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是中國加入WTO后的第一年,沒有出現預期的糧食大規模進口現象。糧食進出口結構發生變化,表現為大米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玉米出口猛增,進口很少;小麥進出口雙雙快速增加。2002年1—11月中國累計出口糧食1252萬噸,進口253萬噸,糧食凈出口999萬噸,增幅110%。由於國家免征大宗穀物鐵路建設基金以及玉米出口增值稅零稅率的政策效應和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等原因,中國玉米出口報價較低,增強了出口競爭力,出口大幅度增長。其次是大米出口小幅增長。大米品質不高、加工水平低等原因制約了中國大米出口。在進口糧食中,小麥進口回復到增長,主要原因是國內部分小麥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如2002年1-7月累計進口硬粒小麥42.5萬噸,佔小麥進口總量的87.6%。同時,此前中國出口的春小麥主要是以較低價格出口到韓國等周邊國家作為飼料並且儲存時間比較長的陳麥。由於中國積極推廣種植優質小麥,2002年中糧集團開闢了河南、黑龍江及江蘇三個小麥出口基地,形成小麥出口紐西蘭、東南亞並輻射南北美洲等市場的新局面。2002年11月中國第一船5000噸河南冬小麥裝船運往印度尼西亞。這是自1949年以來磨粉食用小麥首次出口,新中國首次成為小麥凈出口國。
但從進出口貿易值來看,2002年中國糧食出口額17.89億美元,進口額26.8億美元,逆差8.91億美元,同比減少10.11億美元和53%。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出口陳糧和低價值糧比重較大,而進口高價值糧比重較大。
(二)90年代中後期以來糧食國際貿易的性質
1997年後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形勢逆轉與50年代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主要體現為:
1、糧食國際貿易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從抑制比較優勢到發揮比較優勢
1995年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從當時糧食安全和政治穩定的角度來說,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它是以中國並不豐富的土地資源超強度利用為代價的。它抑制比較優勢的發揮,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因為糧食是土地資源密集型產品,糧食生產不僅有國內地區間比較優勢的區別,而且在國際上更不具有比較優勢。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卻採取「一刀切」的辦法,當然不利於中國比較優勢的發揮。這種政策還很容易形成糧食封鎖的狹隘的地方主義。而一旦糧食供過於求,糧食價格下降,各地更是競相對糧食進行低價傾銷,並將這一傾銷戰延伸到國際市場,更是對比較優勢發揮的嚴重抑制。這導致這一時期中國糧食呈現凈出口,但農民收入卻連年不斷下降。
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對糧食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實行「種子工程」,大力推廣優質糧的種植,提高了糧食質量,增加了出口糧食品種。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同時,通過對「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內容的充實和改進,使新世紀「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具有全新的內容,也更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
2、糧食進口主要是滿足國內人民生活日益多樣化需求
1997年以來,國內糧食供過於求,國內人民增加了對優質糧食消費的選擇機會。中國進口糧食主要是滿足國內人民對生活多樣化的需求。首先,南方逐步增加從泰國等國進口大米(香米)的數量主要就是為了滿足國內人民對優質大米的消費需求,尤其是廣東、福建兩省。這主要是因為,南方在開放過程中的先發優勢增加了人民提高生活質量的慾望。更重要的是,南方儘管是中國大米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但所生產的大米主要是秈米,口感很差。其次,南方進口玉米也並不是用於口糧而是用作飼料糧。此前南方加工的玉米多是從東北長途運輸過來的,運費高昂,損耗很大,而且結算手續繁瑣。而進口玉米水分低,雜質少,非常適合於加工,深受南方糧食加工商的歡迎;所以,南方玉米加工商大多願意使用進口玉米。第三,此期進口小麥主要是彌補國內生產缺乏的加工專用小麥,也不是用做口糧消費。第四,大豆和大麥進口數量急增也基本是這樣的原因。上述進口糧食的用途除大米是直接用做口糧消費外,其他都是間接用做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肉類消費和加工食品消費,目的是滿足人民對生活多樣化的需求。此外,不包括大豆在內的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是出口大於進口,但是,如果把大豆進口包括在內,那麼,1997年以來中國糧食進出口基本上是平衡的。而進口大豆的主要用途就是煉油,這也是為了滿足國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對生活消費質量提高的要求。
3、糧食出口著眼於充分實現其市場價值,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1995年實行 「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后,中國糧食產量取得持續增長,國內糧食供大於求,出現了第三次「賣糧難」現象。農民收入自1998年以後持續下降,嚴重影響了糧食主產區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為此,國家出台農產品出口優惠政策和措施,並為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政策優惠和技術指導,使農民生產在國內外市場上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以便為國內剩餘糧食找到實現市場價值的出路,增加農民收入。可見,此期中國糧食國際貿易還具有著眼於為農民生產的糧食實現市場價值,增加農民種植糧食的收入的性質。
五、中國糧食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一)有進有出
長期以來,中國加工專用小麥短缺,主要依靠進口。1997年以來,各小麥主產區引進推廣優質專用小麥,2001年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9000萬畝,占當年全國小麥種植總面積的1/4。優質小麥品種的發展和商品率的提高,改善了國內市場供應,替代了部分進口,使中國小麥進口量逐年減少。1995-1996年平均每年進口小麥995萬噸,1999年和2000年兩年中國只進口了小麥132萬噸。中國小麥主產區的流向將減少國內省份的調入,增加向西部地區的流入量。同時,小麥已經並將出現一個逐步增加的國外流向。
2000年中國大米出口總量僅佔總產量的2%多,2001年l-7月份,中國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減少76萬噸。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大米品質低劣和加工水平較低等,導致大米在質量上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加入WTO后,國際糧食價格能夠較為充分地傳遞到中國市場。泰國大米生產成本低於中國,更低於廣東,具有較強的價格及品質優勢,關稅降到1%有利於泰國大米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市場。
2005年中國農產品關稅水平將降至15.35%,而世界農產品關稅平均水平為62%,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之一。同時,國內糧食供給缺口在一個階段內還會存在,所以,糧食進大於出的局面也將持續一個時期。
加入WTO后,糧食國際貿易對中國糧食流動格局的影響在流量上表現為糧食產銷區之間的區域流通數量將不斷擴大;在流向上表現為東南沿海省份及京津等大城市的進口數量增加。一方面適當增加東南沿海省份及京津等大城市的糧食進口,彌補國內糧食供給的不足,而且通過糧食國際貿易可以緩解國內交通的壓力,降低運輸成本。另一方面,大米、玉米可以「南進北出」,「兩頭在外」。要適量增加北方粳米、玉米的出口及南方大米、玉米的進口。南方可以在適當進口優質大米(口糧)和玉米(飼料)的同時,增加大米出口;北方粳米、玉米可以擴大向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出口。可見,在WTO框架內的開放世界中,糧食有進有出,而且大進大出將會是中國糧食國際貿易的一個長期發展趨勢。這也意味著中國可以獲得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最大利益,也更有效地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民收入。
從歷史上看,糧食禁運不僅受到進口國的反對,而且也受到出口國國內的反對。即使中國今後遭到糧食禁運,但中國進口的糧食主要是飼料糧,受到影響的只是人民的生活質量,可以通過縮減需求彈性來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對中國口糧安全不能構成威脅。在此判斷的基礎上,中國多進口糧食,利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多出口肉類等其他糧食加工或轉化食品,使中國變成食品出口大國。這對緩解中國巨大的耕地壓力和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機會都是一個理想的辦法。同時,通過原糧的進口和高附加值食品的出口還可以換取更多的外匯。
(二)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
中國糧食出口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成本和價格優勢上,但正逐漸喪失這一優勢。1983-1995年,國際農產品出口價格基本平穩,但中國國內農產品價格卻增加了五、六倍。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平均每年以1%以上速度遞增,除大米、部分雜糧以外,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的國內資源成本均高於國際市場。目前,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品種價格高於國際市場30%到50%。中國大米一直擁有比較優勢,但優勢正在逐步下降;而玉米和小麥呈現出明顯的比較劣勢,尤其是玉米的比較劣勢逐步增強。
國際貿易應建基於發揮比較優勢之上。穀物等大宗農產品曾經是中國重要出口商品,但中國不具有玉米、小麥和大米等土地密集型的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現階段中國要素稟賦的基本特徵就是人均可耕地資源及資本資源短缺而勞動力資源豐富,因此,中國最具有出口優勢的不是土地密集型產品的糧食而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在很多時候抑制了比較優勢的發揮,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現在中國仍用70%以上的耕地來進行糧食生產,極大地限制了勞動力要素和資本投入多的其他農產品生產,並對出口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同時,對於低效率生產的糧食,國家又不得不採取保護政策,如保護價、最低收購價和補貼出口等。這一方面使財政為糧食背上了沉重負擔,另一方面也制約了糧食進口,使利用國際資源彌補中國耕地資源不足的目標難以實現。糧食等土地密集型產品出口將趨於下降,在出口中的地位進一步削弱。這部分產品國內生產逐年減少並由進口彌補,成為中國加入WTO后受到衝擊的主要對象,進口量可能在長期中有較大增長。因此,通過糧食國際貿易來調整產業結構,發揮比較優勢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同時,在農業結構內部,對糧食和非糧食產品的生產和布局根據比較優勢進行調整,也就是說,縮減糧食的生產,增加非糧食農產品的生產,對在宏觀經濟上扭轉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逆差和在微觀經濟上增加農民收入來說,將是一個雙贏的結果。程國強的測算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每年直接解決中國1600萬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因此,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同時,也要用足用好WTO「綠箱補貼」和「黃箱補貼」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9]。
(三)糧食生產和國際貿易轉向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效率目標
長期以來,中國糧食生產的取向以高產為主。但是,20多年來,在國際貿易中,儘管中國經濟資本迅速增加,但所付出的自然資本代價慘重。中國每年一兩千億元用於治理環境污染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發展的成果。南水北調就是中國花費上千億元的水利工程來調整南北方水資源的配置。東北黑土地經過近幾十年毀滅性開發,水土流失嚴重。如果不加大東北地區的生態保護,幾十年後它將變成 「北大漠」。因此,中國糧食生產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將轉向可持續發展目標。
其次,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政策要進行調整和相機選擇,應當側重利用市場機制來配置農業資源,大膽而又謹慎地推進糧食自由貿易,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經濟效率。一方面要適當擴大中國土地密集型糧食產品進口,另一方面大力促進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糧食國際貿易政策的目標將逐步由平衡總量、調劑品種向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糧食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轉變。
中國糧食生產和國際貿易政策轉向效率目標,並不意味著糧食生產要素的供給會逐步減少。工業化和城市化必然侵蝕部分農業用地。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如糧食生產轉向經濟作物或牧業,不是減少耕地而是儲備耕地。通過糧食政策轉向效率目標,推動國民經濟更快、更好發展,非但不會削弱中國糧食安全,反而有助於加強糧食安全。
(四)國內外糧食市場互動
通過廣泛推廣良種、改善水利條件、精耕細作,使糧食產量保持穩定,糧食品質得到廣泛提升,使得國際市場開始接受中國糧食。中國開始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拿到世界市場上去流通交易,同時開放自己的糧食市場。從長遠看,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不可逆轉,通過進口彌補國內糧食生產資源的不足,同時也出口部分優質糧食品種。從1996年開始,中國在部分農產品重點產區部署國際標準化示範區。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種植國際標準田、出口優質糧增加了收入。
2003年1月,中國小麥出口達4.071萬噸,開始成為東南亞地區越來越重要的小麥供應商。2月,全球權威的報價體系路透社硬質小麥出口報價單上列入了鄭州小麥,並同時每日發布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麥期貨價格。這不僅首次實現中國小麥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傳統出口國小麥並列,而且把鄭州小麥期貨價格與美國芝加哥小麥期貨價格並列。中國三大糧食品種小麥、稻穀和玉米都已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互動。建立有效的國內外糧食市場互動機制,實現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上糧食品種和品質及數量的調劑。
參考文獻:
[1] 商業部當代中國糧食工作編輯部:《當代中國糧食工作史料》(內部發行),1989,P152、P156、P315。
[2]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P333。
[3] 同[1],P409-510,P520。
[4] Li Lianshen, Sino-Canadian Relations and The Grain Trade, MA Paper, Carleton University, 1985, p.120.
[5] 李節傳:《20世紀60年代中加小麥貿易對中國的重要意義》,《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2),P89。
[6] 《不盡的思念》,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P239。
[7] 同[1],P434、P499-500。
[8] 同[1],P333、P469、P519。
[9] 張剛:《農產品貿易逆差達55億美元,農業部表態用足補貼》,經濟觀察報,2005.2.20。
作者簡介:瞿商(1965-),男,湖北浠水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經濟史研究所,副教授,經濟學博士。
聯繫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武珞路114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
聯繫電話:13454230436;027-61348004
E-mail:qus587899@yahoo.com.cn
后附:英文摘要與英文目錄索引
A historic Analysis on Gra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its Character
QU Sh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Export exceeded import of grain in 50,s in 20th century. And it,s character is get foreign exchange and machinery and push forward economic construction. Import exceeded export of grain in 60,s and 70,s. And it,s character is almsgiving life of people and get foreign exchange and sustain people revolution of the world. It would be also import exceeded export of grain from 80,s to the middle of 90,s. But it,s character is improved life of people and sust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djust industry structure. While it arises reversion since the middle of 90,s. Namely is export exceeded import of grain. And it,s character will from restra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turn to bring into pla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dequately. 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trend of gra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its character after entering WTO.
Key words:Grain, International Trade, Character, Trend
英文目錄索引
A historic Analysis on Gra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its Character
一.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and its Character in 50,s
(一)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in 50,s
(二)Charact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in 50,s
二.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and its Character in 60,s and 70,s
(一)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in 60,s and 70,s
(二)Charact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in 60,s and 70,s
三.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and its Character from 80,s to the Middle of 90,s
(一)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from 1980 to 1996
(二)Charact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from 1980 to 1996
四.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and its Character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r of 90,s
(一)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has arise reversion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r of 90,s
(二)Charact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r of 90,s
五.The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rain
(一)There be Import and Export in Grain Trade
(二)To Adjust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o Pla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dequately
(三)Grain production and its International Trade will Turn to the Continually Developing Target and Efficiency Target
(四)Grain Market Intercommunion and Interaction i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