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人為何不像大陸人這樣反日?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6-12 18: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於 1895 年將台灣割與日本,台灣由此受日本統治 50 年,直至 1945 年歸還給中華民國。這 50 年裡,台灣比中國大陸穩定,並且經濟發展也更快(滿洲或許是例外,因其資源豐沛且在 1931 年至 1945 年間同樣受日本統治)。

台灣在日本治下獲得了建設。日本(儘管也是逐漸地並且不情願地)禁絕了鴉片,進行了人口造冊、普查,修建了鐵路和工廠。雖然此時台灣還是被日本當作殖民地對待,但現代政府體制在台灣的發軔仍需歸功於日本。台灣整整一代人在日本統治時期接受了教育,得益於初等教育普及計劃——這在當時中國大陸還不存在。在二戰後期,日本在將台灣人同化為日本帝國國民方面的努力尤其顯著。

戰後,中華民國從日本手裡收回了對台灣的統治。起初,台灣人對「回歸祖國」抱有相當的歡迎態度,人們自發地製作橫幅和旗幟以迎接國軍進駐台灣。總體而言,人們很期待民國憲法中許諾的民主自治。然而,當時民國政府卻延續了日本對台灣人的歧視態度,而在腐敗、裙帶政治方面比日佔時期更甚。

國民黨在大陸內戰失敗之前,其駐台軍隊裝備落後,對待民眾也頗粗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至台灣之後也沒有帶來自由。1949 年國民黨政府頒布戒嚴令,戒嚴時期一直延續到 1987 年。在此時期,民國憲法所保證的很多——即使不是所有——個人自由權利都被「凍結」。必須承認,此間台灣比中國大陸更安全也更穩定,但這仍然是一個警察國家,人民生活在不經審判便被處決或暗殺的恐怖之中,此種情形直到 1980 年代後期仍有出現。

在此時期,台灣人被逼迫學習國語,甚至在學校里說台灣話或其他方言都會遭到羞辱和罰款。日語和日本電影電視等文化產品都被禁止(這意味著很多人的日語教育在台灣完全作廢),真正的民主直到 1990 年代才到來。

儘管民國政府努力消除日本的影響,當時在某種程度上也獲得了成功,但仍有一些影響在台灣文化中駐留下來。來自日語的辭彙,如弁當/便當(bento / biandang)進入了台灣國語,在台語中甚至更為明顯。這些辭彙在中國大陸、新加坡以及台灣之外的全球華人社區的現代漢語中都不存在。

民主轉型之後,日本的影響迅速回潮。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新一代台灣人日語水平遠不及其祖父輩,但很多人仍然努力去學習並取得了成功。大多數日本書籍、電視劇等等都被台灣人譯成了中文,這在今天可能並不正確了,因為中國大陸有越來越多的人也在學習日語。

戰後第一個十年(也許還包括第二個十年)里,民國政府幾乎完全忽視了台灣的經濟發展,因為其計劃仍是反攻大陸。1980 年代之前,大部分政府職位和公務員崗位都是內戰時隨著民國政府(或許並非主動地)移居台灣的大陸人,國語是主流語言,學校和公立機構都禁說台語和其他方言。

不過,[台灣經濟發展受阻的] 這種狀況在蔣介石去世后得到了改善。這仍歸功於日本,因為儘管日本曾殖民台灣,但的確在其治下發展了台灣的基礎建設和教育。台灣人對日本從一開始就不懷恨意。台灣人經歷的是日本統治,而中國大陸(以及蔣時期的民國政府)經歷的是對日戰爭,受到日本所犯戰爭罪行的戕害。台灣從未體會 [大陸人所經受的] 那種痛楚。相比之下,民國政府在台灣建立的警察國家和壓迫,反倒讓台灣人有切膚之痛,並記憶猶新。台灣和大陸(包括 1988 年之前的民國政府)的不同歷程,從根本上造成了雙方對日本態度的分野。

民國政府的多年壓制在台灣激發的緊張局面日積月累。在台灣民主轉型后,長年受壓的記憶快速融合了受大陸政府嚴厲對待(比如軍事威脅)的情緒,形成了今日台灣政治中的反大陸力量。在追尋台灣身份認同的過程中,許多人轉而去更多吸收和接納日本文化。

老一代人在日本統治時期有過生活經歷,並體會過台灣回歸中國之後警察國家時代之腐敗,對日佔歲月尤懷思念。他們在警察國家狀態結束后擁有了影響政治的能力,便迅速成為了激進的親日派。其代表人物即是台灣前總統李登輝,他是第一個在台灣本土出生的中華民國總統,也是他發起了台灣的民主化運動。他曾在日佔時期取日本名岩里政男(Iwasato Masao),戰後才恢復中文原名。

李登輝承認在他整個童年時期,甚至包括剛成年時,他都認為自己是日本人,其兄甚至還入伍日本陸軍並陣亡獻身。在他那一代人里,對日本之忠、之親,從未完全消弭殆盡。即使在今天,他和許多同輩人仍堅持閱讀日文報紙書籍。

文化上對日本的親近,也延續到了新一代台灣人,他們深受日本動漫和時尚等流行文化的影響。同樣地,與中國大陸和韓國人相異的是,他們對反日情緒缺乏認同,這使得台灣與日本的關係更為緊密。台灣從未有過是否對日本過於友好的爭論,而在對大陸關係上反而有更大分歧。與日本更親密的文化紐帶,也正是台灣在 2011 年日本東部大地震之後成為日本最大海外捐助來源地的原因。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5: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