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論語》中為何沒有「苦」字?

[複製鏈接]

4406

主題

4492

帖子

6230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2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丁啟陣


  儒家學者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偏於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而實際上,在儒家學說的創始時代,他們也有天真純樸的一面。例如,談論人生獲取快樂的途徑時,他們就跟兒童似的,直抒胸臆,毫不掩飾。

  《論語》中,充滿了快樂色彩的詞語。總共只有一萬一千多字的《論語》,「高興、快樂」意思的「樂」和「說(悅)」,各出現過10多次。

  僅以「樂」字為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雍也)」這是講自然景物給予人的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這是講親友相見給予人的快樂;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里仁)」「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這些是講境遇給予人的快樂;「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子路)」「益者三樂,損者三樂。了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季氏)」這是講行為之樂;「未若貧而樂。(學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回也不改其樂。(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述而)」「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陽貨)」這些是講適度合理的心態給予人的快樂。大略言之,外在事物,自身的努力,內心的調整,都可以使人感到快樂。

  直言快樂,是不諳世事的兒童的特點;儒家創始人孔子這樣大談快樂,一副傻樂形象,相當可愛。今天人們遇事喜歡說「快樂就好」,貌似瀟灑時尚,其實孔子早已如此。

  近半個世紀前,梁漱溟先生注意到儒釋兩家的一個重要差異:儒家經典《論語》多「樂」字,卻沒有一個「苦」字;而佛家經典《般若心經》多「苦」字,卻沒有一個「樂」字。梁先生認為,這個差異既非無關緊要的文字差異,亦非事出偶然,而是因為兩家共同的研究對象(人生),存在著兩面或者說兩極之分。所謂兩面兩極,指人類接近動物的一面(極)和高於動物的一面(極)。儒家關注前者,佛家關注後者。具體地說,儒家的學說的精髓是:親切體認人類生命極高可能性而精思力踐之,以求踐行盡性,不辜負自然對人類的賜予(見其《儒佛異同論》之二)。

  哲學家說得雲山霧罩,其實我認為,儒釋兩家在這個問題上的區別,只是方法上的差異,可以歸結為「求」和「避」兩個字:儒家求樂,釋家避苦。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得到快樂與幸福。可見,儒家直接,釋家迂迴。

  有一次,子貢向孔子請教,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孔子回答說是「古之賢人」。子貢再問,他們有沒有怨恨。孔子再答,「求仁而得仁」,沒什麼可怨恨的。伯夷叔齊雖然失去了繼承君王之位的機會,但是,他們有仁愛之心,所以沒有怨恨。同理,假如人們遵從儒家的學說,「求樂而得樂」,自然也就沒有了「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7: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