苗」字來給蚩尤的子孫命名為「苗族」。與此同時,他們還能創製較精美的陶器,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這也是對中國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第二、蚩尤發明了金屬冶鍊和金屬兵器的製造。《世木·作篇》說蚩尤「以金作兵器」。翦伯贊寫道:「據說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屬冶鍊的最早發明者。」[15]我認為,蚩尤不令是金屬冶鍊的最早發明者,而且也是金屬兵器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管子·地數》說:蚩尤能以金為兵,製作「劍鎧矛戟」。《史記·五帝本記》正義引《龍魚河圖》說:「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銅頭鐵額」,「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書還說,蚩尤能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冶鍊業的出現具有划進代意義,從此,人類開始進入了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它標誌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新的飛躍。
  第三、蚩尤是建立法規、實行法制的最早創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國,蚩尤首創法規,實施刑事法,以肅綱紀。《周書·呂刑》說:「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路史·后紀四·蚩尤傳》在記述蚩尤被擒殺后說:「後代聖人著其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太平御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后,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這也說明蚩尤嚴格實行法制而樹立了威嚴的形象和產生了濃遠影響。同時,鄭玄注曰:「苗民,謂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變九黎言苗民者。」這也同樣說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創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還說,兵器和刑法是蚩尤發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集團效法。可見,蚩尤乃是中國古代法制的締造者。
  以上事實說明,蚩尤的確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
  
  以上情況說明,提出蚩尤問題,為蚩尤平反正名,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有意義的,決不是什麼小題大做。所以,我們蚩尤問題不應採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冷漠態度。據悉,正因為如此,老紅軍、部隊作家陳靖將軍,曾於1994年11月和1995年2月,分别致信上級同志,建議為蚩尤平反正名。
  為了較快地弄清蚩尤問題的真相,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公允對蚩尤的歷史人物形象和歷史地位作出正確的評價,我們建議:請中央責成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有關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究,力爭在本世紀內作出結論,以便為蚩尤平反正名,恢復蚩尤的始祖地位。我們深信,這件事做好了,那將是對中華民族和中國史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總之,蚩尤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之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偉大歷史人物。我們應當確認蚩尤的歷史地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