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各大銀行里的錢去哪了?

[複製鏈接]

2479

主題

2935

帖子

4913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9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簡單快樂 發表於 2013-7-10 04: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一次銀行間流動性驟然緊張,絕不是因為整體的流動性短缺。只要稍微看一下前五個月的貨幣數據就可知道,無論是社會融資總量還是M2,別說支撐現有的經濟增幅,即使讓GDP增速達到8.5%也是綽綽有餘。

    所有人都在問,錢去哪裡了?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錢也一樣,哪裡的收益回報高就流向哪裡。確實有一部分進了貪腐者的口袋,一部分修了樓堂館所和鐵路、公路、地鐵,但更多的,恐怕還是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包括地方政府壟斷的土地市場。關鍵環節,在於地方政府高度依賴的土地財政。簡單說就是,地方政府大量舉債來發展經濟,再依賴賣地或抵押土地的收入來還債。

    為何這麼說?數據為證。

    中國國家審計署今年6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36個地方政府的債務餘額已達3.85萬億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億元,增幅接近13%。

    而總規模呢?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5月20日報道,國家審計署2011年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的相關債務達10.7萬億元。即使按比較保守的年增速10%來計算,2011年底的地方債務也要超過11.7萬億,而2012年則可能達到12.8萬億。

    這也只是顯性債務,如果加上那些隱性的債務,將要可觀得多。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今年4月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稱,目前中國的地方政府負債超過20萬億。

    恐怕我們永遠無法獲得地方債務的準確數字,那麼筆者姑且在「12.8萬億」與「20萬億」這兩個數據之間取個中間值,假設地方債務約為16萬億元;按商業銀行現有短期貸款利率6%計算,每年地方債務僅利息成本就將近1萬億元——請注意,這還是以最優惠的貸款利率計算的。

    這些債務怎麼還呢?

    自從2004年全面推行土地招拍掛制度以來,所有人都在指責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據國土資源部統計,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為2.69萬億元。而根據今年近幾個月來已然顯著火熱的土地銷售狀況,筆者預計,2013年的土地出讓收入將會有較大增長。但請注意,2.69萬億元是合同價而非真實的凈收入。凈收入哪怕按照40%這個較高的比例來計算,也只有1.08萬億元——讀者已經看到,它與筆者在前文估算出的1萬億元的地方債務利息成本幾乎持平;而如果根據財政部最新公布的《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收支情況》數據測算,2012年實際使用土地出讓收益接近6000億元——甚至都不夠支付地方債務的利息。

    6月10日的審計報告中提到,在18個省會和直轄市當中,有17個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來償債,比例高達95%。可是倘若土地凈收入連支付債務的利息都不夠,怎麼辦?只有想方設法借錢,借新還舊。最通常的做法就是土地抵押貸款。

    據全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黃小虎研究員調查,在東部地區城市建設的投入來源中,賣地收入佔30%,土地抵押貸款佔60%,而財政收入只佔10%。他說,以土地作為抵押物尋求貸款,找不到法理依據,但各地都這麼做。

    2011年以來,銀監會清理地方債務平台的放貸情況,嚴格限制土地抵押貸款。於是地方政府不得不開闢更多資金渠道,為此願意付出8%乃至10%的利息成本。其中一個主要來源便是各類理財和信託產品。這也是自2011年以來全國理財產品突然大幅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上海普益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發布的監測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達19176款,較2010年上漲71.40%;產品發行規模達16.49萬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長1.34倍。而2012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達28239款,較2011年上漲25.84%;發行規模達到24.71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45.44%。

    這些數量龐大的影子銀行資金流向了哪裡?2012年四季度以來,很多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已達到8%甚至10%,個別產品高達12%。而在中國,能同時滿足支撐遠高於銀行3年期以上的利率,並且幾乎無止境地吸納動輒以10萬億計的資金這兩個條件的,就只有房地產和地方債務平台這兩個池子了。因此筆者估計,有相當一部分理財資金輾轉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和地方債務平台。

    釐清資金流向之後,讓我們回到開頭談到的「錢荒」。假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用五花八門的理財及信託產品裝扮后,拐幾道彎,很大部分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和地方債務平台,在這種局面下,央行給頭寸緊張的大銀行注入流動性,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稍微喘口氣,這些資金終究還是會流向上述兩個回報更高的池子。

    看到這裡,聰明如你已經發現,央行不是不救,是救不了,資金注入也枉然。至於6月25日央行說已向商業銀行提供了流動性支持,其實更多是為穩定市場情緒,施加心理層面的影響,本質上難以扭轉資金偏好。流動性的結構性短缺將持續存在,直到經濟轉型取得成功。

    那麼如何轉型?

    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房地產調控。為何這麼說?因為房地產業在整個經濟所佔的權重太大。根據筆者個人的研究,過去10年,年均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而住房消費也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據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發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房地產市場研究報告》,2012年商品房銷售金額為64456億元;而據原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今年全國兩會記者會答問,當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21萬億元,前者規模還超過了後者的四分之一。在投資和消費上,都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如此龐大權重的行業,找不到第二個。因此可以說,房地產調控的成功,即是經濟轉型的成功。

    全社會資金的流向和權重亦是如此。只要扼住資金不是傾斜性地流向房地產市場,以及嚴重依賴房地產市場的地方債務平台,解決所謂的銀行間的流動性緊張及其他行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就具備了良好的改善基礎。反之,一切努力都是徒勞。

    2012年以後,地方債務平台進入償債高峰。但如上所述,它們的償債能力極為有限,一旦房地產調控收緊,土地賣不出去或者地價下跌,地方債務危機就面臨一觸即發的可能。這絕非危言聳聽。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就是地方債務危機。

    中央政府不可能不知道情況的嚴峻。事實上,我們可以將過去9年中的歷次房地產調控,都稱為針對地方政府的調控。但很顯然,沒有成功。地方政府已經尾大不掉。即便不稱之為與中央政府相抗衡的能力,也可說,他們對調控產生了「抗藥性」。

    近幾年來,時有專家聲稱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嚴重泡沫。我寧願將這種泡沫稱作是地方債務催生和堆砌起來的泡沫。但是,層層疊疊之後,今天的中央政府已不敢刺破房地產泡沫,正如不敢刺破地方債務泡沫一樣。

    新一屆中央政府的兩難抉擇出現了。

    稍具經濟學常識的都明白,即使現在再出台8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也已無力托舉經濟的連續快速增長了。而筆者在前文已證明,即使央行拚命印鈔、注入流動性,其邊際效應也已遞減到不斷打折的地步。過去30年來行之有效的經濟增長方式,大家所說的中國模式、中國奇迹或中國之謎,已走到了一望可知的地平線前。

    而如果要促進經濟轉型,打造李克強總理所說的「中國經濟升級版」,就必須徹底變革中國房地產制度及其要素組織方式。這可能意味著,甚至必須要刺破房地產泡沫。但另一方面,刺破房地產泡沫,就必須做好迎接地方債務危機爆發的準備。

    歷經了上半年的波瀾,2013年下半年將是房地產政策的靜默期。而2014年的房地產市場動向,包括房地產企業的資金狀況,均取決於中央政府促進經濟轉型的意志力。在2013年四季度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之前,這一切均是未知數。

2

主題

272

帖子

603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31
沙發
專治蛋疼2 發表於 2013-7-12 18:52 | 只看該作者
按照某朝的一貫規律,如果刺破地方債務和房地產泡沫,就要改朝換代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1: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