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完美也是罪:美女明星為何招人煩?(圖)

[複製鏈接]

3651

主題

3686

帖子

520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出水蓮 發表於 2013-6-4 15: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榮筱箐
   

 
 
  


  莫名討厭海瑟薇

  或許海瑟薇的遭遇不是她個人生命中的偶然,而是美國文化的某些特質造就出的必然,一種反完美運動正愈演愈烈。

 亞特蘭大的醫療事故律師卡莉(Alison Currie)算得上安妮·海瑟薇的超級粉絲,她一直緊密追蹤著這位新科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走向成功的每一步,她並不是個狂熱追星族,而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和海瑟薇就像是一個人。

  在街上經常會有陌生人告訴她長得很像海瑟薇,海瑟薇知名度越高,這種情況發生得越頻繁,每次卡莉都要向人解釋:「謝謝你的讚美,但我不是海瑟薇。」

  不過現在被當作海瑟薇也許並非十足的讚美。近大半年的時間,海瑟薇成了網上的眾矢之的,似乎每人都在談論這個一頭短髮清新亮麗的女孩多麼令人討厭。

  形象完美遭人厭?

  《每日野獸》網站在1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谷歌網站中打入「安妮·海瑟薇」和「討厭」進行搜索,可以得出150萬個結果,打入「安妮·海瑟薇」和「憎恨」進行搜索,可以得出2850萬個結果。3月,《三藩紀事報》的博客網站「三藩門」的讀者把海瑟薇評為2013年最令人討厭的名人。這股浪潮甚至催生了一個新名詞「厭海族」(Hathahaters),大有拉幫結派整垮海瑟薇的勢頭。

  這種討厭甚至憎恨的理由千奇百怪,有人說討厭她的大嘴巴和露出的滿嘴牙齒,有人說她裝腔作勢講話像在表演,有人說她領取奧斯卡獎時假裝驚喜很不自然,有人說她宣稱自己吃素食冰激凌,似乎要顯示高人一等。雅虎網站總結出的海瑟薇十大罪狀中包括了「她很蠢」「曝光過度」「總是露出過分的笑容」等莫名其妙的詞。Buzzfeed網站總結這些原因時更直截了當一語中的:「更多的時候其實沒有真正的原因」,徹底顛覆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的傳統理念,讓人們不得不相信有時候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都不需要理由。

  卡莉坦承海瑟薇的遭遇讓她感同身受,因為她和她一樣有著滿嘴的牙齒和燦爛的笑容,一樣在講話時喜歡打手勢,一樣渴望被別人認可和讚賞。她也曾經試圖理性地分析「厭海族」產生的原因,但她最終還是感到很困惑。「這真是件奇怪的事,他們討厭她的原因正是當初他們喜歡她的原因,也是讓她成名的那些因素。」卡莉說。

  卡莉並不是唯一對「厭海族」感到困惑的人,事實上美國媒體請來眾多分析人士提出自己的見解,但分析來分析去都沒講出個所以然。有人認為這隻不過是網路盲從的又一範例,有人認為這其實源於對女性的求全責備,一位心理學家接受CNN的採訪時甚至認為這來自「在經濟恢復期人們更喜歡看到圓臉影星」的特殊心理。

  但或許海瑟薇的遭遇不是她個人生命中的偶然,而是美國文化的某些特質造就出的必然。

  其實海瑟薇不是一直這麼「招人討厭」。不要說她剛剛出道時在《公主日記》中塑造的快樂又可愛的米婭公主和後來在《穿普拉達的惡魔》中塑造的自立自強的形象讓她差不多成了「萬人迷」,就算五年前海瑟薇當時的男友因經濟詐騙罪被捕,她與他黯然分手也為她迎來了鋪天蓋地的同情和鼓勵。只是在後來她事業如日中天,獲獎成了家常便飯的時候,「厭海族」才成了氣候。

  「海瑟薇是太成功、太幸福了,卻忘了做出謙卑的姿態,才招來這麼多嫉恨。」紐約大學個性化研究學院教授豪尼克(Karen Hornick)說。豪尼克說,美國文化鼓勵人們積極進取彰顯個性,但「自信不等於到處自我推銷,很多自信的人同時也會顯得很低調」。她以同樣成功的女星珍妮佛·勞倫斯為例,勞倫斯不修邊幅,卻讓人感覺有普通的鄰家女孩的親切,也因此贏得了廣泛青睞。

  更重要的是,在好萊塢,完美無瑕的好女孩很多時候並不受歡迎。一向以清純甜美形象示人的阿曼達·貝尼斯(Amanda Bynes)最近突然間在網上發布自己的半裸照片,緊接著又牽扯進吸毒被捕的疑雲。上個月,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的老公因醉駕被捕,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她對警察發飆大叫:「你知不知道我是誰?」一時間成為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很多人認為這些女星是故意這樣做來改變自己一直以來太正面太完美的形象。豪尼克說:「故意還是不故意不好說,但有時候干點『壞事』反而會對事業有幫助倒是真的。」

  「反完美」流行的悖論

  但這股討厭完美的浪潮並不是只局限在好萊塢。5月初,經濟新聞網站「經濟圈裡人」在一篇文章中提及青少年休閑服裝品牌Abercrombie & Fitch從來不賣加大號服裝,因為該公司只歡迎長得勻稱漂亮的酷哥酷妹們在它的店裡購物,文章還引用公司總裁麥克·傑斐瑞斯(Mike Jeffries)在2006年受訪時說過的一段話:「每家學校都有又酷又討人喜歡的孩子,也有一些不那麼酷的孩子,說實話,我們的目標是那些酷小孩。我們的服裝是為那些漂亮、精神、又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打造的,很多人不屬於這個範圍,那也沒辦法。」

  這段話當年根本沒人留意,而現在重新被挖出來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在網上發起抵制Abercrombie & Fitch的運動,洛杉磯作家格里格·卡博(Greg Karber)甚至跑到舊貨店裡收購這個牌子的衣服,把它們發給街上的流浪漢。他把這個過程錄下來放在網上,點擊率已經超過700萬,卡博在錄像中呼籲觀眾加盟,齊心協力將Abercrombie & Fitch打造成「世界第一流浪漢品牌」。

  與此同時,H&M等品牌卻則紛紛推出加大號服裝,為自己打造平易近人兼容並包的平民化形象。有的高檔品牌還特別設計出看上去破舊低廉的嬉皮服裝系列,雖然價格其實仍然令人咋舌,卻滿足了一些富有顧客隱匿豪華背景,混跡市井的愛好。

  在政治領域,這次浪潮也留下了明顯的印記。去年總統競選中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被批是含著金勺子出生貴族,不了解民間疾苦,這成了他最終輸給了出身卑微的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的重要原因。現在正在進行的紐約市市長競選中,候選人們接二連三地向媒體展示自己過往的心靈灰燼,不管是酗酒厭食的叛逆少女,還是向陌生人發裸照的自戀狂,候選人們竭盡全力凸顯自己作為普通人,和所有販夫走卒一樣經歷的情感掙扎。「這是競選中常用的手法,因為一個跌倒后又爬起來的人比一帆風順的人更容易得到支持和同情。」紐約的政治分析師喬治·亞茲(George Arzt)說。

  卡莉也注意到了這種「反完美」的趨勢。「美國主流文化很長一段時間是推崇完美,但在過去十年間似乎有一種反完美運動正越演愈烈,以前我們也崇拜白富美和高富帥,現在人們卻想把自己的這些特質藏起來,擁抱殘缺反而成了流行風。」她說。

  紐約大學的豪尼克認為「反完美」在美國其實並不是新鮮事,而是深深根植於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中。以美國經典文學作品為例,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出身貧賤,獲得財富的手段最多只能說是投機取巧,甚至還有違法之處,但他卻以對愛情的執著贏得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霍桑的短篇小說《胎記》是一個更直接的例子,女主人公美得近乎無懈可擊,只是臉上有一塊胎記。她的丈夫為幫她去除這塊胎記費盡心機,最後女主人公卻在胎記褪去后黯然死去。「美國是基督徒創立的國家,而基督教講究的是人無完人,是原罪。」豪尼克說。

  但在保齡綠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流行文化系副教授蒙塔納·米勒(Montana Miller)看來,「反完美」的流行在當今美國文化中只是一種表象,這種聽上去帶著革命色彩的義正言辭的理念,深層的原因其實是美國人極度膨脹的自我。

  米勒說,美國人現在對「過於完美」的名人非常反感,尤其是那些輕而易舉獲得了美麗和財富的女星。單看這個現象,人們會很不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美國人願意花這麼多精力去關注那些「事實上並沒有做錯任何事,只是在你特別近距離觀察時才會覺得她們很討厭」的女星。但如果將「厭海族」 與Abercrombie & Fitch總裁言論引起的反響結合來看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米勒說,2010年底,Abercrombie & Fitch在孟加拉的工廠著火,燒死了28名工人,那時的美國人好像覺得無關痛癢,繼續狂熱追捧該公司的服裝。該公司也一直拒絕簽署改善工人待遇的國際安全計劃書,直到最近總裁的口無遮攔惹出了麻煩,才趕忙在計劃書上籤了字,顯然是希望以此來滅火,改善一下負面形象。

  「這兩件事加在一起顯示了美國文化中正在出現的一種非常令人不安的悖論。」米勒說。「一方面,人們不喜歡完美的名人,他們希望看到真實世界中存在缺陷的名人,這樣可以讓他們自我感覺好一點。另一方面,他們又不願面對現實,對於自己喜歡的服裝品牌,他們不在乎它是不是在真實世界中盡到了道義上的責任,卻不能接受它對他們身形上的缺陷另眼相看。說到底這兩件事反映出的都是美國消費者自我中心、自私自大的一面。」

  「厭海族」,也許如卡莉預期的那樣,很快就會退去,有一天人到中年的海瑟薇再次登上奧斯卡的領獎台時,可能會把這當成笑話講給那些早就忘了這場戲的觀眾。但如果米勒是對的,這場戲就不會落幕,只是還不知道下一個倒霉的主角會是誰。

153

主題

2132

帖子

725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25
沙發
xiao xin 發表於 2013-6-6 13:48 | 只看該作者
莫明其妙的人太多。。。我很喜歡海瑟薇,喜歡她的短髮,氣質,和笑起來時的陽光燦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4: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