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寬容之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明了清晰 發表於 2013-6-8 0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寬容之福

作者 : 歸來

此寬容之心,是一種仁厚的心境,是聖賢人的心境。不但為他人帶來如沐春風的和悅,其實,也在為自己種下幸福的種子了。
曾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陳囂與紀伯之間的事,他們是一對鄰居。因為紀伯想要擴大自己的土地,又不想讓人知道,於是一天晚上,乘著夜半四下無人之時,偷偷把兩家之間的籬笆拔起來,向陳囂家那邊挪了一些。

然而,陳囂發現后,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趁著紀伯沒發現,自己悄悄把籬笆拔起,向自家地里又移了一丈,使得紀伯家的地變得更大了。

紀伯一早起來,看到自家的地竟然又多出許多,心裡一震。他沒料到,陳囂不但沒有和自己計較爭地之事,還如此寬容照顧,主動讓出土地,內心因此感到十分羞愧。

於是,紀伯不但把侵佔的地全部歸還給陳囂,還將籬笆向自已這邊挪了一丈,以此感念陳囂的寬宏大諒。
當時的周太守得知此事後,也非常敬佩陳囂的品德,於是用石刻上「義理」二字,藉此來表揚陳囂。
寬容不是怯懦
寬容他人,並不是怯懦膽小,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關懷,一種體恤。有道是:「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能寬容他人,體諒他人,他人也會發自內心地感到溫暖,不但避免了衝突,對方還因此生起羞愧之心,改過向善。

當看到陳囂如此寬容,使鄰里之間更加和睦,也使自己品德更為彰顯,感化一方人民時,不由也使我們佩服起陳囂的德行來。然而,有人卻覺得,人也不能不計較,不能太過善良,因為太過善良容易被人欺負。其實,真正能寬容待人、善待他人,不但自己免於陷入與人爭鬥的苦惱,無形中,還結下許多善緣,幫助自己化解災難。

明代王琦在《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的兩件小事,不僅令人感動,也讓我們有所領悟:

楊翥在做修撰的時候,住到京城裡。一天,他的鄰居丟了一隻雞,因楊翥搬去不久,便懷疑雞是楊家偷的。於是,鄰人便大聲指罵雞被姓楊的偷去了,還在那兒叫嚷不止。家人聽到,心裡很不痛快,明明沒有偷雞,卻被鄰人如此奚落,於是告知了楊翥。誰知,楊翥聽后並不動怒,只是平靜地說:「天下不只我一家姓楊,隨他罵去。」

又有另一位鄰居,每逢下雨天,便故意將自家院中的積水排放進楊家,使楊家深受臟污潮濕之苦。家人氣惱不過,又告知楊翥,楊翥卻仍心平氣和地勸解家人道:「總是晴天的日子多,下雨的日子少啊。」

久而久之,鄰居們見楊翥事事謙讓,待人謙和,還能受辱不怨,都被楊翥那寬容仁厚的心深深感動了。有一年,有一夥賊人密謀著要搶劫楊家,當鄰人們得知此事後,竟主動組織起來,輪流到楊家守夜防賊,從而免除了楊家的一場災禍,實在是叫人感動。

愛心回報

楊翥的寬容忍讓,不但沒有被人欺負,還感動鄰人來傾心相助,這難道不是楊翥的寬容謙讓,為他及家人帶來的安穩之福嗎?
能夠寬容待人,和氣對人,他人自然是會受到感動,從而以同樣的愛心回報的。反之,不能寬容的人,內心常有不平,甚至是埋怨、憤恨。由此,更易與人產生敵對或衝突。當心胸不夠開闊,內心的煩惱也會比較多,別人不以為是煩惱的,自己也覺得煩惱。生活中常與人有矛盾,那麼在自己遇到困難時,別人也不太高興伸手相助。如此,人生就多出了許多的障礙來。而願意和氣對人,寬容待人,不僅避免了吵鬧、爭鬥之苦,其寬闊的胸懷,也會讓自己的生活更愉快,心情更開朗。
寬容之人有福,因為他的寬容,不僅讓自己更快樂,也給家庭帶來更多的和氣,讓鄰裡間更加友愛,也使整個社會變得更為和諧與溫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