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律詩格律簡易入門

[複製鏈接]

1

主題

1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律詩是有格律的「新體詩」。始於南北朝時齊的永明年間,定型於初唐。為了區別於以往沒有格律規範的自由體詩,時人稱「新體詩」為「近體詩」,也叫「今體 詩」。但凡古今不按新體格律寫的自由體詩,均稱「古體詩」。「今體詩」由於字句多少不同,又分為《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律絕》(簡稱《五絕》)、《七言律絕》(簡稱《七絕》)和《排律》。不論是五言還是七 言,律詩是四聯八句,絕句是倆聯四句。五聯十句以上者為排律,也叫《長律》。
律詩的格律主要有以下三大要律:
    一、律句——句型有固定的平仄調式,是節奏和諧的聲律,也是律詩的基本句型,叫「律句」。所謂平仄,是由於漢字發音有平上去入四聲,而將其分為平仄倆大類。平是平聲字。平聲字發聲平出和稍上揚,聲調平穩,持續性長,聲音能遠傳。如現代漢語的陰平、陽平。仄是 上去入三聲的字。上聲由低轉升,去聲強出而下降,入聲急出又急收。聲調不正而為「側」,「側」則「仄」也。漢語由這四聲組成語句,組合方式千變萬化,語句的調式節奏可以說是異彩紛綸。但詩是朗誦和入樂的藝術文學,除了語言要有高品味的藝術性之外,還要有節奏和諧的音樂性。依據詩歌語言的這種特性,前賢們發現了以往的詩句中唯有連聲組合和偶中有奇的互換,調式是最悅耳的。這就是南北朝時沈約提出的「四聲八病」,到初唐沈全期和宋之問最 后總結確定下來的「回忌聲病,約句准篇」的今體新詩的格律之後,從而認定了四種動聽的句型,為律句句型。即五言的①「仄仄平平仄」,②「平平仄仄平」,③「平平平仄仄」,④「仄仄仄平平」。與五言相應,七言則在五言句型前添加倆個與其相反的連聲,即為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仄仄平」,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明白了聲律和諧構成的原由,律句四種句型不用背也能記住。關鍵在於辯平仄。因為時代不同,現代漢語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但上去聲有了很多變棄,而最大的變化是沒有了入聲,將入聲歸入了陰平、陽平,使原平聲字參入了入聲字,更容易混淆。固此,必須熟讀傳統詩韻韻書——《平水韻》。或寫詩時以韻書校正。如偶爾不經心,往往會出現平仄錯誤。
二、粘對——連篇有固定的粘對格式,是構成順暢的格律,也是律詩的體裁風貌。所謂粘對,就是上下句和前後聯相應銜接的格式定律。也就是句子的組合,必須按律句的四種句型進行有機的搭配。律詩的篇章構成是上下句為一聯,四聯為一首。第一和第二句為第一聯, 叫「首聯」;第三和第四句為第二聯,叫「頜聯」;第五和第六句組成第三聯,叫「頸聯」;第七和第八句組成第四聯,叫「尾聯」。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對句的平仄必須與出句的平仄相反,這就是「對」。不管是律詩還是長律,一般除了首尾倆聯之外,中間所有的聯,不但平仄相對,還要求詞語對偶。就是字聲相反,字義對仗,都要構成嚴整的對聯。「粘」是下聯的出句效仿上聯對句的平仄,用重複調式節奏的格式粘聯銜接。這種出句也叫「粘句」。因粘句平仄調式效仿重複前句,有人就簡單理解為平仄相同,這是不對的。首先上聯的對句末尾押韻,用平聲;下聯出句末尾不押韻七,用仄聲。平仄相反。再有,為適應尾聲之變,下聯出句倒數的第三字,必須先與上聯對句倒數第三字平仄相左。這樣一來,起碼有兩個字平仄不同。固此,五言至多只有第一、第二和第四,三個平仄相同;七言至多只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六,五個字平仄相同。
    在要律一里,我們知道了律句有四種句型,現在又明白了對和粘的銜接關係,分別以這四種句型的一句做為首聯的出句,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構成四首七律,如下面列表:

第一首
首聯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出句)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
頜聯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粘句)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句)
頸聯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粘句)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
尾聯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粘句)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句)

第二首
首聯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句)
頜聯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粘句)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
頸聯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粘句)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句)
尾聯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粘句)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

第三首
首聯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出句)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句)
頜聯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粘句)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
頸聯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粘句)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句)
尾聯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粘句)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

第四首
首聯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句)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
頜聯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粘句)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句)
頸聯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粘句)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句)
尾聯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粘句)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句)

從構成的「對」的關係來看,第二和第四兩首的第一聯,由於出句押韻,對句又必須押韻,所以它們的平仄不可能全相反以對。這是首句押韻的特殊格式。
再從這四首句型的構成中,我們又發現一些易記的規律:(一)﹑除了第二和第四兩首,首聯兩句因用韻例外,都是句型②對句型①,句型④對句型③;句型③粘句型②,句型①粘句型④。(二)、第一首和第三首后四句依次重複前四句。如果第二和第四首,首聯出句恢復為首句不押韻,而與對句相對的句型③和①,則第二和第 四首也是后四句重複前四句。(三)、只要知道第二和第四首因首句用韻,而將原本是句型③和句型①換成句型②和句型④,就能看出第二首的句型構成與第三首是 一樣的;第四首的句型構成與第一首是一樣的。因此只要記住①②③④和③④①②句型排列順 序,就基本上能列出律詩和絕句的篇章句型構成。
明白七律的構成,五律則通通省去七律句型前面的「平平」或「仄仄」兩聲,四首的構成格式同樣不變。律絕是律詩的一半,所以五絕和七絕就只用五律和七律的前四句,或后四句,可以用中間兩聯,也可以用首聯加尾聯。而對仗則是可有可不有。
三、押平韻——句末有固定的用韻模式。是語言合轍的韻律。而且是有統一使用的韻部。押韻是中華傳統詩詞的特點。不同時期,不同體裁,押韻形式,用韻標準不盡相同。 唐有科舉考試,朝庭統一規定詩用《唐韻》,到了宋代,《唐韻》改成《宋韻》,《宋韻》經過平水人劉淵整理合拼,后又經元人再合拼,就定型流傳至今,成為傳統 的詩韻範本——《平水韻》。書中修訂106韻,其中上平15韻,下平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 韻。律詩﹑律絕只用上平,下平的30平聲韻;其它上去入聲韻為古詩和詞常用。本來按格律也可做仄韻律詩,但是為了朗誦和入樂時字正腔圓,很少有人寫仄韻律 詩,都是按粘對格律確定的四種句型構成,以隔句押平聲韻填寫。這就是約定俗成地鎖定用《平水韻》30平聲韻的緣故。
押30平韻的律詩﹑律絕,其韻別是很細的。所以說律詩押韻很嚴格。朋友們要寫律詩﹑律絕,一定要遵循《平水韻》的30平韻,不要押仄聲韻,不能平仄混押,更 不能混同現代詩歌、歌詞、戲曲、曲藝所用的13轍。不熟悉30平韻,就免不了將《東》《冬》、《江》《陽》、《寒》《刪》《先》和《覃》《鹽》《咸》、《庚》 《蒸》《青》和《東》《冬》、《真》《文》《元》和《侵》等混押,要避免這種失誤,就只有細心地用韻書來校對。不過現代已有不少詩人、名人和偉人用填詞的 寬韻押律詩韻腳的先例。這本來是不可以的,但現在看來也未嘗不可。如認為詩韻詞韻難記,用起來很麻煩,那就按現代漢語拼音同韻母的字為韻來押。這種現代漢 語韻,前些年中華詩詞學會已經頒布了《中華新韻》,用此新韻寫的詩 詞,在報刊上已屢見不鮮。詩友們不妨試試。但畢竟不是傳統的正經八百的律詩。
以上所說的律句、粘對、押平韻三要律,也可以說是律詩的聲律、格律和 韻律三要律。其中粘對的四首句型構成格律是屬於正格格式。但漢語辭彙往往不可能全由「平平」或「仄仄」同聲組合,有不少是「平仄」和「仄平」組合的辭彙。 故此粘對格式後來又有可以變格的格式和「拗救」的方法。所謂變格,就是常說的「一三五不論」,和個別地方允許平仄對調的格式。關於「一三五不論」,千萬不 要理解為第一第三和第五三個字完全可以不論平仄。因為律詩格律忌諱「孤平」、「孤仄」、「三平尾」和「三仄尾」。假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變成了仄聲, 而末尾押韻的平聲不算,就只剩下第二字是平聲,那就犯了「孤平」;若是其他都不 變,而第三字仄聲變成了平聲,則此句只有第四字是仄聲又犯了「孤仄」。又如「平平平仄仄」,假如第三字變成了仄聲,那就形成了「三仄尾」。再如「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由仄變成平,其結果又成了「三平尾」。還有五言律詩的第五 字是句尾,均受出句不押韻,對句押韻,平仄不能變的限定。七言律詩的第三字和第五字正好是五言律詩相對應的第一字和第三字,以上所舉的五言句型也適應於七 言句型。所以1真正平仄不論的只有七言句型的第一字。其他的論與不論,必須以不犯「孤平」、「孤仄」、「三仄尾」和「三平尾」為標準。關於平仄對調,一般 都在句子倒數的二三字。這是前人已有曾用的慣例。至於「拗救」,則是句子個別平仄犯忌,違背了「律句」的規矩,也就是所謂「孤平」、「拗句」,而必須在本 句或對句的相應位置,用一個平聲字來補救的方法。
    另外,寫律詩要熟悉《平水韻》,尤其要特別諳熟其中的30平韻。故此,有必要給詩友們介紹兩本書。一本是用對偶句寫的《聲律啟蒙》,另一本是以四言對偶句編 寫的歷史典故《龍文鞭影》。兩本書都是30章,每章押《平水韻》一轍平聲韻。律詩不但需要對偶字句,還常用典故。讀這兩本書對讀詩和寫詩都大有裨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0: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