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錢荒的初一和十五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3-7-5 11: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也鬧「錢荒」了?這個新聞著實讓西方人吃驚不小,因為自打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人在西方人的眼裡,早已是「財神爺」的代名詞了:有的不單是存在銀行的銀子,還有隨時可拍出的票子;加上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表現不俗,自然在西方人眼裡,「錢荒」就與中國風牛馬不相及了。

    然而,現實似乎總是殘酷的。20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飆升,觸及歷史最高點13.44%,而七天利率更是上升292個基點,達到11.00%,短期貨幣市場利率也一度上躥到25%。這一切都讓成千上萬的投資者瞠目結舌。要知道的是,即使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最巔峰之際,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也只達到6.88%的歷史高位。難怪美國《華爾街日報》22日斷定:「中國銀行業『錢荒』影響擴大」,認為:「目前發生在中國的錢荒,已經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金融危機,揭示了市場信心的徹底崩潰。」

    加上中國政府的態度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從當初的既沒有明確表示緊縮,也沒有明確承認出現「錢荒」,卻並不著急解決現金緊張問題,到後來央行的強力介入、緊急釋放流動性。政府連日的這些舉措,卻也多少有些讓人霧裡看花。興許外國媒體是有些「杞人憂天」,誠然此次還算不上嚴重的「流動性危機」,但無論如何,在筆者看來,其所顯露出來的遠非中國「錢荒」的「初一」,若不及時深化金融改革,還有不遠的「十五」在等著。

    「錢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流動性危機」的俗稱。金融危機很多都是從流動性危機開始的,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也不例外。先從美國的華爾街開始,很快波及倫敦的金融街,后蔓延到歐洲大陸,其中以「南歐豬國」為最,包括西班牙的銀行危機、希臘的國債危機以及塞普勒斯危機,可以說,在這一系列的危機中,「流動性危機」無一不是始作俑者。

    其實,中國金融體制的嚴重滯后,是產生「錢荒」的根源。中國的經濟改革30多年,成就毋庸置疑。然而,金融改革卻是遲遲沒有跟上,儘管近10來年也有不小的舉措,而真正意義上的「金改」,可以說現在才剛剛開始。中國的金融改革遠滯後於經濟改革的效應,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並不明顯,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升級,陳舊不堪的金融體制已經成為十足的「桎梏」。

    在此輪「錢荒」引起的股市暴跌中「躺槍」的機構,大小不一,不計其數;而相比之下,其實在筆者看來,個人投資者才是真正的「重災戶」。各類非個人投資者,尤其是基於國家背景和有市場操控力的機構,最終都能找到可以轉嫁風險的「下家」,因而在中國市場上,絕大部分的金融中介迄今也難免還只起到「風險中轉站」的角色,而這「擊鼓傳花」金融遊戲的最後接盤人,自然就是個人投資者。

    那麼,個人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貌似與己不相干的「錢荒」,卻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老百姓的錢包,特別是老百姓投向銀行存款之外的投資。筆者認為,在中國的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並非朝夕可改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如何快速、準確地識別各種魚目混雜的投資機會,進而找到量身定製的「最佳投資組合」,不失為規避未成熟型市場高「波動性」的良策。

    在通常信息極為「不對稱」的背景下,如何識別眼花繚亂的投資機會,成為個人投資者的首要任務。各類金融中介的出現和存在的最初意義,在於消除個人投資者的缺陷,如人數的眾多性、地理分佈的分散性、投資方向的盲目性、對「短平快」的高回報項目的偏好以及對長期型低回報項目的摒棄等。然而,中國的金融中介的發展卻不盡人意,經濟結構的扭曲性也反應在金融中介結構的扭曲性上,國有銀行依然壟斷,大型和特大型央企也照舊搖身一變為金融中介等。

    因此,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個人投資者,也應該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承擔這原本是金融中介機構應承擔的投資機會識別工作,儘管這是極為無奈之舉。這也正是此輪「錢荒」的一個教訓。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性」是造成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虧本,乃至血本無歸的原因;而中國金融中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更是添加了中國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抉擇難度。24日大盤出現崩盤式暴跌,民生、興業、平安三隻銀行股出現跌停,這在A股市場上十分罕見;市場逼近「解放前」(1949點),近200隻個股跌停,近2300隻個股下跌,其中跌幅超5%的有1700多隻。這足見中國此輪「流動性危機」的嚴重程度,以及個人投資者對投資項目識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同時,此輪「流動性危機」,也是在中國的「民間金融」與「官方金融」、民間信貸與官方信貸的首次大規模「角力」。中國的民間信貸近年來可謂勢頭很猛,野村證券(Nomura)數據也顯示,2008年中國的國內總信貸是國民生產總值的1.45倍,而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2.07倍;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中國的「影子銀行」,比如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當鋪以及其它各種借貸機構。

    諸多學者都對中國的「影子經濟」頗具擔心,這種增長與發生在亞洲和歐美的信貸泡沫類似,最終會破滅,這賬總有一天會清算。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任何一個發達國家也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影子經濟」也都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的新興國家如「金磚國家」中,更是如此。西歐的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俄羅斯的「影子經濟」在其經濟總體量中,佔有六成之重。至於中國,儘管還沒有可以讓人確信的比例數據,筆者以為應該略低於俄羅斯,但也會是一個相當顯著的數值。

    面對方興未艾的「影子經濟」,個人投資者會有更大的優勢和機會,這也給尋求「最佳投資組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環境。現在不少個人投資者已經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進行著「投資組合」,包括股市、樓市、理財、基金、黃金、期貨等,但由於相應專業知識和計量工具的缺失,經常只跟著感覺走。如果能夠借鑒,從而找到個人量身定製的「最佳投資組合」,在風險控制方面,充分意識到各組件之間風險的此消彼長性,或許效果會更佳。

    總之,此輪「錢荒」已是一個信號,中國鬧「錢荒」了,或發生「流動性危機」了。其實,無論是盤活存量,還是新印鈔票,無論是「影子經濟」,還是「官方金融」,都不可怕,只要它是可控的。央行最後還是出手了,因而危機暫時能過去,但如果過了「初一」就覺得萬事大吉,不及時深化金融改革,那麼,還有不遠的「十五」在等著,以後定期複發在所難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7: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