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怎麼鑒賞古詩

[複製鏈接]

77

主題

87

帖子

15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ngeldeer 發表於 2013-7-10 1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怎麼鑒賞古詩啊,尤其是田園派的,我總是抓不住要點,回答的問題很問的總是

答非所問。

答:一.弄清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
詩歌作為典範的文學作品,她是要反映社會政治生活的。如果是現實主義的作品

,則是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生活;如果是浪漫主義的作品,則是間接反映社會政治

生活。各個不同的時代,其詩歌一般具有各自側重的題材和思想內容。例如南朝

的言情詩、北朝的尚武詩、盛唐的邊塞詩、中唐白居易等人揭露社會黑暗的詩、

晚唐的憫農詩、南宋的愛國詩,等等。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閱讀古詩時,如果沒

有弄清其創作的時代背景,就很難把握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所表達的主題。不過我

們在欣賞古詩時也不能從定義出發,還要根據具體作品對其藝術形象、思想內容

和主題作具體分析,千萬不能按圖索驥,亂貼標籤。
當然也有部分詩歌,我們在欣賞時不一定要聯繫時代背景,如大部分寄情山水田

園的詩歌,大部分表達送別與思念之情的詩歌,以及反映閑適生活的詩歌(如宋

代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半夜,

閑敲棋子落燈花」)無須聯繫時代背景,我們就能發掘出作品的思想意義。

二.了解作家的思想、經歷和風格
在欣賞詩歌時,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經歷、創作風格等等。我們知

道「言為心聲」、「詩言志」,作家的思想往往通過作品流露出來。例如孟浩然

積極用世、希望出仕的思想通過《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表露出來。作家的思想和

經歷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積極用世,卻又鄙棄世俗、蔑視權貴,

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鬱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時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暫、及時行

樂的消極思想。了解了他的這些思想和經歷后,我們才能準確地解讀他的《行路

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作品的思想內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

南渡前後判若兩樣的風格與思想,就和她在這前後的經歷和遭遇直接有關。
一般地說,詩人有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如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深沉,李賀的險

怪,蘇辛的豪放,姜柳的婉約。我們分析有關作家的作品時,一定要考慮其主體

風格。當然同一作家也有多樣的風格。例如豪放派作家蘇軾也有如訴如泣的《江

城子·十年生死》,也有借詠楊花來抒發幽怨纏綿的離情別緒這樣低回婉約的《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又如南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詩人陸遊,

他也有《釵頭鳳·紅酥手》和《沈園》這樣兒女情長的傳世名作(《釵頭鳳·紅

酥手》被改編成電影《風流千古》風行一時)。我之所以舉以上這些例子,就是

想說明我們在分析某位作家的作品風格時,不要膠柱鼓瑟。

三.讀懂作品的字面內容
我們在閱讀古詩時雖不要求字字講得清楚,但必須要讀懂句子和關鍵的詞語。詩

與文不同,她的語言要精練得多,該補充的要補充出來。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中的「獨釣寒江雪」,就不能從字面理解為「釣」的是「雪」,而是在大雪紛飛

、寒氣逼人的江上,獨自一人垂釣。要想讀懂作品,還要把作品中有關的用詞特

點、句式特點、用典、修辭手法等弄明白。有些人在讀古詩時不看題目,而題目

往往能揭示其思想內容,如王勃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參的《逢入京使》、李

白的《行路難》《哭晁卿衡》、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白居

易的《賣炭翁》《長恨歌》等等。有些詩詞的正文前面還有「序」,而「序」往

往起交代背景、作品產生過程、定下感情基調的作用,如東漢末年的樂府民歌《

孔雀東南飛》、白居易的《琵琶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姜夔

的《揚州慢》等作品前面的「序」就起了這些作用。
要想讀懂作品的字面內容,還必須掌握古詩中一些常見的修辭方法、史地知識、

名物知識等。例如李白《烏棲曲》:
姑蘇台上烏棲時, 吳王宮裡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 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 起看素月墜江波。
東方漸皓奈曉何!
從標題看,這是一首舊題樂府詩,共七句。詩中的「姑蘇」即指今江蘇的蘇州,

「吳歌楚舞」不能理解為吳地的歌、楚地的舞,它是互文,即指吳楚一帶的歌舞

;「銀箭金壺漏水多」指時光不停地流逝著,「箭」、「壺」、「漏」都是古代

的記時儀器,代指時光、光陰。如果不具備這些知識,就讀不懂這首詩的字面意

義。又例如杜甫的《秋興》:
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 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 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這裡的「玉露」、「楓樹林」、「叢菊」均暗示節令已屬深秋。「叢菊兩開」暗

指已過兩年的光陰。尾聯的「刀尺」「砧」涉及古代家人給在外的遊子縫製寒衣

的習俗,詩人們常以此來表達思念之情,這裡深化了上句的「故園心」,表達了

在外的遊子對家人的思念與鄉愁。上面舉的這些例子,都是讀懂古詩所必備的基

本功。

四、理請作品的層次結構
詩歌也和散文一樣,有其創作章法,講究層次結構。古詩的層次結構,主要是從

詩歌的景(境)與情、事與情、事與志、景(境)與人、時間與空間等角度來考

慮。
1.景與情的關係 抒情是詩歌的主要功能。詩人一般要通過寫景來創設「情」的

根基,否則這個「情」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來看孟浩然的《臨洞

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這首干謁詩前兩句緊扣一」湖」字寫景,為後面的「欲濟」和「羨魚」作鋪墊。

「欲濟」即想渡過湖到達對岸,蘊含有想出仕之意;「羨魚」即蘊含有羨慕功名

之意。這首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前面所寫之景是後面所抒之情的基礎。

沒有前面的景,就無法抒發後面的情。再看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共有五句,前四句都是寫景,末尾一句是抒情。當然,前四句寫景的文

字裡面也隱含有末尾一句所抒發的情。
2.事與情的關係 有些詩歌是先敘事,再從所敘之事中引出「情」來。例如李白

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裡前兩句寫自己「欲行」時友人汪倫送別之「事」,后兩句抒發汪倫與自己的

深厚情誼。後面的「情」是從前面的「事」引出的。再看李白的《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這首舊題樂府詩前兩句是敘事:在長安的月夜中,家家戶戶都在忙著為遠在邊關

的徵人趕製寒衣而做準備,后四句抒發了家人對征夫的無比思念。而前面的「月

」和「搗衣」則已暗寓了后四句的「情」。
3.事與志的關係 古人寫詩,往往前一部分敘事(可以看做是廣義的「境」),

后一部分言志。例如宋末劉克莊的詞《玉樓春·戲林推》:
年年躍馬長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錢換酒日無何, 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 難得玉人心下事。
男兒西北有神州, 莫滴水西橋畔淚!
這首詞先寫南宋行將滅亡之際,在京城臨安,朝臣們文恬武嬉,醉生夢死,整日

飲酒,賭博狎妓,漠視國事;後面表達作者關注國家時勢的志向,勸誡有血性的

男兒眼淚不要為妓女而流。這裡是先敘事,後言志。再看蘇軾的《江城子·密州

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
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
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上片寫出獵的盛況,有聲有色,使人如歷其境;下片言志,表明自己儘管

已「鬢微霜」,也要保衛西北邊疆,為國效命。天狼星,舊說主外族的侵掠之舉

,「射天狼」即反擊外族(契丹、西夏)的侵掠。
4.景與人的關係 這裡的「景」可以看作是廣義的「境」。古人寫詩填詞,往往

先寫景,後面再接著寫景中人物的活動。例如南宋辛稼軒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的上片極寫元宵的繁華景象,下片寫作者所追慕的卻是一位幽獨的美人。

梁啟超認為這首詞的旨意是「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中原淪陷后,達官

貴人仍然醉生夢死,不圖恢復,沒有幾個人能理解辛棄疾的救國抱負,只有他一

個人孤獨地追尋救國之策。這首詞以象徵的手法抒發情懷。上片寫景是虛實結合

(元宵繁華為「實」,達官貴人貪圖享受為「虛」),下片寫人也是虛實結合(

燈火闌珊處之美人為「實」,自我愛國的美好情懷為「虛」)。又例如北宋范仲

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障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
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的上片寫景(或說「境」),下片寫人。上片大筆勾勒了邊塞蒼涼的自然

、軍事環境,下片敘寫了戍邊將士戎馬生活的艱苦,抒發了功業未立的感慨和思

家難歸的無限鄉愁。
5.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古詩在寫景和敘事時如果涉及到時間和空間位置時,我們

鑒賞就要把握其時空關係。例如唐代詩人、杜甫的祖父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

春遊望》的前四句: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隅,梅柳度江春。
這裡以「偏驚物候新」代指時光又過了一年,第三、四句是說雲霞升於天涯海角

、春光布滿大江南北。這四句詩從時空兩個方面寫了詩人與陸丞和詩時的處境。

又如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前兩節: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光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些詩句的前十句從空間的角度寫了「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后六句以設問的方

式把思緒從空間一下轉入到古往今來的時間上。詩人通過時空結合,把讀者引入

到「面對無窮的宇宙,慨嘆有限的人生」這一藝術境界之中。
此外,古詩在結構上還有因果關係,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歸》:「入春才七

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這裡前兩句是「因」,后兩句是

「果」。古詩在結構上還有對比關係,如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把自己

與年輕有為、「雄姿英發」、「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周郎兩相進行對比,

抒發了自己年過半百卻功業無成的無限感慨。

五、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評論
在讀懂作品字面內容和理清層次結構的基礎上,就要再往下分析作品文字隱含的

意義、作品的藝術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在這個基礎上再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作

出準確的評價。文學鑒賞是一種高雅的文學再創作活動,所以我們必須站在原作

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去揣摩作者的創作心理和思想情感,只有這

樣才能發掘出作品真實的而不是歪曲的思想情感,才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藝術形

象和主題思想。我們現在以唐朝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為例來進行分析。這

首詩的全文是:
十年離亂后, 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 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 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幾重。
這首詩的首聯僅用10個字,就表達出四層意思:①發生了十年戰亂,②兄弟倆分

手已十年,③他們小時候常在一起,④十年分手后重逢,都已長大成人了。頷聯

10個字是說久經離亂后的親友,於旅途中邂逅,初時彼此不相識,直到互通姓名

后,雙方才依稀記起兒時的舊容,不禁悲喜交加。這兩句道出了人世的滄桑,為

后兩聯寫經宵夜談、為了生計明朝又要分手巴陵張本。我們仔細分析這首詩,不

難看出,它有明暗兩線平行發展而又相互交織:明線是寫作者與外弟(即表弟)

的友情,暗線是詛咒戰亂。這兩條線索既平行發展,又用「別來滄海事」一句把

兩線交織在一起。這首詩敘事抒情不事雕飾,而是用平實樸素的語言刻畫了人物

的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題。

77

主題

87

帖子

15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6
沙發
 樓主| angeldeer 發表於 2013-7-10 10:11 | 只看該作者
六、鑒賞程序示例
根據以上知識的介紹,我們試著來分析鑒賞杜甫的《月夜》詩: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
先看題目,「月夜」的含義是什麼呢?是有月亮的夜晚。「月」有什麼特殊含義

呢?原來古人往往以「月」來寄託對故鄉對家人對朋友的思念之情,這方面的作

品我們已經見了很多,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還

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還有「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憶秦娥》);杜甫有「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蘇軾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

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嬋娟」,月亮的代稱)等。在夜深人靜時望著天穹的

一輪明月,作客他鄉的遊子往往會引起縷縷思念、鄉愁與情思。這樣,「月夜」

這個標題就已經給我們指出了解讀這首詩的「門徑」。首句的「鄜州」是詩人的

家鄉,這可從第二句的「閨中」得知。「閨」,古代女子的住房,這裡是借代的

說法,代指家中的妻子。為什麼家鄉的月亮只有妻子一人「獨看」?孩子們或許

不懂事,早已入眠,而詩人不在家中,所以只有妻子一人「獨看」明月。妻一人

獨看月亮做什麼?是在思念羈留外地的的丈夫。第三句中「憐」是什麼意思?「

憐」是「愛」的意思,我們在讀《孔雀東南飛》時讀到一句「可憐體無比」,知

道了「憐」的這個含義。那麼「遙憐」的主語是什麼呢?(這可是一個關鍵的地

方),不可能是妻,因為妻就在孩子們身邊,那就只能是詩人自己了。這樣第三

句就可以理解為「我在遠方的異地他鄉愛憐著家中的孩子」。第四句中的「未解

憶」是什麼意思呢?「解」可當「理解」來講,「憶」即回憶。那麼「未解憶」

的主語是什麼呢?只能是承前的「小兒女」;「未解憶」的賓語是不是「長安」

這座京城呢?顯然不是。「鄜州」和「長安」是兩個不同的地方,聯繫上文,再

看下文,既然鄜州是家鄉,那麼我們就可以推知長安是詩人自己所處的地方(實

際上杜甫這時已被安史叛軍所俘,被軟禁在長安),「解」、「憶」的賓語只能

是作者本人,這個「長安」我們就可以斷定是借代的手法,以地代人。第四句就

可以理解為「可是孩子們對困在長安的父親並不理解,也不懂得懷念自己的父親

」。這也就照應了第二句的「閨中只獨看」。再看第五句,「霧」是夜晚的一種

自然現象,這就照應了題目中的「夜」。「霧」怎麼是「香」的呢?如果我們弄

不懂,就暫且放著,再看後面的「雲鬢」。「雲鬢」是古代女子所梳的一種髮式

,這就暗示了是詩人的妻子。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分析「香霧」,原來古代女子

都要在臉上搽香氣四溢的脂粉,以至脂粉的香氣和夜晚的霧氣混合在一起,就形

成了「香霧」。這當然有誇張的手法在起作用。第六句中,「清輝」指月光,「

玉臂」是古人對女子手臂的愛稱,意為白玉般的手臂。第五、六句合起來看,可

以理解為:妻子在月夜之中,她搽的脂粉染香了清霧,頭上雲鬢都被露水沾濕了

;在深秋之夜的月光下,妻的手臂也凍涼了。第七句中「虛幌」是指薄薄的帘子

,弄懂了這個詞,第七句的理解就不難了,寫的是「哪一天能靠在窗前」。第八

句的「雙照」指照著兩個人。可以推知是月亮能同時照著詩人自己和妻子。把七

、八兩句綜合起來看,寫的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團聚在一起,讓月亮的清輝照

在我倆淚痕已乾的臉上呢?」
上面是字面分析,下面我們再從三個方面作深層次的分析。
第一,這首詩是寫詩人想念妻子還是寫妻子想念丈夫呢?從前六句來看,我們可

以弄清楚,這是詩人的想象,即想象家中的妻兒對遠在長安的作者各自不同的態

度;既然前六句都是作者的想象,那麼五、六句也就只能是作者的設想。七、八

兩句是作者的意願。這麼一分析,我們就明白了這首詩的實質是表達詩人羈留長

安時對遠在家鄉的妻兒的一種無限深切的眷念之情。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

出詩人別出心裁地採用了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的手法。
第二,這首詩除了講「閨中只獨看」外,還有哪些地方設想妻子對作者的深切思

念?在語言上是如何為這種情感服務的?最重要的地方在頸聯,「香霧」、「玉

臂」體現了作者對妻子的愛戀與深情,而一個「濕」字和一個「寒」字起了什麼

作用呢?原來是暗寫了詩人的想象中,妻子為了思念丈夫,獨自在寒夜的月光下

站了很久了,即思念了很久了,才以至打濕了她的頭髮,凍涼了她的手臂。這裡

與其說是寫妻子對丈夫的思念,還不如說是間接地寫詩人對妻子的眷念。
第三,我們知道藝術形象是要通過描寫這種表達方法來完成的。那麼這首詩的藝

術形象有什麼特點呢?作品又是如何來刻畫這一形象的呢?我們通過前面程序的

分析,就可以明確為:作品通過心理刻畫,十分自然而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內心世

界豐富而複雜的感情,之所以這種感情豐富而又複雜,是在字裡行間滲透著對妻

子的深深的愛戀與思念,又隱隱流露出對和平安寧靜謐生活的無限嚮往。

七、完整鑒賞示例
我們在積累了前述的知識與能力之後,現在我們來試著寫一篇賞析文章,具體賞

析南宋陳亮的《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敵虜何足懼,國人當自強
——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賞析
陳亮,南宋人,字同甫,世稱龍川先生。五十歲時考取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

,未及赴任而卒,故終生未仕。為人才氣超群,喜談兵事,論政貫通古今,具有

積極的入世精神。平生力主抗金,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多次上書孝宗皇帝,反覆陳

述「一日之苟安,數百年之大患」的道理。他以政論見長,作品中處處抒發強烈

的愛國情懷,且直露凌厲,鋒芒逼人。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傳世。宋孝

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章德茂作為宋朝使者出使金國,陳亮為此寫了這

首詞送章德茂。當時,中原淪於敵手,南宋小王朝偏安江南一隅,力求苟安,年

年派員朝拜金國。章德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使金國的。下面是這首詞的全文: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
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
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
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
須問,赫日自當中。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當前敵我態勢。我們先分析開頭兩句。「南師」指南宋的軍隊

;「北群空」語出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

遂空。」比喻沒有良才。這兩句以嚴整的對句,既是表明了對朝廷不想北伐中原

收復失地的憤懣,又是對朝中投降派胡說沒有領軍抗金的人才這一謬論的指斥。

這樣,開篇以堅定的愛國立場為下文蔑視敵虜、抒發愛國激情定下了憎愛分明的

感情基調。接著看三、四句。這兩句是稱讚章德茂為了國家利益能夠獨力支撐,

不辱使命。五、六、七這三個句子,緊承前面兩句,自笑我堂堂大宋使節為什麼

要年年去朝見金人呢?這裡,「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化用了《尚書·禹

貢》中的「河水朝宗於海」,意即諸侯朝見天子,表示臣屬地位。作者化用這個

典故,意在譏諷朝廷多年臣服於金人的懦弱態度。我們再看八、九兩句。「穹廬

」是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圓形帳篷,這裡代指金人。「藁街」在長安城內,漢代

時是朝拜漢朝皇帝的外國使者居住的地方。這兩句是說章大卿你就權且去朝見金

人這一回吧,敵虜定當有那麼一天會被我們打敗,到我們大宋京城來朝拜的。這

里一個「且」字表明章德茂出使金國只是暫時的,一個「會」字表明了宋朝抗金

必勝的堅定信念。在上片最末的這兩句之中,前一句緊承上文為章德茂出使金國

一事作結,下一句以表明必勝的信心而開啟下片,在結構和內容上有承前啟後的

過渡作用。
下片表達作者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前三句的「都」、「壤」、「封」本來各

有確切的地理範圍,但在這裡我們可以只求其同,不究其異,把它們當作「同義

互文」來理解,即均指國家的疆域。這三句是說中原的大好河山乃前代聖君傳下

來的神聖疆土。在四、五句中,「恥臣戎」的意思是以臣服於金人為恥辱。現在

,我們把這兩句緊承前面的句意來作分析,說的是:在這樣的疆域里,肯定有不

願忍受金人統治的愛國志士。這裡的「一個半個」不在乎說這樣的志士太少,而

在乎強調這樣志士肯定有。六、七、八這三個句子是說萬里中原大地被敵人糟蹋

成這個樣子,千百年來愛國先烈們為國捐軀的精神到哪裡去了呢?勇赴國難的浩

然正氣幾時才能重新發揚光大?句中的「腥膻」本指牛羊的一股難聞的氣味,這

里代指金人,因為北方民族以放牧為生。作者選用「腥膻」作為借代語,不僅在

於「腥膻」氣味與金人有生活上的直接聯繫,更在於用這樣一個充滿貶義的字眼

不僅表明對敵虜的厭惡,更痛感於中原大地被敵虜糟蹋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難怪與作者大體同時的詩人們以北方淪陷區遺民的口吻反覆訴說「猶有太平遺老

在,時時灑淚向南雲」(劉子翬《汴京記事》)、「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

六軍來」(范成大《州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陸遊《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裡作者遣詞信手拈來,對敵虜的憎惡之感、希

望儘快收復失地的急切之情,酣暢淋漓地袒露在讀者面前。末尾兩句中,「胡運

」指敵人的命運,「赫日」即赤日,與前句「胡運」相對,指大宋的國運。這兩

句是說:敵國的命運還用得問嗎?必敗無疑!宋王朝的國運將如赤日高懸中天,

有著光明的前途。作者通過這兩句的對比,同時又通過這兩句與上片最末一句的

遙相呼應,強化了敵人必敗,宋朝必勝的信念。
這首詞壯懷激烈,氣勢昂揚,情感發展波瀾起伏,有對投降派的譴責,也有對章

德茂的稱讚;有對敵人的痛恨,也有對祖國的摯愛。作為思想內容的載體,這首

詞的語言極具特色,煉詞精當,比喻形象,借代貼切,用典自然,使高度的愛國

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信心溢於言表。

山水田園詩:山水詩源於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於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

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

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鍊,多用白描手法。
明確鑒賞中常用到的術語
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 嚮往自由 歸(退)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 質樸自然 清新洗鍊
如: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註: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慾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

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

合全詩簡要賞析。
(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擋,發出低吟,彷彿嗚

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於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和「冷」

二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們追求的終極理想。「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 大自然以其無言的深沉讓我們懂得了許多,讓古代、現代的人在忙碌的社會

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歸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23: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