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呂氏春秋》再定論
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世皆譽之,人皆諱之,惑也
--------《呂氏春秋》
關於堯帝禪讓的說法大多出自《尚書 堯典》,這一記載被《史記 五帝紀》幾乎原封不動地搬了過去,從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信史」。有趣的是,史記還參照了《孟子》,描繪了堯帝禪讓時的心理狀態:
「堯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丹朱是堯之子,才能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說,與其讓天下人受苦,不如讓我的兒子一個人受苦,將帝位傳給了舜,而不是丹朱。
好高尚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們華夏兒女很早就指出來:堯這樣做就不是慈父啊!「堯有不慈之名」。
後世禪讓說便源於此,然而跟著還有一段記錄: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
意思是說,舜感覺他應該當皇帝,而且是「天也」。
顯然,「禪讓」之後,事實上存在兩個首腦。一是舜,二是分封在南河之南的丹朱。然而堯死後,丹朱便失勢。
(10)堯是怎麼死的?史記對於堯的結局,只有短短兩個字:「堯崩。」如何崩?沒下文了,不告訴你。
在他禪讓之後到死去之前的一段歲月,他又是怎樣度過的?對於一個政治人物而言,其政治生命的意義往往比生理生命更加重要。禪讓是堯的政治生命在歷史上最後一次閃現,也是最輝煌的一次。從此之後,這個人的下落便滑入茫茫不可知的時間深淵裡。
到底去哪了呢?
司馬貞《史記正義》,《括地誌》里有這樣一段話:「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段話解釋了史記中的兩個疑問:一、堯的結局,是「德衰,為舜所囚」;二、「辟丹朱於南河之南」的目的是「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一位歷史上公認的聖賢君王何以「德衰」,竟至於非囚之不可,史書沒有給出答案。至今河南濮州還有偃朱城,那便是「偃塞丹朱」的處所。實際上這個偃塞就是囚禁。
(11)「禪代之事,不由己出」
順便錄一則小故事,出自《梁書沈約傳》。某次,梁武帝蕭衍因事責怪沈約,大怒曰:「卿言如此,是忠臣邪?」說罷,乃輦歸內殿。沈約很害怕,回去做夢夢見了先前的老主子齊和帝,怪罪沈約多嘴多舌,抽出寶劍,割斷了沈約的舌頭。夢醒后,沈約請來道士,給玉帝寫奏章。奏章里說,冤有頭,債有主,「禪代之事,不由己出」。后竟因此被責而卒。故事其實和禪讓無關,但「不由己出」這四個字著實有趣。倘堯舜在世,被問及禪讓,大約也要脫口道:不由我出——我可沒想要這樣啊。
(12)《竹書紀年》高度的史料價值
《竹書紀年》是唯一一部我們能看到的記述先秦歷史真相的書。
儒教根本沒有記載真實歷史的想法,在孔丘儒教徒看來,史官是要為尊者諱,為聖者隱,隱諱去他們乾的壞事,公然的篡改歷史,還起了個名字叫「春秋筆法」,這也造成中國這兩千年來幾乎沒有一部信史,篡改歷史是中國人的習慣,而且還振振有詞很有理由,「為尊者諱,為聖者隱」,儒教儒生們絲毫不覺得篡改歷史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沒良心!
而《竹書紀年》乃先秦非儒教徒所作,秉承華夏上古信史體系,史官最基本的良心,記載了真實的歷史。
《竹書紀年》與儒教編造的歷史頗多違逆,因此持續兩千年遭到禁毀。但是很多記載卻與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相符合!
【1】.如《尚書·無逸》中提到商朝的「中宗」,《史記·殷本紀》等典籍都認為中宗是商王太戊,但《竹書紀年》卻以為中宗是祖乙,后在清朝末年發現的甲骨文中就有「中宗祖乙」的稱謂,證明《竹書紀年》是正確的。
【2】.郭沫若同志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和甲骨文、金文的時候,就對《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值有較高的評價。
如齊桓公午在位的年數,《史記》中的《田敬仲完世家》和《六國年表》作六年,《竹書紀年》作十八年,青銅器《陳侯午敦》的銘文記載有齊桓公午十四年的事,郭沫若同志因此斷言:「有本銘之『十有四年』,足證《紀年》為是,而《史記》實非。」(《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
【啊呀,齊桓公僅在位6年,就能成霸主了?還不是宋襄公那樣的草包霸主,是真槍真刀干出來的,《史記》編也編的象一些好不好。
【3】.又如西周厲王以後出現的所謂「共和」,《史記·周本紀》以為是周公、召公兩人共同執政,《竹書紀年》的記載卻是「共伯和干王位」,說是共伯名和的諸侯代替周厲王,建立了一個新政權。
郭沫若同志十分重視《竹書紀年》所記載的這段史實,他說:「共和是共伯名和;這由古本《竹書紀年》、《莊子》、《呂氏春秋》等書表示得很明白,但被《史記》誤認為周、召二公共和而治。近時的新史學家也還有根據《史記》為說的,我要請這樣的朋友讀讀朱右曾、王國維的關於《竹書紀年》的研究。」(《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4】.此外,由於《史記·六國年表》本身的混亂矛盾,並與其他文獻所記不合,戰國年代的重建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清代和近代學者在試圖排比一個比較正確的戰國年表時,主要的根據也是《竹書紀年》。
在儒教蜥蜴人的持續兩千年的陰謀禁毀下,《竹書紀年》的原簡早已散佚,晉代學者荀勖、和嶠、束晳等人所作的釋文,也逐漸失傳。現存的《竹書紀年》是後人重編的,不是已失傳的《竹書紀年》的本來面目。但在南北朝至北宋的一些古書的註釋,以及某些類書中,還引用了較多的原本《竹書紀年》的佚文。清代學者朱右曾曾將部分佚文彙輯起來,編為《汲冢紀年存真》。近代學者王國維又在《存真》的基礎上重輯為《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存真》和《輯校》兩書,就是郭沫若同志所說的朱右曾、王國維關於《竹書紀年》的研究。解放后,范祥雍先生又對《輯校》加以校訂增補,編為《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 這種從古代典籍中彙輯《竹書紀年》原本佚文編校而成的本子,如《存真》、《輯校》,都稱為「古本」。本書也是如此。現存的《竹書紀年》,則被稱為「今本」。 現在所能看到的今本《竹書紀年》,較早的有明代天一閣刻本。因此,有人認為「今本」可能就是天一閣主人范欽重編的。但清代雷學淇在《考訂竹書紀年》中說,他曾經見過一部元末明初的刻本,可見「今本」不是出於明代中葉的范欽所重編。南宋人羅泌《路史》所引《紀年》中,有一條與「今本「全同,清代洪頤煊《校正竹書紀年》因此認為「羅泌已見『今本』」。如果此說可信,則「今本」的出現最遲當在南宋時期。今本《竹書紀年》中很多條也是從古注、類書中所引「古本」輯錄出來的,但是輯錄得很不忠實,並增加了一些顯然不是「古本」的佚文,又鈔錄梁沈約的《宋書·符瑞志》,改頭換面,作為沈約的注。經過重編,今本《竹書紀年》中的春秋、戰國部分全部用東周紀年,與「古本」用晉國和魏國紀年完全不同。由於「今本」出現的時代較早,所看到的「古本」佚文可能比我們看到的為多,如商紀大戊一代的原注說「《竹書》作太宗」,所據就可能是現在所未能看到的「古本」佚文。因此,「今本」儘管是重編的,仍有其一定的史料價值。
歷史的真相能保存至今,是何等的艱難啊!
下回還要告訴你,毛主席還考證出了商紂王是一個仁慈的帝王,所以被殺了,又是鐵證!無可推翻!毛主席是一個史學奇才啊!
魯迅寫過《故事新編》,其中的「採薇」一篇,魯迅講:
「傳說也不少:有的說,周師到了牧野,和紂王的兵大戰,殺得他們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連木棍也浮起來,彷彿水上的草梗一樣;有的卻道紂王的兵雖然有七十萬,其實並沒有戰,一望見姜太公帶著大軍前來,便迴轉身,反替武王開路了·····」云云。
孟子這個人,思想比較奇怪,他看了古代的《尚書》中的《武成》一篇,上邊記載了武王伐紂的兇殘場面,說武王殺了很多很多的商人,乃至「流血漂杵、赤地千里」,孟子覺得不可信。孟子發言說:「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仁者無敵,以「至仁」打「至不仁」,為什麼還要鬧得血流漂杵呢?武王伐紂,應該是兵不血刃才對。
但是,孟子死活不肯相信流血漂杵,不認為武王伐紂會殺了那麼多人,甚至進而認為儒教老祖孔子記錄了「周武王伐紂殺得商軍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的《尚書·武成》一文,是不可信的。因此孟子還說出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
後代的學們者,受孟子的啟發,就開始營造商人倒戈,為武王先驅的「兵不血刃」的場面,而且越說越厲害,一反古書《尚書》上的說法,慢慢成為了主流的觀點,最終被記錄在司馬遷的《史記》上。一經司馬遷的認可,於是終於連今天的歷史課本上都是這麼寫的了:「商人臨陣倒戈,為武王前驅!」
當時的歷史真相是什麼呢?其實什麼酒池肉林都是假的,是污衊漢族帝王商紂王的。這個我到下篇再講。
關於史記更多的問題,參看我以前的系列文章,我列舉了有上百處了。
(四)
我們可以看到,先秦歷史被《史記》完全篡改了!完全的混亂
關於司馬遷的問題,我們要注意這個問題,他故意留這麼多的漏洞是為什麼?莫非是他在警醒後人,不要相信他所說的,是否司馬遷是被迫寫的《史記》?有這個可能啊!應該繼續考證。
但是最大的一個可能仍然是:司馬遷懷著對漢民族刻骨的仇恨,閹割了華夏民族歷史!因為是漢民族的漢武帝割了他的雞巴啊,他要為他的雞巴復仇。
儒教這種殭屍宗教,對異族沒有任何進攻力,對自己民族卻有極強大的殺傷力,
「克己復禮」,克自己。
「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寬以待異族,嚴於律漢族」
「對別人要善,對自己要嚴」,--「「對異族要善,對漢族要嚴」
「要尊重別人,要剋制自己」,「要尊重別族,要剋制漢族」
儒教這種殭屍宗教完全是一種讓漢族自殘的宗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