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糧食庫存佔全年消費量超四成 遠高國際水平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7-5 10: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06-03 05:28:50 來源: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中儲糧糧庫起火再引糧食安全關注

  北京商報訊(記者 王曄君)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糧庫起火引發了各界對於糧食安全的擔憂:此次起火事件是否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影響,素以「民以食為天」的中國糧倉在特定時期下能堅持多長時間……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對我國糧食儲備進行了多方採訪和深入了解。業內分析,由於我國糧食儲存量遠超國際水平,庫存量佔全年消費總量比例超過四成,因此短期內不需要為糧食安全問題擔憂。

  據了解,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糧庫共有78個儲糧囤表面被燒,過火糧食4萬餘噸。不過專家表示,雖然這次糧倉起火為糧倉安全管理敲響了警鐘,但基於全國糧食儲備總量來看,不會引起糧食安全問題。

  事實上,我國現行共有兩套糧食儲備系統——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糧庫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當糧食生產過剩的時候,國家為了保障農民生產積極性,通過制定最低購買價標準,購買這些糧食存入糧庫,相當於水庫蓄水;而當糧食緊缺的時候(如戰爭、飢荒),糧庫內的糧食開始進入市場,相當於水庫放水。這樣做既可以滿足糧食需求,又能起到平抑物價的作用。

  具體而言,中央儲備主要是指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的儲備糧,中儲糧成立於2000年,受國務院委託,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的運營管理。中儲糧共有338個直屬糧庫,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地方儲備主要是指省、市、縣三級儲備,而現行儲備中央大於地方。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規定,糧食庫存與消費量的比例達到17%被稱為糧食安全係數,低於14%則為糧食安全緊急狀態。2011年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的張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按照國際通行的評價標準,糧食的庫存量大體上等於一個國家一年消費量的17%-18%,這是比較正常的。現在中國糧食庫存達到了40%,小麥庫存還有2000億斤,幾乎相當於一年的小麥產量。所以,我國糧食庫存是充裕的。


  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58957萬噸,比2011年增加1836萬噸,增長3.2%,中國糧食總產量實現「九連增」。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我國儲存的糧食主要包括有小麥、稻穀、玉米等,糧倉主要分佈在糧食主產區和主要銷售區,如河南、黑龍江、北京、上海等地都有較大的糧倉,目前我國的糧食庫存消費比超過40%,遠高於17%的國際警戒水平,暫時不需為糧食安全問題擔憂。現在一些農民收糧后,由於價格偏低,糧食一直放在手裡,如何保證農民收益是更應該關注的問題。

  為保障農民收益,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近日下發了《201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白小麥、紅小麥和混合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均為每市斤1.12元,比去年每斤提高0.1元。對此,李國祥認為,提高最低收購價格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農民收益,但是由於儲存糧食越來越多,政府應該加快新建糧食倉庫,這樣既可以保障收儲能力,在糧食價格較低時,也可以及時收儲維護農民收益。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沙發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7-6 05:58 | 只看該作者
廣東省三眼橋批發市場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市場內的批發商已經停止銷售湖南大米,轉而從中國其他地區以及越南和巴基斯坦進貨。在廣州,國產秈米的價格為每噸600多美元,而越南同等級大米的售價如果不計算運費則不超過400美元。
國有的「越南北方食品公司」的一位高管在河內說:「我們正在關注中國的情況,準備(在必要時)增加大米供應。」
Read more: 缺糧的中國:18億畝耕地紅線失控 過半省份難自給 - 第2頁 - 時事述評 - 貝殼村


中國乘越南大米低價時買進,增加國家糧食庫存,有利於國計民生,何樂而不為??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3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7-7 10:29 | 只看該作者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7-6 05:58
中國乘越南大米低價時買進,增加國家糧食庫存,有利於國計民生,何樂而不為?? ...

哦,原來大量從國外進口糧食不是因為不夠吃,而是用進口外國廉價大米來打擊本國的稻農,就像進口廉價的外國汽車和工業品來打擊自己的民族工業一樣。這主意不錯,不是買辦漢奸是想不出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4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7-7 23: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13-7-7 23:35 編輯

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和性質的歷史分析(上)

摘要:20世紀50年代中國糧食出口大於進口,糧食國際貿易的性質主要是換匯換機器設備,推進國家的經濟建設;60、70年代糧食進口大於出口,性質是救濟人民生活、獲得外匯和支持世界革命;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仍然是進口大於出口,性質是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支持工業化建設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90年代中後期以來糧食出口大於進口,性質是從抑制比較優勢到發揮比較優勢。最後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大進大出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糧食,國際貿易,性質,發展趨勢

一、50年代糧食國際貿易及其性質

   (一)50年代糧食國際貿易概況
    50年代(以下所指年代,均為20世紀)以來,中國就是世界糧食貿易的重要參與者,主要表現為中國向國際糧食市場出口糧食。糧食進出口比為1:26.67。

    50年代中國糧食出口穩步上升,總量達到2228.1萬噸,年均出口糧食為228.1萬噸,1959年糧食出口達到了最多的415.75萬噸;出口糧食的主要品種是南方大米和東北大豆。糧食進口量基本上是與出口量同步上升,但在數量上要小得多,總量只有83.53萬噸,年均進口糧食僅為8.35萬噸。糧食進口微不足道,而且糧食進口主要是調劑品種,其中最主要的是填補少量小麥消費的缺口。

表1  1950-1959年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情況  單位:萬噸
年份       出口       進口         凈進出口         合計          其中小麥
1950    122.58     6.69                             +115.89
1951    197.11                                         +197.11
1952    152.88     0.01                             +152.87
1953    182.62     1.46          1.36            +181.16
1954    171.10     3.00          2.68            +168.10
1955    223.34     18.22        2.16            +205.12
1956    265.12     14.92        2.26            +250.20
1957    209.26     16.68        4.99            +192.58
1958    288.34     22.35        14.83          +265.99
1959    415.75     0.20                             +415.55
合計     2228.1     83.53        28.28          +2144.57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84》。註:空格為資料不詳或忽略不計。

   (二)50年代糧食國際貿易的性質

    新中國建國后,實行以農促工的工業化發展戰略。50年代初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國家掌握了糧食生產、購銷和進出口貿易。當糧食供給較為寬鬆時,出口的糧食則是從公社或農民手中以很低的官定收購價收購的糧食。糧食出口從帳面看是贏利,但卻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為了推進工業化建設,國家不僅從農業提取剩餘獲得原始資本,而且組織大量糧食出口,以換匯和換取國外先進技術和先進機器設備。1953年陳雲作統購統銷政策說明時說,國家糧食供給緊張,但不能打減少出口糧食的主意。因為1953年總計出口糧食32億斤,其中20億斤大豆出口到蘇聯,主要是用來跟蘇聯等國家交換機器的,5.4億斤則是跟錫蘭(今斯里蘭卡)交換橡膠的,還有一些是向其他國家出口的。所有這些出口,都是必要的。他還說,如果把外匯都用於進口糧食,就沒有錢買機器設備,我們就不要建設了,工業也不要搞了。1961年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又說,前些年出口糧食,外匯主要用來進口成套設備和重要工業原材料[1]。而進口糧食必須服從於國內的糧食銷售價格。由於國內糧食價格被人為地壓低,國家不僅要對進口糧食花費有限的外匯,而且要進行巨額補貼。糧食進口量由國家財政支付能力和糧食供求缺口兩個因素來決定。糧食進口目的在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2],所以,進口量很小。

    1956年為適應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了各行業國營進出口總公司的對外貿易體制。其中,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是新中國糧食進出口的直接操作機構。其基本運行機制是:統一經營糧食進出口業務;糧食進出口按國家計劃委員會下達的指令性計劃進行;出口糧食實行計劃收購,進口糧食實行計劃調撥銷售,盈虧由國家財政統負。可見,50年代糧食國際貿易是進口糧食以調劑餘缺,出口糧食換取外匯和機器設備,以服務於工業資本的原始積累。

二、60、70年代糧食國際貿易及其性質

   (一)60、70年代糧食國際貿易概況

    50年代末,中國農業發展遭受嚴重挫折,發生了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糧食供給嚴重不足的飢荒。1962年中國制訂了把農業放在首位的發展農業的政策,但仍未扭轉糧食總量供給不足、庫存薄弱的緊張形勢。國家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緩解農村飢荒,不得不減少糧食徵購基數。但是,又要解決因減少糧食徵購基數所形成的城市居民的口糧缺口的危機。而解決這一糧食供給缺口的辦法是從兩個方面著手的:一方面不得不實行「低標準,瓜菜代」;另一方面,從1961年開始,制訂並執行大規模進口糧食的計劃,中國開始成為國際糧食市場上的重要成員。

表2  1960-1969年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情況  單位:萬噸
年份          出口         進口         其中小麥         合計      
1960        272.04      6.63           3.87           +265.41
1961        135.50      580.97       388.17        -445.47
1962        103.09      492.30       353.56        -389.21
1963        149.01      595.20       558.77        -446.19
1964        182.08      657.01       536.87        -474.93
1965        241.65      640.51       607.27        -398.86
1966        288.50      643.78       621.38        -355.28
1967        299.44      470.19       439.46        -170.75
1968        260.13      459.64       445.14        -199.51
1969        223.75      378.63       374.02        -154.88
合計         2155.19    4400.62     4328.51      -2769.07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84》。

    60年代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出現了進大於出的凈進口局面,糧食進出口比是2.04:1。糧食出口大幅度下降,糧食進口大幅度增加。累計出口糧食2155.19萬噸,比50年代減少了72.91萬噸,出口糧食最高年份也只有299.44萬噸(1967年)。出口糧食在1960年比1959年減少143.71萬噸之後一路下滑,直到1963年以後才逐漸得到恢復。出口糧食的主要品種仍然是大米,而且大米出口換回了很大一部分進口糧食所需要的外匯。累計進口糧食達到4400.62萬噸,比50年代增加4317.09萬噸。在進口糧食中,小麥進口累計達4328.51萬噸,占進口糧食98%還多,比例最高為98.8%(1969年)。60年代小麥平均進口水平約為世界小麥總進口水平的10%,大多數年份都佔據著世界糧食進口第一或第二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5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7-7 23:39 | 只看該作者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7-7 10:29
哦,原來大量從國外進口糧食不是因為不夠吃,而是用進口外國廉價大米來打擊本國的稻農,就像進口廉價的外 ...

  60、70年代,中國還經常利用國際市場上糧食品種的價格比及其波動,在國際糧食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它主要表現為當國際糧食市場上小麥價格較低而大米價格較高時,利用國際糧食市場與中國國內糧食價格差,積極出口國際市場價格高的大米,然後用少量外匯來換購國際市場價格低的小麥。60年代,國際市場上大米價格往往高出小麥價格35%。1965-1975年,中國大米出口價是小麥進口價的2-3倍。60年代後期,按離岸價格,一噸大米可以換購1.5噸小麥。1966年出口100萬噸大米,換回300萬噸小麥,相當於當年進口小麥量的60%[5]。1974年國際糧食市場上的大米價格猛漲,中國在計劃外安排出口150萬噸大米,又換回300萬噸小麥。而當國際市場上大米對小麥比價降低時,中國大米出口量就急劇減少。當國際市場上的糧食價格普遍較低時,中國就進口較多的糧食進行儲備,反之,就少進口糧食。通過國際市場上的這種「投機」,1971年到1976年中國通過糧食進出口貿易使國內糧食庫存凈增加936.65萬噸,並為國家增加外匯收入7.27億美元[6]。出口大米不僅保證了進口小麥所需外匯,增加了小麥進口量,而且,通過以出換進又增加了國內糧食庫存,還節省了糧食調撥運輸的運力和運費。

Read more: 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數據和性質的歷史分析(上) - 時事述評 - 貝殼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6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7-8 05:42 | 只看該作者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7-7 23:39
60、70年代,中國還經常利用國際市場上糧食品種的價格比及其波動,在國際糧食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 ...

可以拿那時後進出口糧油數量跟今天的作一個對比。用真實的數據來說明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7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7-8 05:47 | 只看該作者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7-7 23:26
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和性質的歷史分析(上)

摘要:20世紀50年代中國糧食出口大於進口,糧食國際貿易的性質主 ...

社會制度不一樣了。那時候中國是計劃經濟年代,國家實行統購統銷。農民生產出的稻米不存在賣不出去的問題。今天是私有制經濟年代,你廉價的外國商品進口得越多,國內的生產者受到的打擊越大,因為他們生產的國貨就賣不出去了。這是政治經濟學里最簡單的基本常識。沒學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01: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