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蘇聯劇變根源:只求國家強大不提高人民生活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6-26 19: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文摘自:《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12年01期,作者:左鳳榮,原題:《蘇聯劇變的根源》。

  人們總是追問蘇聯劇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根源在哪裡。我認為,從根本上來說,是蘇共在執政的74年時間裡沒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而所聲稱的代表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新制度實質上是在倒退。

  勞動人民始終沒有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其總的趨向是進步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聯繫的緊密,人逐漸從神和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成為自己和社會的主人。俄共(布)也正是打著給人民「土地、麵包、和平、自由」的旗幟走上歷史前台並得到民眾擁護的。他們聲稱無產階級政黨要實行比虛偽的資產階級更高更切實的民主,讓廣大勞動人民成為社會的主人。

  但是,在7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勞動人民始終沒有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甚至也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蘇聯曾不遺餘力地宣傳「十月革命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蘇聯社會主義實現了社會和諧,建立起了各民族的兄弟情誼,代表著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許多世界上的進步人士也曾把蘇聯當成人類社會的希望,特別是在西方發生大危機時,蘇聯快速實現了工業化。但是,當他們有機會親自看看蘇聯的實際情況時,他們失望了。最典型的例子反映在1935年訪問過蘇聯的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所寫的《莫斯科日記》和1936年訪問蘇聯的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所著的《從蘇聯歸來》。他們都談到了蘇聯的個人崇拜、特權、個人專政和恐怖、沒有思想自由、與外界隔絕等問題,並對蘇聯的命運表示擔憂。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的問題越來越明顯,蘇聯社會主義形象日益褪去了光環,遭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質疑和指責。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蘇聯逐漸失去了在世界上的道義優勢,人權狀況、不民主成為被攻擊的目標。蘇聯的經濟也只有軍工企業一枝獨秀,農業和輕工業幾乎陷於崩潰,輕工業的工藝水平還停留在1930年代實行工業化時期的水平上。這個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條是蘇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和宗旨,建立了沒有民眾地位的政治體制。

  蘇聯沒有實行普選制,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可以用人民文化水平低來解釋。列寧當時強調,由於人民的文化水平低,本應由人民掌握的政權只好由俄共(布)來代表;但是,幾十年過去了,蘇聯成了世界上文化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這一理由就難以成立了。長期以來,蘇共代表人民思考和決定一切,不相信民眾自己有判斷是非和選擇的能力。黨和國家的幹部由蘇共組織部門挑選和任命,為此,建立了專門的幹部名冊。斯大林還不恰當地提出「幹部決定一切」這一片面的口號。

  由於民眾沒有權利選舉幹部,也沒有權利監督他們,造成民眾與國家政權的分離,民眾只是社會主義大機器上的螺絲釘,一切都是幹部決定的。蘇聯憲法上規定的公民權長期只停留在字面上,人民主權原則沒有落實。直到戈爾巴喬夫改革,才開始重視公民權的落實。但是,長期沒有經受民主訓練的蘇聯國民,實際上已經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這一權利,他們被葉利欽等人的蠱惑宣傳所左右,成了推動國家解體的重要力量。

  幹部處於優越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無法建立

  正因為政府的權力不是來源於人民,民眾沒有權利監督政府,因此,機關越來越只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幹部處於優越地位。在斯大林時期就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官僚特權制度,如建立內部特供商店、餐廳、醫院、免費別墅,幹部根據級別享受不同的工資補貼、住房、醫療照顧以及其他的福利補貼。這一制度一直延續下來,並不斷加強。官貴民賤,官員們體會不到民眾的疾苦,民眾感覺黨政機關並不代表他們的利益。

  斯大林的兒子瓦西里1940年從航空學院畢業,當時只有20歲,便被授予上校軍銜。1年後,被晉陞為空軍中將、莫斯科軍區空軍司令員,實際上他根本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勃列日涅夫的兒子是外貿部第一副部長,女婿是內務部副部長,連襟領導著機器製造部。烏茲別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拉希多夫在烏茲別克當政20多年,該共和國的黨、政、經和政法部門全部都是他的親信。

  國家仍是鎮壓人民的工具,蘇聯的法律都是治民不治官,民眾不能有私有財產,不能有思想自由,不能自由發表意見。斯大林為了實現「大轉變」,改變了行之有效的新經濟政策,重新剝奪農民,搞全盤農業集體化,遭到了農民的抵制。斯大林則用殘酷的辦法推行這一政策,出動正規軍無情鎮壓農民的反抗,把新經濟政策下富裕起來的農民遷到偏遠地區。蘇聯農民重新回到過去,國家不發給他們身份證,他們無法自由離開村莊。斯大林破壞生產力、片面發展重工業的政策受到了許多人的批評和質疑,他便用「大清洗」來鞏固自己的成果,搞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大暴行。至今學者們都無法研究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在「大清洗」中喪生。從1929年至1939年監獄和勞改營里的人數增加了11倍,達到200萬人。這成為蘇聯肌體上難以痊癒的傷口,在蘇聯解體中起了重要作用。

  由於武力反抗的失敗,加入集體農莊的農民,普遍失去了對勞動的興趣,破壞勞動紀律,不出工或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很普遍,儘管土地肥沃,但他們並不珍惜,不可能生產出國家需要的東西,結果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落到了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地步。

  知識分子長期被置於工人和農民之後,在現實生活中,「司機、清潔工比記者入黨更快,因為他們被列入工人之列」。蘇共對知識產品嚴格監督,與

  鄧小平在評價蘇聯時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這一評價切中蘇聯問題的要害。

  知識分子的要求產生了嚴重矛盾。知識分子收入不高,又沒有像在實際物質利益部門的工人那樣有實惠,造成社會最具創造性的這部分社會力量同蘇共疏遠。

  列寧曾指出:「一個國家的力量在於群眾的覺悟,只有讓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並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但是,蘇聯人民沒有成為國家的主人,不管是工人階級,還是蘇聯人民,總體上並沒有掌握蘇聯體制。權力滯留於黨—國制度的最高層。從擬訂經濟計劃,到做個人生意,工人們都無權制定涉及該制度應如何運行的經濟決策。正因為沒有主人意識,在民族分離主義分子破壞國家、國家分崩離析之時,沒有人站出來維護它。蘇聯的實踐表明,沒有這種外殼的民主是不能實現民主內容的。

  只著眼於國家的強大而不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蘇共變成了向民眾發號施令的機關,追求自身利益的代表。作為議行合一機關的蘇共,在制定政策時往往只著眼於國家的強大而不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侵犯和違背民眾利益的事時有發生。

  如果蘇共能夠指導人民運用民主權利,在作決策、辦事情時,能聽取和尊重民眾的利益訴求,蘇聯就不會長期固守沒有生命力的集體農莊制度,不會把錢財毫無節制地浪費在發展軍備和支持世界革命上。集權僵硬的政治體制使民眾喪失了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了經濟危機。到1990年落到了滿世界乞討購糧款的地步,蘇聯自然難以為繼了。

  當蘇共解散、蘇聯解體之時,沒有民眾起來抗爭,這一教訓足夠深刻。鄧小平在評價蘇聯時說:「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這一評價切中蘇聯問題的要害,值得後人認真思考。「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我們更應該研究蘇共的前車之鑒,防止重蹈覆轍。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