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被誤解的中非關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3-7-5 11: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周末,正在非洲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錶示,中國在非洲日漸增長的影響力並沒有讓美國覺得受到了威脅。奧巴馬的這次非洲三國之行定於7月3日結束。


    奧巴馬這番話難免讓旁人竊笑。


    最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和新聞網站GlobalPost都報道了奧巴馬的本次出訪活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文章標題是《奧巴馬赴非目標:抗衡中國》(Obama's Goal in Africa: Counter China),《金融時報》的是《奧巴馬非洲之行意義甚少——而且為時甚晚》(Obama's trip to Africa is too little – and very late), GlobalPost的則是《奧巴馬在非洲:中國1分,美國0分》(Obama in Africa: China 1, US 0)。這些文章都有一個相同的主題,那就是正當美國政府猶豫不決,或者受制於伊拉克和阿富汗之際,中國已經開始在非洲,這個21世紀的新興高增長地區經營了起來。


    全球十大高增長經濟體中有7個是非洲國家。諮詢機構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2010年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本世紀頭十年,外資在非洲實現的回報率高於其他任何地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非洲目前的經濟增速已經超過亞洲。


    中非貿易額也出現了相應的增長。2000年這個數字還處於可以忽略的水平,2012年就達到了1,985億美元(1.2168萬億元人民幣)。與之相比,2012年美國和非洲的貿易額為1,089億美元(6,675.57億元人民幣),而且有越走越慢之勢。渣打(Standard Chartered)的研究表明,到2015年,中非貿易額將增至3,850億美元(2.36萬億元人民幣)。


    總有人指責中國正在攫取非洲的勝利果實,中國和非洲的複雜關係也過於頻繁地籠罩在神秘色彩之中。其實,人們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下面5個誤解。


    「全都是為了石油」


    沒錯,非洲的自然資源對中國來說很重要。據美國獨立智囊機構對外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介紹,中國約三分之一的石油進口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不過,中國在非投資的多元化程度要遠遠超過有些人所說的水平。


    旨在促進國際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提供的信息顯示,2009年,在中國對非洲的直接外商投資中,只有約29%進入了採掘領域。而同年,採掘業投資佔美國對非洲直接外商投資的60%左右。同時,中國在非洲製造業以及就業方面投入的資金都超過了美國——而上周末,奧巴馬總統還以在非洲建廠不足為由對中國指指點點。

「初來乍到」


    雖然十年來中非貿易有了長足發展,但中國和非洲的往來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雙方在當代的關係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也就是大陸和台灣競相爭取國際社會認可之際。非洲國家紛紛獨立,而且佔據了聯合國約四分之一的成員國席位,大陸方面迫切希望通過對外建立發展型關係讓台灣陷入孤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中國學者黛博拉•布勞蒂甘認為,「一個中國」政策一直在左右著中國對非洲的投資。援助主要是一種外交手段,和中國保持外交關係的所有非洲國家都得到了中國的發展援助(奇怪的是,這還包括南非這樣人均GDP高於中國的國家)。援助是中非歷史和外交寫照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用於謀取非洲資源的伎倆。


    「非洲可以收買嗎?它已經被中國收買了。」


    可能有人認為中國不懷好意,覺得中國為了殖民非洲而正在搜集非洲各國的資源。讀了某些報告后,人們可能會覺得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對此我要說兩點。


    首先,經常有人對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大肆添枝加葉,但就是找不到真憑實據。中國政府一直沒有公布對非洲的援助數字,兩家主要對非貸款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China Exim Bank)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aChina Development bank)也無數據可循。大多數估算都偏高,原因是重複統計以及涵蓋範圍過廣,將所有政府出資的經濟活動都歸類為「援助」。布勞蒂甘指出,專門提供援助數據的組織AidData估算中國對非援助約為750億美元(4,597.5億元人民幣),這個外界廣泛引用的數字簡直是無稽之談。


    除了人們可能誇大中國對非援助數字以外,布勞蒂甘在2010年曾經撰文指出,美國向非洲輸送的官方資金超過中國。此外,美國審計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提供的2007-2011年數據顯示,美國對非洲的直接外商投資也多於中國。


    其次,從組織方面看,中國在非洲的援助和投資活動存在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這撥人往往不知道那撥人在幹什麼。中國的這些援助和投資活動小而分散,缺乏統一性,在政策上也不進行協調。換句話說,中國並沒有在用醫院換非洲的礦權。


    當然,這並不是說應將中國在非洲的所做作為都視為善舉——其實根本無法對此進行總結。中非之間的互動多種多樣,其中既包括中國承諾在非洲各地修建幾十家瘧疾診所,也有中國經理向舉行抗議活動的尚比亞礦工開火。中國在非洲有許多張不同的面孔。
「眾叛親離者的靠山」


    其中一個面孔是專制政權的靠山。中國政府素以支持西方不會接觸的專制政府而聞名。中方提倡「不干涉」政策,以此表明自己和非洲國家的內部事務毫無瓜葛。不干涉言不符實——雖然可以宣稱中立,但投資總是支持和保護精英階層,同時讓他們變得富有。


    西方國家也應謹慎,以免採用雙重標準。正如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在其文件中指出的那樣,作為專制的一黨制國家,衣索比亞不僅得到了西方援助,還把這些援助當做統治工具——不同政見者和黨外人士都不會獲得援助。


    就算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IMF等西方出資人把「善政善治」作為貸款條件,來自西方的貿易和投資依然我行我素。除非有官方制裁,否則歐美商業銀行就會向有利可圖的領域提供貸款,這些貸款可不會和借款人的良好行為掛鉤。


    「貧困無助的非洲人」


    非洲人並沒有任人宰割。很多情況下,他們的角色是經驗豐富的經紀人,在和中國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獲利匪淺。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精明地讓其他人相互爭鬥。舉例來說,安哥拉資源豐富,那裡的國際競爭很激烈。安哥拉總統就曾對中國領導人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你們並不是我們唯一的朋友。」


    有時,非洲國家可能也會處於劣勢——但更多情況下它們似乎只是被新生意的規模給鎮住了。正如《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最近指出的那樣,非洲國家的法規也許能保護勞動者和環境,但它們的政府往往過於弱小,因而無法落實這些法規。毫無疑問,一些中國經營者利用了這一點,而這樣的行為有時會引發暴力衝突,就像去年的迦納非法採礦事件那樣。


    雖然有人擔心中國政府會惹惱當地人,但並沒有數據表明非洲人正越來越敵視外國人。中國公司不招收非洲員工的報道看來毫無根據。雖然不經常進行大規模民意調查,但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Center Research)在2007年進行的調查表明,一系列非洲國家,包括象牙海岸、馬里、肯亞、塞內加爾、奈及利亞、坦尚尼亞和衣索比亞,都對中國政府態度友善,持這種觀點的受訪者所佔的比例從67%到92%不等。


    非洲:準備騰飛


    非洲騰飛不是神話。許多機構、包括世界銀行最近的研究結果也都認為,非洲在經濟增長方面就要有令人矚目的表現。過去幾十年中,非洲一直處於健康水平低下,普遍欠發達和政治動蕩狀態,現在這塊大陸也許終於為參與全球經濟做好了準備。人們應該為此歡慶。無論美國在非洲崛起的過程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那就是中國絕不會只當觀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5: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