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空戰:美F-35遭到蘇-35的無情毆打

[複製鏈接]

1198

主題

2123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禾苗 發表於 2013-6-29 16: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俄稱F-35戰鬥機根本不是蘇-35的對手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6月28日報道,一些專家認為,美國最機密的F-35戰鬥機可能成為俄羅斯蘇-35最輕易的獵物,這是一個完全準確的見解。作為第5代戰機的F-35,根本不是第4代++戰機蘇-35的對手。甚至可以說,蘇-35對F-35,就像「大叔拿大棒毆打小孩子」。
  
  據悉,2008年7月美國進行了蘇-35殲擊機挑戰F-22、F/A-18、F-35戰機混合編隊的模擬空戰,其中F-35的表現極為糟糕,「就像一個小孩子痛遭大棒毆打」。此次模擬空戰在美國夏威夷希卡姆空軍基地進行,而且至少有澳大利亞空軍和軍事偵察局4名代表能夠證明。了解此事的澳大利亞議員傑森表示,在此次嚴格保密的模擬空戰中,F-35遭到了蘇-35的無情毆打。

  蘇霍伊公司對蘇-35的定位是具有某些第5代戰機特徵,即隱身性能的第4代++殲擊機。它能擊落敵方隱形飛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超機動性能決定的,從而使非常昂貴的西方戰鬥機淪為被獵殺的靶標。蘇-35的動力裝置性能優越,能夠保證飛機完成所有類型的最為複雜的機動,包括普加喬夫眼鏡蛇、倒翻筋斗、弗羅洛夫法輪等動作。西方專家不是特別重視超機動性能,認為在實戰中隱身性能比超機動性能更為重要。美國諾格公司商業項目部主任巴托斯認為,隱身性能在任何日期任何時間都永遠和戰鬥機在一起,隱形是F-35項目的基本要求,因而不需要較高的機動性能。但是美國《國防工業日報》權威軍事消息人士認為,隱身性能非常有益,但它畢竟不是哈里波特的隱身衣。
  
  蘇霍伊設計局總試飛員博格丹在接受《航空周刊》採訪時表示,美國空軍確實強調隱身性能,同時還在持續發展空戰理論。上世紀40-50年代的優先方向先是高度,后是速度、機動和火力。而從第3代和第4代戰機開始,優先發展方向變為速度,之後是機動性能,最後是超機動性能。    美國航空專家斯韋特曼認為,蘇-35在巴黎航展上展示的機動性能並不能視為空中優勢因素。

    當然,這些機動性能也不是特技飛行把戲。戰機難以預測的飛行軌跡能使敵方導彈引導系統的演演算法發生故障,而蘇-35則能發射短程導彈,以較大的概率摧毀敵機。F-35完全依賴自身隱身性能,不願捲入近距離空戰,否則將會完全受制於蘇-35,畢竟俄羅斯殲擊機擁有更強大的致命性武器庫,更遠的航程,以及傳奇的超機動性能,而後者也是蘇-27家族飛機的名片。
  
  博格丹指出,蘇-27早在1989年就已完成了眼鏡蛇機動,其速度的迅速變化能夠導致敵機多譜勒火控雷達無法連續跟蹤目標。現在蘇-35S的機動性能更加有效,因為在完成這種機動之後,飛行員能夠駕駛飛機飛往任何方向。

  斯韋特曼認為,實施眼鏡蛇機動的戰術優勢在於,任何空空導彈都有能夠提示目標在某些時間之後將會出現在什麼地方的智能成分,但是這種提示並不包括實施眼鏡蛇機動的飛機。如果敵機以不可預測的軌跡飛行,而且能夠非常急促地突然改變軌跡,同時還不喪失可控性能,那麼就將很難被導彈擊中,因為戰機實施的動力機動能夠降低了敵機導彈的有效射程。
  
  要想消滅蘇-35殲擊機,F-35應當飛得更近一些,但是此舉會增加自己被敵發現的風險。蘇-35的強力雷達完全能夠做到這點,何況蘇-35武器庫中還有射程高達400公里的遠程空戰導彈。

  美國專家指出,美軍空戰戰術遵循三個原則,即首先發現、首先射擊、首先消滅對方。隨著蘇-35的出現,這種戰術可能需要修改。F-35可能會首先發現蘇-35,但是為了發射導彈摧毀對方,它應當接近目標,此間可能會被對方發現。在此情況下,隱身優勢將會降低。在近戰中,蘇-35S能在以最低速度飛行時完成超機動動作,同時也能急劇加速到超音速速度,從而由獵物變成獵手。它的最大速度可達2.5馬赫,航程3600公里,在應對空戰時可攜載「信號旗」公司研製的12枚中程導彈(可能是指各型R-77導彈)。相比之下,F-35隻能攜載「一小撮」導彈,航程僅為2200公里,最大速度1.6馬赫,似乎只想「早死早解脫」。
  
  實際上,F-35並不具備世界多數國家空軍需要的較為古怪的能力。相反,蘇-35S則擁有可與第5代殲擊機相提並論的作戰效能。對西方國家空軍來說,更為可怕的是現在F-35尚未服役,就已經在蘇-35面前暴露了自己的軟肋,而到2020年前,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研製的第5代隱形戰機T-50就將橫空出世,留給西方空軍許多戰機飛行員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俄稱中俄蘇-35談判成功接近尾聲單價達0.8億美元
  
  據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周刊6月28日報道,不久前舉行的巴黎布爾歇航展上,俄羅斯蘇霍伊公司試飛員博格丹駕駛最新型蘇-35S多功能殲擊機首次進行飛行表演。專家認為,蘇-35高調亮相國際航展有助於其出口合同的簽訂,目前已經約有10個國家對其感興趣,而中俄24架蘇-35供應合同談判已經成功接近尾聲。
  
  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公司總經理切梅佐夫6月10日曾經表示,俄羅斯期望能在今年下半年和中國簽訂蘇-35殲擊機銷售協議。此前5天,俄方還在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機場上為中國軍事代表團安排了蘇-35S殲擊機的飛行表演,表演飛機機身編號「07紅」,是2009年根據俄空軍採購合同製造的第7架量產型飛機。現場觀看錶演的俄羅斯專家證實,蘇-35給中國專家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包括曾經參與研製蘇-27SK和蘇-30MK殲擊機仿製品的設計師。
  
  儘管切梅佐夫拒絕指出中俄計劃簽署的蘇-35合同價值和飛機數量,但是已經有媒體披露稱,預計供應24架飛機,單價高達8000萬美元。這意味著,這項交易僅飛機部分就價值18-19億美元。如果再加上地面設備和航空殺傷兵器的供應,合同價值至少還將增加50%。總之,俄羅斯向中國供應這種最新型多用途殲擊機的漫長而艱苦的談判進程似乎已經成功接近尾聲。
  
  據稱,中俄雙方在談判中主要分歧長時間集中在應當供應的飛機數量上。中方試圖盡量減少採購量,俄方堅持要求中方至少採購48架。在中國當年拒絕繼續履行蘇-27SK許可生產協議,不再採購近百架飛機技術部件,轉而在瀋陽仿製蘇-27SK和蘇-30殲擊機之後,俄羅斯人一直以較為警惕的態度對待向中國轉讓最新型國產戰機的想法。不過,中俄雙方通過長時間的爭辯和協商,終於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規定第一階段供應24架蘇-35殲擊機。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俄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第17次會議上,雙方簽訂了中國購買蘇-35殲擊機的議定書。今年1月22日雙方在北京簽署了在作戰航空領域進一步發展軍事技術合作的俄中政府間協議,其核心部分就是中國引進蘇-35。這項協議開闢了雙方直接展開相關合同談判的道路。
  
  蘇-35是以T-10平台為基礎的航空作戰系統的極限發展型號,2003年在阿聯酋迪拜航展上首次亮相,展出了機身編號901的蘇-35模型。蘇霍伊設計局的工程師們在保留蘇-27殲擊機成功的氣動布局的同時,大幅改進了蘇-35的機身結構,使用新型材料,降低飛機的雷達暴露特徵,提高隱身水平。據個別媒體報道,蘇-35使用的新型發動機能夠使飛機在不開加力的情況下達到超音速速度,保證了飛機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從而使其具備了第5代殲擊機的一項主要特徵。最重要的是,蘇-35擁有以「雪豹」機載雷達為基礎的現代化火控系統,擁有能夠發現400公里處有效散射面積僅為2平方米目標的非凡能力。很有可能的是,現在其他任何一種殲擊機的機載雷達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包括使用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的美國F-22和F-35殲擊機。
  
  俄媒稱,隨著中俄蘇-35供應合同的即將簽署,出現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中國航空工業仿製這種飛機的風險到底有多大?第二,這項交易將對南亞和東南亞航空武器裝備市場產生什麼影響?

  對於中國必將試圖生產蘇-35的仿製版,如同此前仿製從俄羅斯或歐洲得到的所有武器裝備系統一樣,俄羅斯國內確實存在一定的擔心。與新世紀之初就已經成功仿製蘇-27和蘇-30的潛力相比,現在中國航空工業水平和能力顯然實現了大幅超越。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第5代航空作戰平台升空的大國。如果說中國第5代重型殲擊機殲-20的首飛晚於俄羅斯T-50的話,那麼在製造中型殲擊機殲-31方面,中國超越了俄羅斯,俄軍暫時根本沒有類似研發項目。但是現在至少有三個情況表明中國在重複10-15年前的仿製歷史方面有著嚴重限制:第一,不要忘記,當年的仿製發生在俄羅斯向中國出售蘇-27生產許可技術,以及蘇霍伊設計局和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製造廠的專家向中國殲-11許可生產項目提供龐大支持之後;第二,中國至今還無法製造出AL-31F發動機高質量的仿製品,被迫從俄羅斯大量進口該型發動機;第三,現在已經明確,中國過去從烏克蘭得到了有關蘇-27、蘇-33殲擊機和AL-31F發動機的大量信息和技術。但是鑒於現在的蘇-35供應合同暫時沒有規定出售許可生產技術,飛機本身配備更為複雜的117S發動機,而且烏克蘭航空專家沒能掌握蘇-35技術,因此中國要想仿製這種飛機將會需要特別長的時間。
  
  在上述背景下,更有可能的假設是,中國將在某種程度上重複當年進口蘇-27飛機的歷史。眾所周知,中國從1992年初開始得到首批26架蘇-27飛機,之後購買了第二批22架,幾乎同時又引進了大約100架蘇-27殲擊機的生產許可權,最後還在1999年訂購了另外28架蘇-27UBK雙座型殲擊機。至於蘇-30引進項目,中國在最初訂購38架之後,又擴大到100架。這樣看來,如果有關蘇-35的局勢發展樂觀的話,中國至少還會有一批新飛機訂單,可能還會採購大量(100架)蘇-35飛機生產的許可技術。較壞的情況是,中國將僅僅採購一批蘇-35飛機,之後只購買該型飛機使用的發動機。
  
  至於中俄蘇-35供應合同可能對南亞和東南亞作戰航空裝備市場的影響,可以肯定地推斷,這種強大殲擊機在中國空軍武器裝備庫中的出現,至少會刺激越南和印尼進一步採購俄羅斯飛機,而且使先前型號的蘇-27和蘇-30MK2戰機的引進失去了應有的意義。為了對抗日益增加的中國空中作戰實力,越南和鋪展將被迫採購蘇-35。另外,中國擁有蘇-35將會為俄羅斯第5代殲擊機T-50進軍東南亞市場創造先決條件。最後還能推斷的是,印度中國引進蘇-35的自然反應是相同的,將會加快俄印第5代殲擊機FGFA聯合研製項目,還可能增加計劃採購數量,同時加快蘇-30MKI殲擊機深入改進項目,可能會為其安裝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總之,雖然中國採購24架蘇-35的數量相對不大,卻將會產生較大的地緣政治、商業和市場後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2: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