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85) 日本南京大屠殺是美國猶太人製造的謊言

[複製鏈接]

101

主題

174

帖子

22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uque01 發表於 2013-7-5 22: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085) 日本南京大屠殺是美國猶太人製造的謊言

日本剛進入南京,美國報紙就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報道,而中國方面國共兩黨的報紙,全都沒有!直到遲遲一個月後,才逐漸出現,

重大疑問:

1.究竟美國記者是怎麼比中國方面更早的得知「南京大屠殺」的?
2.美國報道了之後,國共兩黨為什麼都不承認,不立刻轉載?
3.別忘了一開始時,中國還有不少前線部隊在南京啊。美國記者卻不在南京,美國記者消息有這麼靈通嗎?

其實,日本根本沒有製造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是美國製造的,編造的,是謊言!

美國猶太人編造這個謊言的目的:挑起中日民族矛盾!轉移戰爭傾向。至於那些謊言的親歷者,告訴你,想要多少有多少!這就叫政治!

(一)
下面大家打開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殺」
http://baike.baidu.com/view/5778.htm

看這一段:
-------------------
2005年8月10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郭必強對本報記者說,中國青年報的這一發現,豐富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史料。此前,「二史館」在整理檔案時,曾發現過1938年4月中方派外籍人士攜外國人在南京所攝日軍暴行影片,去日本演映的報告以及在紐約、倫敦放映南京大屠殺紀錄片的情況和反響。這和中國青年報發現的新史料一起,以有力的證據,駁斥了日本右翼所說「當時從未聽說中國政府有關日軍暴行的說法」、「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編出來的謊言」等謬論。
-------------------
如果存在,當時的官方報紙一定報道!
哪裡用這樣去找什麼秘密檔案呢!!!!!!真是越描越黑!!!

哈哈,還什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37年,為什麼把這麼重大的發現藏著掖著呢?當時怎麼不上報紙呢?

為什麼當時國共兩黨所有的報紙都不報道「南京大屠殺」呢?

我把這個曝光后,過了一段時間,百度百科竟然把這一段刪改了!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在整理檔案時發現:南京大屠殺發生后,國民政府即公開進行了強烈譴責,並於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間分別派人赴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及日本東京,全方位開展了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行動。其中,1938年初春秘密派遣人員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是二次大戰中絕無僅有的在敵國首都宣傳的範例。這不僅僅是將一段被埋沒的歷史事實披露於世,而且有力駁斥了日本右翼勢力所叫囂的「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編出來的謊言,」「當時從未聽說過中國政府有關日軍南京暴行的說法」等謬論。
-------------------
哦,心虛了呀,又說「整理檔案時發現:南京大屠殺發生后,國民政府即公開進行了強烈譴責」,那怎麼不上報紙譴責,反而上什麼秘密檔案館里譴責了呢?為什麼沒有報紙譴責?

為什麼沒有報紙譴責?
為什麼沒有報紙譴責?
為什麼沒有報紙譴責?
為什麼沒有報紙譴責?


(二)繼續往下看哈

---------------
據該館副研究員、民國檔案雜誌副主編郭必強介紹,他們在整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檔案卷宗時發現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際宣傳處處長董顯光 1938年4月致蔣介石的一封密呈,密呈中稱:「國際宣傳處」曾派外人四人赴日,將國際宣傳處囑其秘密攜去之英日文宣傳品廣為遞送。此中有甚多外人敘述日軍暴行之文件,更攜有外人在南京所攝日軍暴行影片四百尺,曾密約東京各使館人員及開明之日本士紳作數次演映等等。
郭必強說,之後又發現了一份《三名外國友人日本之行報告》的英文檔案,雖然與《董顯光致蔣介石密呈》不是同一案卷,但兩相對照,內容竟相謀合。通過這個案卷,了解到,「國際宣傳處」因為工作需要,一般派外籍人士開展工作,這次秘密赴日宣傳工作的就是4位外國人,其中有3位是日本人,由於當時仍在日軍大屠殺期間,同時這又是一次秘密行動,所以他們都沒有留下姓名、身份、甚至性別。另外一位外國人,我們在費奇的日記中找到了答案。費奇(A.Fitch)1883年生於中國蘇州。南京淪陷前後,在基督教南京青年會工作,受命擔任南京安全區總幹事。他在1月18日的日記中寫到:他將約翰·馬吉攝製的日軍南京暴行的影片送到上海柯達公司沖冼,趕製了四套拷貝,然後在上海美國社區的教堂中放映。「調查委員會(英國)的莫瑞爾·萊斯特(小姐)碰巧看到了一場放映,她認為如果日本一些基督教和政治領導人能看到這些膠捲,他們將會著手停止敵對……幾個星期後,她報告說她已經給東京的一小組基督徒領袖放映。」從時間上看,萊斯特小姐的義舉與3位日本友人赴日是一致的,應為同一行動。
郭必強認為,這兩宗案卷的發現表明,中國政府當時派員赴日本東京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不僅是一次在敵對國首都揭露真相的行動,還是一次受害國政府和人民對日軍暴行的一次近距離的最直接的抗議和呼籲。
----------------

「中國政府當時派員赴日本東京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為什麼也不在事後的報紙上報道?以至於一直過去半個多世紀了才在什麼秘密檔案館里被翻騰出來?

你們欺負中國漢族人沒腦子么?

(三)再教大家欣賞一個新聞
-------------------
自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城,並開始在南京及其近郊進行有計劃、有預謀的大規模屠殺之後,南京就淪為了一座孤城、一個人間地獄。派駐南京的西方媒體記者被要求在12月15日前撤離,日本方面一方面在本國媒體上刊發粉飾太平的假新聞——12月14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發來自南京的報道《婦女從公用防空洞里爬出來》,並配發大幅照片,報道南京婦女獲得皇軍「解放」后「欣喜與感激」的場面;一方面控制中國的輿論,要求自12月15日之後,上海所有的中文報紙發行前必須送審,不經檢查的新聞一概不準登載,目的就在於掩蓋日軍在南京人神共怒的罪行。

但真相很快通過西方媒體公諸全世界:12月15日,在美軍開往上海的瓦胡號炮艦上,《芝加哥每日新聞》記者司迪爾將題為「日軍殺人盈萬」的報道發回了美國,並在當天刊出,使得《芝加哥每日新聞》成為第一家報道南京大屠殺的西方媒體。但要論影響力,還數《紐約時報》,12月18日的《紐約時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發該報記者德丁發自上海的報道《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道:俘虜全遭殺害,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擴大,一般平民亦遭屠戮,美國大使館遭襲擊》,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德丁在報道中指出:「日軍似乎想把恐怖儘可能長時間地延續下去,以便使中國人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如果抵抗日軍,就會有這樣可怕的結果。」

【「但真相很快通過西方媒體公諸全世界」,哈哈,西方編造好積極啊!只是為什麼連當時國共兩黨都不屑一顧,不予轉載呢?】

  而在中國,反應最快的是不受送審制度制約的上海英文報紙。不過這些報紙的報道多半援引自西方媒體,刊出報道也已經是大屠殺發生十多天後。12月25日《字林西報》刊發題為「日軍在華、在南京已失去了極大的聲譽」的報道,已經算是比較早的了。要到1938年1月以後,以《大公報》、《新華日報》、《中央日報》為代表的國內媒體才開始集中報道南京大屠殺,使中國民眾得以了解真相。
  
  【啊呀,大屠殺都結束了才報道!之前連轉載都不轉載,為什麼,看來,國共兩黨都不如西方人愛中國人民啊!可是真相是這樣嗎?】
  
   真相!真相!

  儘管西方媒體記者在12月15日就被迫撤離,但他們在大屠殺頭兩天的所見所聞,已經駭人聽聞。德丁在《紐約時報》12月18日的報道中寫道:「記者在登上開赴上海的輪船的前一刻,在江邊馬路上看到兩百個男子被屠殺。屠殺只花了十分鐘。日本兵使男人們在牆壁前排成一列,加以槍殺,然後許多拿著手槍的日本兵,亂七八糟地在中國人屍體周圍毫不在乎地用腳踢,如果手腳還有動的,就再給一槍。」「很多人在發現的現場就被殺死了,其中也有與軍人毫無關係的人,有傷兵和普通市民。15日,記者在12個小時中,就三次目擊集體屠殺俘虜。有一次是在交通部附近防空壕那裡,用坦克炮對準一百餘中國士兵開炮屠殺。」

  同樣是12月18日,《泰晤士報》刊發路透社記者史密斯發自上海的報道,題為《南京的恐怖》,報道說:「城內無辜居民的屍體鋪滿了街道。靠近江邊的城門口,屍體堆成山,高及一米。汽車和載重汽車來來往往在屍體上碾過。」而美聯社記者麥克丹尼爾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發的報道中寫道:「我對南京的最後的記憶就是——垂死的中國人,垂死的中國人,垂死的中國人。」

  日本方面則極力掩飾真相:12月20日,《東京朝日新聞》以半版的篇幅刊出四幅照片,分別題為《士兵買東西》、《皇軍進城后,在城外安心耕種的農民》、《得到皇軍保護的一群難民》、《和藹可親的理髮師》。12月21日,《東京朝日新聞》刊發特派記者守山的報道,報道稱南京市民過去一見日本人就躲,而現在完全變了,同日本兵交上了朋友,笑嘻嘻地接近他們。日本特務機關直接創辦和控制的上海《新申報》(日本《大陸新聞》中文版)更是編造假新聞的箇中好手,該報12月22日編造了一則日軍在南京救護中國傷病軍人的消息,並稱這些中國軍人願意為日本而戰。後來該報刊發的一篇題為「日本軍親切關懷難民,南京充滿和睦氣氛」更是堪稱假新聞的巔峰之作。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美籍牧師費奇(Fitch)在日記中指出:「如果不是在南京發生的這些事不是如此悲慘,我們會被這些謊言逗得大笑。」
  
  【為什麼國共兩黨到這個時候還都不報道南京大屠殺?為什麼?為什麼他們沒有「被這些謊言逗得大笑」?】
  
  中國人的聲音

  因為無法進入南京,中國媒體在報道南京大屠殺的時效性上不及西方媒體,【問題在於為什麼當時的中國媒體都不相信西方媒體,連轉載都不轉載!而且,中國當時可是有部分部隊仍然在南京的!沒有跟中央失去聯繫】
  
  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報道,是1937年12月22日中央社發出的電訊:「日軍入城聽任軍隊從事有組織的劫掠,並任意強姦婦女,繼復大事屠殺,四日中被殺者約五萬人。日軍並侵入難民區,而將所有壯丁借口謂系中國士兵,悉數加以槍決,目前屍骸,堆積如山。」1938年1月23日,漢口《大公報》刊發《恐怖中之南京暴敵焚掠未已——拒絕外記者往觀察》);剛創刊不久的《新華日報》刊出《恐怖的南京城大火三十九日未熄》。《新華日報》在1938年1月至5月間,刊發了十多篇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道,其中3月9日的報道以「日寇在南京獸行」為題,系統揭露了日軍在南京殺、燒、淫、掠的野蠻行徑。報道稱:「13日晨,敵大部入城,全市悲慘黯淡,頓陷恐怖狀態,初則任性燒殺,繼則到處奸掠。」「綜計旬日之間,死者六七萬眾。」

  時效性不足,但中國媒體的報道多以從南京逃出來的目擊者、倖存者為報道對象,個案式獨家報道更為真實可信。1938年7月,漢口《大公報》連載南京某文化機關職員李克痕的《淪京五月記》;8月,西安《西京平報》連載中央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營長郭歧的《陷都血淚錄》;幾乎在同時,《宇宙風》雜誌刊出記者林娜的報道《血淚話金陵》。林娜在報道中寫道:「從日本兵進城起到我離開止——5月20日——掩埋屍骸的工作從未停止,其實埋也埋不了,一批被埋掉,馬上又有一批新的來補充。」南京守城部隊軍醫蔣公谷的《陷京三月記》則於1938年7月在武漢出版。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中國媒體的不在場,僅憑難民的敘述,無法完整統計死難者的人數,於是在報道中就出現了死者「約五萬」、「六七萬」等不確切的描述。旅日工程師薩蘇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因為1938年3月9日的《大公報》稱死亡人數約六七萬,日本方面至今有些人仍認為這就是實際的死亡人數。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證、人證得以補充,到了1939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重慶《大公報》當天所發表的評論中提及「敵人在那裡屠殺我們的同胞,僅經紅十字會掩埋的屍體就有23萬具」。1946年2月17日上海《大公報》刊載的題為「南京大屠殺首期調查工作結束慘死同胞約三十萬」的報道內明確指出,南京大屠殺中國遇難同胞人數為295884人(1947年中國軍事法庭確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總數為30萬人以上)。
  【30萬這個數字怎麼來的呢?】  
  ----------------------------

(四)為什麼依賴西方日記?
再看這個報道:
------------------------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有關南京大屠殺史料搜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具有重大影響的是一批當時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的日記和書信等文獻資料的發現,如《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等。

  這些西方人士的視角很重要,《全史》將這些記錄一一寫來:

  美國記者阿契包德·斯提爾於1937年12月17日發給國際部的特訊說:「我眼見每條街上都橫陳著屍體,其中包括一些不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老人,還見到成堆成堆遭處決而死的屍體。」

  1938年1月9日《紐約時報》刊登的該報記者德丁發回的報道說:「大規模搶劫也是日軍佔領南京時的主要罪行之一。一旦日軍完全控制一個區域,士兵便接到可以洗劫區內房屋的命令……住在屋子裡的人也遭搶,只要抵抗就被打死。」

  學者認為,這些都是戰爭真實發生的最好例證。而在中日雙方爭論的最大焦點:日軍有沒有屠殺30萬人的問題上,《全史》也給出答案。
-----------------------
當時那部分留守部隊與中央的通訊記錄那裡去了?那是第一手的資料啊!!!比西方人的什麼日記更真實。為什麼一直到現在還不公開?

(五)
南京大屠殺,如果存在,當時的官方報紙一定報道!
哪裡用象上面那樣去找什麼秘密檔案呢!!!!!!

如果真的是不存在,那麼就是挑撥離間中日兩國的重大陰謀!!!

其實,當年是滿族金振中奉滿族佟麟閣承自滿洲國的指令,挑起了七七事變,欲之詳情,請看下回。
這背後還有很深的國際猶太勢力的配合。

101

主題

174

帖子

22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9
沙發
 樓主| zhuque01 發表於 2013-7-5 22:59 | 只看該作者
調查南京大屠殺的張純如到底怎麼死的?

是不是因為她發現了真相被滅口?


發表於 2013-6-22 15:03         #4
短消息  
全世界如何知道南京大屠殺:美國記者帶頭報道2012年02月22日 12:08
來源:報刊薈萃         作者:張純如 字型大小:T|T254人參與 11條評論 列印轉發

123…8910
1939年,復活節星期一,Rev. A.B.牧師和Ernest Forster牧師在南京明孝陵。(牆上有很明顯的日本人亂刻亂畫的痕迹)…[詳細]
核心提示:很快有關他們的遭遇和新聞照片,配以「日軍整整一小時轟炸下的「帕奈」號受難者、「在南京的大屠殺和掠奪性統治」之類的大標題,出現在美國各大報紙上。艾利和邁耶爾—起拍的片子在影院的上映,激起美國觀眾的更大憤慨和反日情緒。



本文摘自《報刊薈萃》2005年第11期 作者:張純如  原題為:關於南京大屠殺世界知道些什麼

關於南京大屠殺,世界並非總是蒙在鼓裡;隨著事態的發展,關於大屠殺的各種新聞就源源不斷地傳到公眾耳中。南京陷落前的幾個月里,大批駐在這座都城的外國記者就報導了日軍飛機對南京的轟炸。1937年12月初,當日軍日愈逼近這座在劫難逃的城市時,許多國家的記者對南京戰況、縱火和最後時刻的撤退,以及國際安全區的建立,都作了生動的報導,而且幾乎是天天都有這方面的消息。

帶頭報道的美國記者

當年對西方輿論有極大影響的記者是美國3位駐外記者,他們是《紐約時報》的弗蘭克·蒂爾曼·德丁、《芝加哥每日新聞》的阿奇博爾德·斯蒂爾和美聯社的C·耶茨·麥克丹尼爾。

德丁、斯蒂爾和麥克丹尼爾在大屠殺開始幾天後就離開了南京。但就在這短短的幾天里,他們的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不僅寫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新聞故事,登載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大報的顯著版面上,從而迅速傳播開來,而且還參加了國際安全區委員會拯救生命的工作。

南京大屠殺迫使記者們脫離其扮演的中立觀察員的正常角色,而成為這出戰爭慘劇的正式見證人。有時他們去保護中國老百姓免遭日本侵略者的傷害,又成了自己撰寫的報道中的主角。例如,麥克丹尼爾擔當起保護美國大使館的中國僱員的責任。在大屠殺期間,大部分中國僱員非常害怕,甚至都不敢出屋去打水。而麥克丹尼爾則花費幾個小時打滿一桶桶井水,費力地運回大使館給這些僱員喝。他還努力幫助他們尋找失散的親人,可是找回來的往往是親人的遺體,此外他還要趕走試圖闖入美國大使館的日本兵。

記者們甚至還試圖搶救那些顯然已無生還希望的人,哪怕只是在他們奄奄一息時安慰幾句也樂於為之。大屠殺期間,德丁遇見一名中國士兵躺在人行道上,下巴已被炸飛了,正在淌血。那士兵向他伸出了手,他趕緊上前握住。「我不知道該把他送到哪裡去,或者該做點什麼,」幾年以後德丁回憶道:「所以我,簡直有點蠢,決定一定要有所表示。我把一張5美元的紙幣放在他手中。顯然,這對他毫無用處。但是,當時我不知從哪裡冒出一股衝動,一定要為他做點什麼。他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了。」

12月15日,大部分記者到上海去發稿去了。他們在南京的最後一天過得可怕至極。記者們開車去長江邊途中,實際上是不得不從水西門下碾過幾英尺厚的屍體。狗已經在撕咬這些屍首了。後來,記者們在等船時看到,日軍把上千名中國人排列成行,強迫他們一批一批地跪下,然後逐個地朝他們腦後開槍。在處決中國人過程中,這些日本人,有的大笑,有的抽煙,好像是在欣賞這個陰森可怖的場面似的。

美聯社的記者麥克丹尼爾在南京多逗留了一天,然後乘一艘驅逐艦去上海。12月16日,這是他在這座都城的最後一天,他看到更多的屍體。他看到一個長長的中國士兵的行列,個個都雙手被綁著。當他走過這個行列時,一名中國士兵突然從隊伍中掙脫出來,跪在地上懇求麥克丹尼爾救救他。麥克丹尼爾寫道,「我實在無能為力。當時我對南京的最後印象是:中國在死人,死人,死人。」

新聞短片製作人的功績

在南京附近還有兩位美國的新聞短片製作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下轟炸「帕奈」號炮艦的情景。當時環球公司的諾曼·艾利和福克斯公司的埃里克·莫耶爾恰好正在船上,攝得一組極佳的鏡頭。雖然在轟炸當時他們並未喪生,(在轟炸和機槍掃射中,艾利只是手指擦破一點皮,帽子被子彈打了個小洞)另外一名記者卻沒有他那麼幸運。義大利記者山德羅·聖德里,隨艾利爬上「帕奈」號舷艙時,一塊彈片打入他的眼後部,幾個小時后死去。

艾利和「帕奈」號倖存的乘客們一起躲藏到了長江岸邊的蘆葦下面,這時他把影片膠捲用油布裹好埋到泥下。他擔心日本人會到河岸邊來殺死他們。後來影片被挖出並安全返回美國。

這一事件的部分鏡頭在全美國影院中放映過。

「帕奈」號被日本人炸沉事件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其反應比南京大屠殺和大強暴加起來還要強烈。1937年12月31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宣布,他對「帕奈」號事件感到「震驚」,並要求裕仁天皇立即賠償。幾天之後,當疲憊不堪的倖存者們終於回到文明世界時,公眾反應更加激烈。這些倖存者蓬頭垢面,渾身發冷,身上裹著毯子、中國棉被或破衣爛衫;有的人仍然處於驚魂未定,或奄奄一息之中。很快有關他們的遭遇和新聞照片,配以「日軍整整一小時轟炸下的「帕奈」號受難者、「在南京的大屠殺和掠奪性統治」之類的大標題,出現在美國各大報紙上。艾利和邁耶爾—起拍的片子在影院的上映,激起美國觀眾的更大憤慨和反日情緒。

安全區領導人反擊

國際安全區委員會盡其所能對日本人的大規模宣傳攻勢予以堅決反擊。在大屠殺的最初幾天里,安全區領導還能得到美國駐外記者,如弗蘭克·蒂爾曼·德丁、阿奇博爾德·斯蒂爾和C·耶茨·麥克丹尼爾的支援,但是他們離開南京之後,國際安全區委員會便只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反擊了。日本政府把其他記者拒之於南京城外,如《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馬克思·科佩寧。而當日本兵意識到自己的暴行不會受到世界媒體的監督時,他們便更加放肆、無法無天起來。

但是日本政府低估了國際委員會開展自己的宣傳運動的能力。安全區領導人共同的突出特點是他們在文字技巧方面都受過優良的訓練。他們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能言善辯的作家和演說家。傳教士們都在美國和歐洲最好的大學里受過教育,長大后大部時光都是在佈道、寫文章和基督教巡迴講演中度過的,委員會中一些教授還有著作問世。此外,作為一個群體,他們與媒體合作方面很有經驗。在南京陷落前,他們就樂於在南京電台發表演講,或為通俗報刊撰寫有關中國的文章。最後,傳教士們還有一個特殊的優勢是日本所不曾預料的:他們終生都在思考地獄的真正含義。他們在南京發現一個活地獄,便立即為世界公眾描述下來。他們的文章言辭犀利,把他們目睹的恐怖場景再現得窮形盡相、入木三分:

徹底的無政府狀態已經持續了10天——這簡直是人間地獄……你不得不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甚至最窮的人的最後一點所有也被搶走——他們的最後一枚硬幣、最後一點被褥(而當時是天寒地凍時節);窮車夫的人力車;當和你一道尋找避難所的放下武器的士兵,連同獲得以百計的無辜百姓當著你的面拉出去槍斃或當作練習刺殺的活靶子,而你卻只能聽著槍殺他們的槍聲;當成千婦女跪在你面前歇斯底里地哭喊著,哀求你救她們逃脫那幫蹂躪她們的畜牲的時候,你不得不袖手旁觀;當你的國旗被不只一次,而是數十次被扯下污辱,你的家正在被搶劫,然後你眼看著你喜愛的城市和你嘔心瀝血準備為之奉獻終生的機構被付之一炬,你還得袖手旁觀,束手無策——這是一座我從未想象出的地獄。(喬治·菲奇,1937年12月24日)

日本人暴行的詳情不僅生動地記錄在安全區內人們的日記里,也寫入信件和時事通訊中。這些資料再被滾筒印刷或用打字機反覆列印,以便讓親友、政府官員或報章雜誌全部都能收到。在寄出有關大屠殺文章時,安全區領導經常請求收件人在發表時不要透露作者姓名,因為擔心委員會的個人會遭到報復或被驅逐出南京。馬吉牧師在家信中寫道,「請非常謹慎小心地處理這些信件,因為如果發表這些信件我就可能會被逐出南京,而這對南京的中國人來說也是一場災難。」他解釋說,日本將「非常高興地」允許外國人離開,但絕不會允許返回。

安全區領導的堅忍不拔、艱苦工作和謹慎小心,最終得到了回報。喬治·菲奇的日記首先被秘密攜出南京,在上海將菲奇和其他人寫的故事(經常被刪去主要人物的姓名)迅速在《時代》、《讀者文摘》和《遠東》等主流刊物上發表出來,在美國廣大讀者中引起普遍義憤。有的內容最後被收進書中,如《曼徹斯特衛報》記者田伯烈的《外人目睹中之日軍在華暴行》(1938年),和徐淑希的《南京安全區檔案》(1939年)。

值得慶幸的是,日本人在南京的暴行不僅有白紙黑字作證,而且有影片記錄在案,日本人幾乎無法抵賴。馬吉牧師當時擁有一架攝影機,拍下在金陵大學醫院住院的幾位卧床不起的受害者的鏡頭。喬治·菲奇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終於把影片偷偷地運出中國。

人們可以想象,當這些記錄日軍暴行的書面報告、相片,甚至影片,竟然設法傳到了世界媒體手中時,日本軍事領導層是會多麼憤怒與無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7: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