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些年的《新華字典》釋字完全亂來了

[複製鏈接]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3-7-4 02: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免提


    從巴蜀方言用語看《新華字典》亂釋字

    一:「搌」

    巴蜀人把「移動」意思稱「zhǎn」。比如例句:他的家zhǎn到成都了;請你幫我把書桌zhǎn到靠牆角那裡。「移動」義的「zhǎn」該何字表?我們在《新華字典》能得見「搌」。《新華字典》「搌」義:方言:移動。《康熙字典》「搌」是無「移動」義的。《新華字典》老版「搌」無「移動」義,有「移動」義是再后創立。但這種創立卻是亂來,因為「zhǎn」音具「移動」義的字本來就有很現成,用不著去創,此字即「展」。《康熙字典》「展」義:「轉也」。「轉」義:遷徙。《爾雅·釋言》:「適也」。「適」義:「之也」、「往也」。「之」、「往」釋義:「去」、「到」。

    作為《新華字典》編纂者,不了解「zhǎn」音具「移動」義的字有現成的,這是鬧笑話。百姓常識,「展」是不具「移動」義的,但這常識卻是《新華字典》給的,因為《新華字典》「展」不具「移動」義,但「展」卻是該具「移動」義的。這些年社會需要,要給「zhǎn」音字立「移動」義了,編纂者荒唐到舊字典都不查,就認為「zhǎn」音具「移動」義無現成字可表,只能找一個「zhǎn」音字附上,「搌」有「扌」正好。亦或是查了字典,查到了「展」,卻沒搞醒「展」義的「轉」、「適」是指「移動」,因此也就有「搌」具「移動」義的做蠢之舉。

    再是《新華字典》「搌」又義:輕輕地擦抹。例句:「紙上落了一滴墨,快拿收墨紙搌一搌吧」。

    筆者認為此釋義也不妥。比如其例句:「紙上落了一滴墨,快拿收墨紙搌一搌吧」,這裡「搌」明顯具「吸」而非「擦抹」。因為收墨紙功能就是吸,紙上有墨用「擦抹」方法,紙必定會一塌糊塗不堪再用。《康熙字典》 「搌」義:搌,展極也。一曰縛束也。捲也,拭也。其「卷」——「裹挾」也是指「收攜」——吸」,因此用「擦抹」表義「搌」,從例句看就有毛病,不能說服人。

    筆者認為「搌」和「輕輕地」無關;「搌」不是「擦抹」就可解釋的。下面例舉巴蜀地區對「搌」的用法。例句1:地濕,拿拖把搌干;2:桌上水流過來了,找帕子把它搌著;3:他身體差,晚上睡覺被子哪處沒搌好都會受涼。第1例句「搌」 是指拭、吸。第2例句「搌」是指把帕子留在那裡止水流淌——不但有「拭」,更多的是「塞阻」、「吸」。第3例句「搌」是「掖」——「塞堵」。巴蜀方言「辦一台搌扎」,這裡「搌扎」指「拭塞阻吸約束」—— 「搌」是「拭塞阻吸」,「扎」是分界,捆束。「辦一台搌扎」意思是請吃飯——以吃飯拭塞阻吸約束事情,防止不良事態發展。

    二;「罪」

    要表達受苦難意思,巴蜀人遣詞有「造罪」、「受罪」,巴蜀外有「受罪」,「遭罪」。為什麼受苦難要以「罪」入詞?因為舊時迷信,人們把身世榮辱看作報應:享福受祿是前世做好事修得好;受苦遭難是前世做壞事有罪過今世受老天懲罰。比如「造罪」字面解釋便是:(今世受苦難是前世)造了罪。這樣我們例句:「是惱火,肚皮都吃不飽,還要干這樣多活,真是造罪喲。」(「造」巴蜀人念「cao4」, 但組詞后因順嘴發音出現改變,比如「造孽」、「造罪」其「造」巴蜀人便發音「zao4」)。這類詞字面無「苦」義,但使用上都是針對身受苦而言。鑒於指對,專家學者對其中「罪」的判別認為是指「苦」,這樣《新華字典》「罪」便具了「苦」義。「罪」是指「苦」顯然判別錯,因為詞條中「罪」就是指「罪」——「過惡」,而非是指「苦」。舊字典比如《康熙字典》「罪」是不含「苦」義的,「罪」含「苦」義只是《新華字典》。《新華字典》所舉「罪」含「苦」義詞項中沒哪項能看出「罪」是指「苦」。 造罪」、「受罪」、 「遭罪」的因「罪」受罰得「苦」不等於「罪」該含「苦」。《新華字典》「罪」具「苦」義是謬立。

    三:「呆」、「獃」

    用秤稱東西,如果秤對重量反映不靈敏——壓在秤桿上的秤砣繩秤桿上左右移動,秤桿卻不見抬起或埋下——這種狀況巴蜀人稱「ái」——秤ái。「事情運作總是某種模式規律固定難變」,巴蜀人稱「ái碼子」。比如例句:他每天散步都走河邊,這是ái碼子。此「ái」該表何字?該表「獃」。 為何該表「獃」?因為「獃」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為「ái」音,「痴傻」義,是《新華字典》再后把它作了不適當改變,從「呆」字義並具「dāi」音。「獃」本從犬,《康熙字典》「獃」是指「小狗世事未開懵懂狀」。因此「懵懂狀」也就指「痴傻」——不靈動。「秤獃」也就指像小狗的懵懂狀一樣,秤砣繩秤桿上左右移動,秤桿卻痴傻不靈動,不肯抬起或埋下。「獃碼子」則是指「事情運作的痴傻不靈動——總是某種模式規律固定難變」。《新華字典》讓「獃」從「呆」字義具「dāi」音,要表「秤ái」、「ái碼子」的「ái」不但無字可表,而且「獃」從「呆」音義上都站不住腳。為什麼站不住腳?因為「呆」是古「梅」字。李時珍《本草》對「呆」的解釋:「梅,杏類,倒杏爲呆」。 針對有人把「呆」作「癡傻」義使用,《康熙字典》告誡:「今俗以爲癡獃字。誤也」。 解放后出的《新華字典》不認《康熙字典》認為「呆」作「癡傻」義是謬,以字典的嚴肅性,將「呆」的「癡傻」義予以肯定。現在《新華字典》「呆」義:1:傻,愚蠢: 2:不靈活,發愣: 3:同待。一個古「梅」字,《新華字典》搞成「癡傻」義「dāi」音,實是不該;「獃」從「呆」具「dāi」音錯上加錯,純屬亂來。

    四:「硌」

    巴蜀人有表意「梗頂」或「抵頂」詞「en3」(「en3」難表字)。「梗」: 阻塞、妨礙;直、挺立。「頂」:拱起、抵住。例句:石子en3腳底;事情在他那裡en3起了,通不過;大石頭下有塊小石頭en3在那裡,讓大石頭落不下坑裡。《新華字典》有與「en3」意思相仿詞「硌」。 《新華字典》「硌」義: 1:luò 山上的大石。 2:gè 凸起的硬東西跟身體接觸,使身體感到難受或受到損傷:硌腳。硌牙。硌得難受。

    《康熙字典》「硌」無《新華字典》「硌」義第二項。第二項不知是不是今人添加?但無論是否,筆者對《新華字典》「硌」第二義項闡釋覺有諸多不妥。

    「硌」第二義項《新華字典》標明是動作詞。既是動作詞,解釋並沒道出「硌」是什麼樣動作。所列「 凸起的硬東西」是告訴產生「硌」的條件,「使身體感到難受或受到損傷」,是說明受「硌」產生的後果,「跟身體接觸」是講「硌」是和身體發生關係,因此闡釋並沒觸及主題,只在外圍跑馬。再是「硌」既然有「使身體感到難受或受到損傷」義,就不該再有「硌得難受」這樣表述。再是《新華字典》「硌窩兒」解釋:「禽卵在窩裡被硌破(多指雞鴨蛋) 」明顯與「硌」 義的「凸起的硬東西跟身體接觸,使身體感到難受或受到損傷」相矛盾——不與「(人)身體接觸」, 雞鴨蛋間產生的「硌破」也指「硌」——相當於自打嘴巴。因此《新華字典》「硌」釋義不成立。

    五:「拽」

    《新華字典》「拽」義:拉、扔;同曳。詞條「拽文」解釋是:方言。掉文。賣弄口才辭藻。 這裡「拽」明顯錯用,該「跩」。為什麼該「跩」? 因為「拽」雖同「曳」,「曳」有「飄搖」義,但方言「zhuǎi文」其「zhuǎi」不是「曳」的「飄搖」義能演繹的,要表現「賣弄」、「得意」只有「跩」才能做到。《新華字典》「跩」釋義:走路搖搖擺擺的樣子。據此我們例句:她人老了,走路一跩一跩的。由於「跩」的「搖擺」,生活中用指各種「晃搖」。例句:你今天哪裡去跩來;這罈子沒放好,有點跩;這人跳舞跩圓了。 自滿傲世者往往做出自大像,走路也開八字步,一搖一擺,因此,人們借用「跩」的搖擺,以「跩」指生活中自滿傲世者。例句:這人有錢的樣子,跩得很。由於「跩」有出自恃、傲慢心態,生活中也以「跩」 指與人對接的自恃、傲慢、晃搖(故意偏移、不投對)。例句:跩價錢;東西不愁賣好跩。巴蜀方言詞條「歪跩」,意思是「故意不在達到共同目的上努力,在事情另一端作另種堅持,做出自恃傲慢的樣子」。歪:不正、錯開。「跩」既是「晃搖」,並喻「自恃」、「得意」,因此「zhuǎi文」表字「跩文」也就很容易讓人理解。《百度百科》說:廣東 河南、湖北、西安、四川、安徽等地人把驕傲張揚的樣子叫做「拽」。這「拽」明顯錯,該「跩」。

    六:「潽」

    《新華字典》「潽」義:「液體沸騰溢出」——此字定義筆者認為是亂來。為什麼是亂來?因為民間所謂「pu」, 是對沸騰狀象的另一種而言:當液體沸騰以汽泡方式漲起,汽泡破裂噴濺一片「噗噗」聲,由於汽泡破裂噴濺的「噗噗」聲最具代表性,最能引起人們注意,因此人們取「噗」以指「液體沸騰以汽泡漲起」這別具一格沸騰具象。(人們說「噗」,實際是模仿它發出的聲音。對「噗」的模仿音巴蜀人多是陽平(pu2),而不是「噗」的陰平。由於「pu2」是指「液體沸騰以汽泡方式漲起」,因此「pu2」可以與「溢」無關——鍋沿高,汽泡漲起溢不出鍋沿,難道這種漲起不是「pu2」?——當豆漿沸騰汽泡漲起「pu2pu2」作聲,人們會說:快點,pu2起來了;當使用新砂鍋,有人會說,要用米湯「pu2」過才不漏——指用漲起的釅液填堵砂鍋不充實有砂眼處。從對「pu2」的使用,可見「pu2」與「溢」無關。雖然無關,但由於生活中這種沸騰狀象不注意常會產生溢漫,因此許多人認為它有「溢」義,並在組詞中以「溢」表現。 既已俗成,應該遵從。)

    由於民間對「液體沸騰以汽泡漲起」,是以其發出的聲音表,因此正確表字該是象聲詞「噗」。而「潽」則是《新華字典》新造字,是要讓人們表意「pu」而造。但民間所謂「pu」是指什麼《新華字典》並沒搞清,便為之定義「液體沸騰溢出」,並造出新字「潽」。 「潽」是想當然以「氵」加上與「pu2」發音相仿的的「普」組成。自以為是新造字,萬不想此字根本不是新造,《康熙字典》早就有,而且《康熙字典》「潽」字義是「水也」。這就十分尷尬可笑,同樣的字,《康熙字典》《新華字典》字義竟然相悖。《百度百科》說「『潽』不見於古代字書」。一語捅破坐象牙塔先生們懶惰不負責任到了何等程度!連舊字典有沒有「潽」都不曉得,都懶得去查,這種行事,「潽」的「液體沸騰溢出」義還能用嗎?「潽」的具義能正確表達民間指謂「液體沸騰以汽泡漲起」的「pu」嗎?

    ——以上列舉只不過是查閱了極少部份《新華字典》字條結果,如是全部呢?

0

主題

167

帖子

523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3
沙發
kukubara 發表於 2013-7-5 13:53 | 只看該作者
我是四川人,個人以為你說的全錯了,新華字典的解釋是正確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3: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