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邪師蕭.平.實獨創魔法名詞「入胎識」(之二十九)

[複製鏈接]

38

主題

7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xgri 發表於 2013-6-30 2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邪師蕭.平.實獨創魔法名詞「入胎識」(之二十九)

——撕下「神我外道」畫皮之蕭邪訛傳「轉識成智」


  「先有想生然後智。由想有智。」——釋迦佛陀

  揀魔辨異X50:
  ★邪師蕭.平.實:「三身四智須要佛地方才滿足……『分別是識』是指了別識、轉識、也就是前七識。『不分別是智』這是指真心——阿賴耶識沒有分別……轉識成智后妄心有分別,真心無分別。轉識成智前依舊是妄心有分別,真心無分別。」(《正法眼藏》) 

  第一,三身四智,顛覆真大乘佛法的偽大乘邪說。
  法、報、化三身之邪謬,請見《撕下「神我外道」畫皮之蕭邪訛傳「法身」》與《撕下「神我外道」畫皮之蕭邪謗佛受後有「報身」》等文。
  無論在時間上、空間上,一切聖凡,只能有一個業報之身於一時一地,這是佛說鐵律。
  比如:
  「有過去身時。唯是過去身。無未來.現在。有未來身時。唯是未來身。無過去.現在。有現在身時。唯是現在身。無過去.未來身。」(《長阿含經》)
  「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展轉。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至不用處天身。」(《長阿含經》)
  且置三身之荒唐不論,四智之說,更加邪謬。八識尚且為子虛之妄想法,又何來轉八識成四智?更何況,「轉識成智」本身就是完全荒謬的無知之說。
  第二,智,就是識,根本不存在非識之智。
  智,根本就是識,完全不存在不是識的智,這在真大乘法中乃基本常識。
  (一)智,必是想與知,若離分別想與知,則無智可言。
  比如:
  「佛言。先有想生然後智。由想有智。」(《長阿含經》)
  智,必是想與知,故而,正智與正知往往作為同義詞互相替代。正智,就是正知。
  比如: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彼正智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長部阿含經》)
  「行住坐卧.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中阿含經》)
  「行住坐卧。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雜阿含經》)
  (二)智,完全就是想與知,故而,亦完全屬於識,此二法不可分別施設。即,智與想俱,想皆識想,智就是識!
  比如:
  「都無識想。不起想念。」(《增一阿含經》)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及識,此二法為合為別,此二法可得別施設耶?』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所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識所識,是故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復問曰:『賢者拘絺羅,知者汝以何等知?』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知者我以智慧知。』」(《中阿含經》)
  智與識絲毫不可分割,且經中往往互相替代,乃至「智識」作為一個詞連用。
  比如:
  「愚冥無智,不識善惡。」(《長阿含經》)
  「愚冥無識,猶如禽獸。」(《長阿含經》)
  「智識廣博,名聞甚高。」(《長部阿含經》)
  (三)唯有如蕭邪般之愚痴凡夫,才會把智與識割裂開來,當做並列的、不同的、對立的法。
  比如:
  「智雖非識而依識轉。」(《成唯識論》)
  「為勸有情依智舍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成唯識論》)
  「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龍樹偽菩薩之《大智度論》)
  智就是識,依智必是依識,哪來的「依智舍識」、「依智不依識」啊,純屬魔說,詳見《撕下「神我外道」畫皮之蕭邪訛傳魔說「四依法」》。
  龍樹偽菩薩雖然不知智完全就是識,若單看其「智能籌量分別善惡」之說卻是正確的,也狠狠地踹了蕭邪偽菩薩「不分別是智」一腳丫子,讓你再瞎說。
  第三,智就是識,根本不用轉。
  只有並列的、對立的、完全不同的兩個生滅敗壞之法,才存在互相轉變成之可能。
  比如:
  「轉女人身。受男子形。」(《中阿含經》)
  男與女是並列的、對立的、完全不同的兩種身形,才可以此滅彼生、轉女成男:女身滅,男身生。
  智就是識,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分別施設,如何轉識成智:識滅而智生?「轉識成智」,與說「轉人成邪師」同樣荒謬,邪師不是人?
  若如蕭邪所言,把分別的識轉變成不分別的智——「真心」入胎識,則必識滅而「真心」生,「真心」豈非生滅之法?「轉識成智」乃愚痴凡夫之妄想法。
  第四,分別是智,無分別是愚痴。
  (一)唯有分別,方有智慧;唯有智者,才有分別;諸如此類的佛陀教誨,數不勝數。
  比如:
  「不逸分別者,當得於智慧。」(《相應部阿含經》)
  「修行正見。亦能分別善惡之法。」(《增一阿含經》)
  「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中阿含經》)
  「智者所覺知。能分別義理。」(《增一阿含經》)
  「得法眼凈。得法.見法.分別諸法。」(《增一阿含經》)
  「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雜阿含經》)
  (二)唯有善分別才可得正見、解脫。
  比如:
  「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雜阿含經》)
  「若專念分別六入。終不墮惡道。」(《增一阿含經》)
  「具能分別陰.入.界。亦復分別十二因緣所起之法。是謂比丘成就此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增一阿含經》)
  「明智善分別,解脫一切縛。」(《雜阿含經》)
  「無有污染之心……乃至於涅槃……皆由善分別.善觀察。」(《增一阿含經》)
  (三)佛陀諄諄教導,要善於分別人、事、物、身、心乃至一切諸法。
  比如:
  「諸比丘。當分別心。善念諸善本。」(《增一阿含經》)
  「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增一阿含經》)
  「佛告之曰。此諸上士皆是分別義理之人。」(《增一阿含經》)
  「我復以天眼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丑。隨行善惡。皆悉分別。」(《增一阿含經》)
  「聞法亦難。分別義理。亦復難得。」(《增一阿含經》)
  「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雜阿含經》)
  (四)若無分別,則愚痴無智猶如禽獸,此非比丘。
  比如:
  「無智不能分別正理。」(《增一阿含經》)
  「無正念正智。無定無慧。其心狂惑。不護諸根。不修沙門。無所分別。」(《中阿含經》)
  「世人所貴。所謂有慚.有愧。若當無此二事者。則父母.兄弟.宗族五親。尊卑高下則不可分別。如今有雞.犬.豬.羊.驢.騾之屬。皆共同類無有尊卑。」(《增一阿含經》)
  「愚冥無識,猶如禽獸。」(《長阿含經》)(註:識,指智慧、分別。)
  「云何比丘知入大眾。於是。比丘分別大眾。此是剎利種。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沙門眾。我當以此法。宜則適彼眾中。可語可默。皆悉知之。若有比丘不知入眾。此非比丘。」(《增一阿含經》)
  ★邪師蕭.平.實:「真正明心的人,都知道『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的真正道理。」(《正法眼藏》)這顯然是落大妄語之顛倒說。其實,他自己也覺得心裡不託底,故而又弄出個自抽嘴巴的相反說法瘋狂自虐。
  ★邪師蕭.平.實:「智慧都是意識覺知心所擁有的,實相心『我』是從來都不與智慧相應的,所以大乘法中的《心經》中才會說『無智亦無得』。」(《阿含概論》P69)
  第五,邪師蕭.平.實誤以為分別心就是執著心。
  蕭邪師徒等愚痴輩,往往誤以為分別心,指的是有所住、有所執著的妄想心、有漏心。
  比如:
  ★邪師蕭.平.實:「這個分別心當然就不是無所住的心嘛!」(《大乘無我觀》)
  ★邪師蕭.平.實:「依舊是妄心,依舊是分別心」。(《正法眼藏》)
  ★邪師蕭.平.實:「有漏心都名為遍計」、「計度就是分別心的另一個名稱,所以此類種子名為遍計習氣」。(《識蘊真義》)
  之所以如此,皆因蕭邪師徒浸淫晚世偽大乘邪說日久之故。
  比如:
  「云何凡夫生分別心非聖人也。」(《入楞伽經》)
  「但以分別心,而生於取著。」(《大乘密嚴經》)
  「所言義者。謂無分別心解脫智。」(《大寶積經》)
  「以智慧力無分別心生長善根。」(《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上面這些錯解、貶低分別心的說法,令人絕倒!
  偽大乘邪教信徒的典型特徵之一,就是誤以不分別為智,使攘攘之眾對貽害兩千年的偽大乘邪說竟毫無分別之智而不辨真偽,反倒對破斥其邪說者,朝暮以無智說言:不要有分別之心。
  豈不知,絕不可把分別心與執著心划等號,有智才能分別是非、善惡等諸法,愚痴無智則毫無分別,猶如禽獸。
  分別而不取相貪執,為正智;依分別而取著妄想,為邪智。故而,應取前分別正智而舍後分別邪智,說白了,棄捨的是妄想、執著,不可舍離的是分別之心。
  唯有魔子邪師才怕人分別,並騙人說不要分別,你若善加分別邪師不就現形了嗎?蕭邪不僅訛傳不分別是智,還愚痴地說「應該滅除對於六塵的觸知」,保持一切皆無知的愚痴狀態。
  比如:
  ★邪師蕭.平.實:「一切修學聲聞解脫道的人,都應該滅除對於六塵的觸知,因為對六塵的觸知正是六入,對六塵了了而知時即已具足六入,正是生死法」。(《阿含概論》P129)
  佛陀並未要求時時滅除對六塵的觸知,而是無論有學、無學者都要對六塵時時觀察生滅無常,而對六塵的時時覺知,並不妨礙心解脫。詳見《撕下「神我外道」畫皮之蕭邪亦為「無想外道」》。
  第六,智,乃生起、增長、對立、因緣生法。
  依想、知之分別而有智,且智為生長、增廣、對立之因緣生法。
  比如:
  「若有正定,則正智生;」(《增支部阿含經》)
  「無智滅而智生,暗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中阿含經》)
  「正智之前邪智滅。」(《中部阿含經》)
  「滅諸痴冥,生智慧明,所謂漏盡智生。」(《長阿含經》)
  「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心……生自覺智。」(《雜阿含經》)
  「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雜阿含經》)
  「彼以修習舍覺支之心,如實知見。王子!此為智、見之因、之緣。如是,智、見為有因、有緣。」(《相應部阿含經》)
  邪師蕭.平.實誤以「不分別是智」已經夠顛倒的了,再以不壞「我」子虛入胎識為智,則入胎識又成因緣生滅法,則蕭邪更不知愚痴為何物了。
  第七,子虛入胎識,有分別?無分別?
  佛陀說由想、知而有智,然而邪師蕭.平.實屢屢描述入胎識無知無覺。
  比如:
  ★邪師蕭.平.實:「離見聞覺知,從來不覺知六塵的第八識如來藏。」(《阿含概論》P228)
  ★邪師蕭.平.實:「(入胎識)是一直都離六塵見聞覺知的,不知不見一切苦」。(《阿含概論》P116)
  若子虛入胎識無知無覺,云何名智?
  佛陀說,能識別諸法的分別之心,才可稱為識。
  比如:
  「云何名為識。所謂識。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增一阿含經》)
  「了知故名為識。」(《相應部阿含經》)
  若子虛入胎識毫無了知與分別,云何名之為識?
  在種種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邪師蕭.平.實只能再一次自抽嘴巴,卻不是由於深深的懺悔,而是出於無恥的欺騙。
  ★邪師蕭.平.實:「常住心一定是有某些了別性的,當然就應該稱之為識。」(《阿含概論》P191)

  附註小議:
  心解脫,並非「真心」解脫。
  蕭邪信徒,眼看種種與子虛入胎識相關的名詞、法義皆被破斥無餘,眼紅心燥,但凡見到或「心」或「識」字樣,就妄想是不壞「我」——真心、入胎識。有愚痴者見「心解脫」三個字,就妄想是有個不壞「我」真心得解脫。
  無明漏心解脫,指的是無常生滅的心、意、識,依智慧於貪心、嗔心、痴心得解脫、於欲漏、有漏、無明漏得解脫,是由漏心解脫,不是真心解脫。
  比如:
  「由愛欲漏心得解脫、由存在漏心得解脫、由無智漏心得解脫。」(《中部阿含經》)
  「心解脫愛欲之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之漏」。(《中部阿含經》)
  「欲心解脫。恚.痴心解脫。」(《中阿含經》)
  心解脫,又名意解脫、智慧解脫。而智慧由想、知而有,可見心解脫、智慧解脫,與不壞「我」真心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何況按照偽大乘的說法,真心無縛無脫,又哪來的「真心」解脫?
  比如:
  「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中阿含經》)
  「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長阿含經》)
  「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增一阿含經》)
  「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增一阿含經》)
  哪位蕭邪信徒如果再無智說言心解脫、意解脫、慧解脫指的是不壞「我」真心入胎識解脫,就等於把入胎識說成「意」,或稱入胎意、入胎慧,啥也別說了,蕭邪幾十年刻意混淆入胎識就是「識緣名色」的識的努力算是白搭了,等著蕭「倒師」搧你大耳雷子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22: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