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青楊:一個中國人的N種離奇死法

[複製鏈接]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3-7-23 0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著名的偵探小說家勞倫斯·布洛克,曾寫過一本名為《八百萬種死法》的小說。其實,小說中的死法並無甚離奇之處,因為大部分都還在常人的想象力範圍內,比如被炸死被砍死等常規死法。不過倘若布洛克來中國,他一定會對中國每周一次上演的離奇死法瞠目結舌。在這裡,他大約可以將八百萬種死法湊齊,而且確實是那種不帶重複的、超越了人類想象力極限的死法。

  首先,在中國出門是件危險的事,因為你不知道危險潛藏在哪裡,走在路上路陷了;下大雨被淹了;過橋橋塌了;坐火車還追尾了!人生路上處處風險、步步驚心!所以,你會漸漸明白為什麼經常提醒要「摸著石頭過河」了。因為要想好好活著,必須時刻都要保持警惕,大街上的廣告牌能砸死人,裸露的電線也能電死人……生活好似掃雷遊戲,只要走錯一步,美好和幸福就會分崩離析。

  再來說說吃的,都說民以食為天,國人每天吃得食物安全嗎?若是列舉一份有毒食品清單,中國肯定位居世界第一,比如:勾兌酒、致癌煙、地溝油、蘇丹紅、紅心蛋、人造蛋、病死肉、注膠肉、瘋牛羊肉、瘦肉精、三聚氰胺、漂白粉、雙氧水、福壽螺、石蠟米、農藥菜、毒膠囊、香精茶、膨大劑、染色饅頭……光是這些名詞就能把外國人搞蒙了。然而,中國人卻幾乎被有毒食品包圍,老百姓吃在口中,憂在心中——「吃要吃死,不吃要餓死」。

  如果說中國人在「互相投毒」中早已百毒不侵了,那麼環境污染造成的死亡則是誰也逃不掉的。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癌症村」一個接一個地出現,百姓莫名其妙地得了不治之症死去。 一些地方政府的GDP崇拜下,排污企業、廠礦等污染大戶被縱容,甚至有環保部門昧著良心給這些污染大戶掛上「環保企業」的招牌。而當地的大氣、水源和土壤被嚴重污染,造成一方水土毒害一方人的惡劣後果卻被漠視。可笑的是,「中國製造」的水污染也救過人——曾經有人投河自殺卻嫌水太臭而又從河裡爬上岸的荒唐事。

  如果你食物中毒了,被車撞傷了,積勞成疾了,就只能求助於醫院了。這看似寄託了病人最後希望的醫院,有時也暗藏殺機。有病人吃了標著「國字准葯」的葯竟然死了,後來一查竟是假藥劣葯。病人花了不少銀子卻被醫生看病看死,不是醫生水平有問題,而是一心追求經濟效益的醫生早把職業操守拋在腦後了。據統計,國內每年有20萬人死於藥品不良反應,其中40%(8萬人)死於抗生素濫用,這處方葯隨意開,醫生是真的在為病人看病嗎?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一不小心進了監獄或看守所,更有各種離奇的死法在等著你。在中國各地看守所、派出所、監獄等,近五年來的經典事件先後有:睡夢死,沖涼死,躲貓貓死,洗澡死,床上摔下死,噩夢死,睡姿不對死,發狂死,妊娠死,鞋帶自縊死,摔跤死,喝水死,如廁死,證據不足死,激動死,洗臉死,骷髏死等等,最近又收錄了一個新詞——「突然倒地死亡」。更多死法,有關部門正在繼續發明中……

  看完這些,你一定會生氣。但氣大傷身,誰活著都不容易,試問在六座大山(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養不起老,就不了業,高通脹)之下,哪個不氣?有網友竟這樣安慰自己:「油,加不起;路,走不起;學,上不起;病,看不起;房,買不起;墓,死不起;菜,吃不起;債,還不起;狀,告不起;官,惹不起;婚,結不起;娃,養不起;愛情,傷不起;良心,對不起;跌倒的老人,扶不起;碾壓的女童,救不起;在中國,我們竟然還活著,了不起。」

  由此可見,在中國,活著是真不易!除了各種天災躲不過。諸如地震、地陷、颱風、海嘯、洪澇、冰雹、滑坡、泥石流、火災……在此之外,中國人還有更多其他死法,如「三年自然災害」導致的「飢餓死」;各種政治運動導致的「運動死」等等,這些數字都是以千萬計的。還有近年來因為暴力拆遷導致的「拆遷死」以及因為司法黑暗而導致的「上訪死」……總體來說,如果你非正常死亡,或許還能為後人留點「賣命錢」。如果你是正常死亡,一塊墓地都能讓你的子孫傾家蕩產。如此算來,如果非得死,那還不如為國家的錯誤「埋單死」,這才是性價比最高的死法。(文/風青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