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震撼世界的照片

[複製鏈接]

640

主題

1651

帖子

919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ucifer 發表於 2004-10-23 0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美國)帕特里克.德馬克林 1976年
明亮的陽光,燦爛的陽光,是生命之源。有陽光,才有萬物的生長,才有茁壯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間,萬物之靈的人,萬美之薈萃的人,聳立其間,這是多麼壯美與豪邁的形象。作者正是基於這樣的構思,塑造了一個現代的、浪漫的經典形象。背靠大自然,令我們想起了不朽的《蒙娜麗莎》,作為人文主義覺醒的象徵,她把自信的微笑灑滿全世界。而今天的新女性,卻以更加理性與冷峻的目光投向遠方,千年人類衣著文明隨風飄灑,與濃雲似的黑髮形成對應,而打破傳統,敞胸露懷地迎接陽光,溢發出現代人情懷的浪漫,時代前進了,我們不妨把這個形象與維納斯――蒙娜麗莎一脈相承地貫穿起來欣賞。



2、1972年6月8日,越南戰爭已接近尾聲。久戰不勝的美國軍隊已經變得歇斯底里,對著平民村莊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轟濫炸。照片拍攝的是一群孩子被從天而降的燃燒彈嚇壞了而四處奔跑的情景,特別是中間那個小姑娘因為身上的衣服被燒著,不得不赤身露體地在路上奔跑。這個形象十分鮮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與精神上的極度恐懼。這個形象撕扯著每一個富有正義感、同情心的讀者的心。
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國《紐約時報》的頭版上,一下子成了轟動一時的話題。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性,顯示了戰爭對人類靈與肉的深重傷害。美國人早已被這場遠離美國而無休止的戰爭弄得漠然麻木了,但這幅照片重又喚醒了他們的良知,於是一場反戰的浪潮重又興起。不久,越戰宣告結束,人們說,是這幅照片促使越戰提前半年結束。1973年,這幅照片榮獲美國普利策獎,同年,在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又被評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當年9歲。照片成名之後,她成了新聞攝影跟蹤的人物。成年後,她移居美國,被聯合國任命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經歷講述和平的意義。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還留有當年燒傷的疤痕。



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非洲少雨,連年乾旱,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飢餓中、在瘟疫中備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許多記者在那裡拍攝的鏡頭觸目驚心,令人不寒而慄。這幅作品很有代表性。記者前去採訪旱情十分嚴重的烏干達,深深地為那裡經受的苦難而感動。他沒有一般化地去拍攝面黃肌瘦的災民,也沒有去拍攝寸草不生的乾裂土地,而是拍攝了一個對比強烈的鏡頭――豐潤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從而表達出自己對於乾旱惡果的強烈感受和向社會呼籲的熱望。作者大膽的畫面剪裁,捨棄了對比以外的一切東西,而使人們的視覺感覺強烈而集中,強化了照片的視覺衝擊力,使乾旱帶來的深重苦難在無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聞報道攝影以瞬間紀實為使命為優勢,然而,在拍攝的一瞬間,又能以恰當的構圖、生動的形象衝擊人們的視覺,震撼人們的心靈,則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4、1937年5月,德國「興登堡」號飛艇順利飛躍大西洋,正要在美國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基地著陸時,因撞擊建築物而爆炸起火。這一災難是人類的悲劇,更使德國國家尊嚴嚴重受損。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飛艇曾經是一種力量的象徵。它意味著將來人們可以毫不費力地駕馭天空。30年代,由於飛艇的成功,德國人曾經認為未來的天空將是他們的舞台,就像英國人從前稱霸海洋那樣。「興登堡」號是飛艇中最好的一隻,然而卻如此慘敗。當時,這一事件被22架電影攝影機和許多攝影師拍攝下來。因為大家早就架好設備,對準天空,要拍攝它成功著陸的鏡頭,卻未曾料到拍下這一令人膽戰心驚的一幕。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但人們頭腦中牢記著這個畫面,這驚心動魄的瞬間。由此也可以看到攝影化瞬間為永恆的獨特魅力。



5、作者是《波士頓先驅美國人報》記者,聽到火警后,他連忙開車趕到現場。一邊朝火場跑,一邊把攜帶的兩台相機調好光圈和快門,同時觀察著著火房屋的情況。
緊張中,一名消防隊員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幫助已經站在太平梯上,想幫助已經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兩個女孩――19歲的黛安娜和3歲的蒂亞娜。
作者用鏡頭密切地注意每一個下落的東西,沒想到卻拍攝到了這樁慘劇的全過程。
第二天,這組照片見報后,波士頓居民大為震驚。人們被激怒了,強烈要求當局採取措施,檢修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波士頓政府在24小時之內對全城的樓房進行了檢修,以使人們的生命得到可靠的保障。
這幅觸目驚心的照片,令人目睹了慘劇的過程,顯示了攝影紀實警示社會的強大力量。
這組照片榮獲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照片獎。其中這一幅在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年度賽中被評為最佳新聞照片。



6、美國 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事情發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7月17日早晨,電線工人蘭度.贊比安到傑克遜維爾市進行例行檢查時,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壓線,立刻被電擊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馬上跑過來搶救。
畫面上是最先跑過來爬上電線桿的工人湯普遜。他發現贊比安已經窒息,馬上用口對口的方法進行人工呼吸搶救。隨後的工人上來一起把贊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醫院,終於從死神手裡奪回了贊比安的生命。
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這是偉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經驗的記者,當他走在路上時,聽到人們驚慌的叫喊,便馬上跟著跑了過去,觀察事態的發展,最終拍攝到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讓世界充滿愛,這個鏡頭讓人們看到人間深深的愛。
第二年,這幅作品獲得了美國普利策大獎。



7、美國(尤金.史密斯)
    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逐步從廢墟上復甦,發展迅猛。然而隨之而來的工業污染也日益嚴重。由於一家名叫「奇索」的化學工廠不斷向海里排放含有大量水銀毒素的污水,以致當地漁村許多人得了一種怪病:四肢萎縮,全身痙攣,導致死亡。
    史密斯得知這一情況,決定用照片揭露這種污染環境的罪惡,為受害的人們討回公道。1971年在日本女友的幫助下,他開始到水俁村採訪。在三年半的時間裡,他和漁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拍攝了許多真實的鏡頭。廠方為了阻止他採訪,僱用了打手多次襲擊他,以致被打傷住進了醫院。但他「九死不悔,永不妥協」,終於拍攝到了上千幅照片,完成了採訪。他選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水俁》的畫冊,發行量達到三萬冊。這個專題不僅轟動了日本,也轟動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高度重視。他的這些作品,有如喚起人們共同起來保護環境的警鐘。



  8、(美國)菲利普.哈爾斯曼
    一系列超現實主義作品創作的成功,使哈爾斯曼堅信攝影創作的能動性。如實的再現是一種,意念的具象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於是他接連不斷地創作出表現人的哲思與意念的作品。關於人生的苦與甜、哀與樂、生與死等等,人們思考得很多,爭論得很多,這是人人面臨的一個難題,一個困惑。
    經過反覆構思,作者請來了他的老朋友和九位人體模特,經過反覆設計描述,終於用七個美女構成了一個逼真的骷髏,猛然看見,令人觸目驚心、恐怖萬分,仔細觀察,又會發現這是七位極為賞心悅目的女人體。醜陋與美艷,可怕與可愛,誘惑與抵禦,種種矛盾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去何從?每位讀者都禁不住會像男主人公一樣深深的思考



9、(美國)道格拉斯.馬丁1957年
    1955年,美國黑人為爭取種族平等的鬥爭從蒙哥馬利市開始。當時的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成為運動的領袖,他主張非暴力的鬥爭,在爭取種族平等運動中享有無可爭議的領袖地位。鬥爭逐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57年,美國政府廢除了許多不平等的種族歧視制度,這幅在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榮獲年度大獎的照片,十分典型地記錄了當時生動的情景。
    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剛剛宣布解除種族隔離,黑人女學生多羅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學考入當地中學,但是遇到種種阻撓,結果,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派1000名空降兵到該地護送這九名黑人學生入學。但是,軍隊能壓服暴徒,卻壓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觀念。這幅作品中,一群男生在黑人學生後面出洋相,校方的兩個護送人,神態也 截然不同,一個是
    堅定神聖地履行職責,一個是很不情願地鄙視態度,似乎代表了美國人中對廢除舊制度的不同態度。令人起敬的是黑人學生臉上流露的莊重與自尊,她勇敢地走進充滿敵意的校園,只是為了捍衛黑人受教育的神聖的權利。



10、(美國)羅伯特.傑克遜1963年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達拉斯被刺,24日,被指控為兇手的奧斯瓦爾德在押解途中又被一家夜總會的老闆傑克.魯比刺殺。一時間,形勢變得極為錯綜複雜,至今也沒徹底偵破此案。但珍貴的歷史鏡頭卻再現了刺客被刺的生動情景。
作者傑克遜在得知肯尼迪被刺后,預感到事情僅僅是開始而並沒有結束。因為有這種意識,他便十分關注事態的發展,因而在魯比突然刺殺奧斯瓦爾德時,他才能不失時機地撳動快門,在這偶然之中包含著必然發生的因素。
    被刺而痛苦萬分的奧斯瓦爾德正處於畫面中心。由於突然,押解人尚沒有反應過來,而我們的攝影師早已不失時機地撳動了快門。



11、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埃爾西德茲。
    當太陽的餘暉還沒有散盡,明亮的圓月已經冉冉升起。山頂飄飛著層層雲霧。山腳下,靜靜的村莊旁,是一片靜靜的墓地,十字架碑閃著灼灼白光。天上地下,彷彿回蕩著一曲深沉的生死交響樂。
    這幅作品是亞當斯的代表作,是他拍攝的最受人歡迎的一張作品。他說:「這是機遇與熟練運用技術的產物。」拍攝時,他就預感到,這是一幅卓越的影像。那時,他們正乘車在公路上行駛,亞當斯往右邊一看,發現畫面上令人激動的景色,急忙下車,架好8*10相機,經過一系列技術操作,按好雷登15濾鏡,調好F32,時間為一秒鐘,又經過精心沖洗與印製,才得到這幅傑作。



12、(法國)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954年
這是都市生活中一個極平凡的場景。星期天,學校的假日。一個孩子――顯然平時很頑皮――被派到街上去為爸爸買啤酒。可貴的是,作者捕捉了孩子十分自然真實的情緒:被委以重任而洋洋得意,特別是在虛化街景和女孩子們稱讚他的眼光的烘托下,使他的神情更加突出。
這種生活場景的瞬間,具有自然生動、令人玩味的情趣,顯示了抓拍的魅力。



13、卡拉哈里沙漠(非洲西南部一高原及沙漠地帶)的牛蛙過著極為神秘的生活。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它們都藏在地下,裹在一層薄膜中來保持所需的濕氣。它們可以數月甚至數年保持冬眠狀態。直到第一場雨將它們喚醒,露出地面。
我在卡拉哈里待了幾個月,正趕上沙漠的乾燥季節,強烈的陽光恨不得要將大地炙烤成一片灰燼。後來,下了一陣豪雨,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小草迅速探出了頭,各種動物們開始出來活動,空氣中充滿了勃勃生機。我路過一片粘土地,這裡經過前夜的雨水,已經變成了一個水坑。水坑邊蹲著一隻牛蛙,這對我真是一個拍攝的好機會。
    雄性牛蛙的領土觀念非常強烈。當我悄悄地爬著接近這隻牛蛙時,它沒有移動。為了保持皮膚的潮濕,這隻牛蛙不時地沒入水中。我就趁著它入水的時候向它靠近,等它重新浮出水面時停止前進,紋絲不動。在距離它不到一個手臂遠的地方,我拿出了相機。它正對著正午的陽光,在這種情況下,最佳工具是l8mm 超廣角的鏡頭。這一鏡頭能夠誇大牛蛙相對於周圍環境的尺寸。f/22 光圈也增加了從牛蛙的鼻子到無限遠的景深。將相機置於水面高度,可以製造出頭部的幻影;用偏光鏡使水面變暗,從而增強空中的雲朵。我一直等待著,一片浮云為四周景色投下了一些陰影卻又沒有遮擋住太陽射在牛蛙身上的光線,這時我按下了快門。牛蛙和攝影師之間、光和影之間的互動,帶來了這幅最終的畫面――畫面中所展示的季節更替在超現實之境中展露無遺。



14、倫納特.尼爾森 瑞典 1975年
    獲1968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大獎。這個看上去彷彿從遙遠星系中漂過來的3個月大的小胎兒,正悠然地靠在子宮裡面。1955年,「人類家族」的展覽中展出了描繪生長和童年時代的照片。尼爾森的這些照片拍攝於60年代。這張在群星中閃動著的小胎兒,喻示著人類應理性地思考自身在宇宙中的價值與命運。
    尼爾森一直對生物學很感興趣,於是在60年代前後,他決定把人類胚胎髮育的第一步過程都拍錄下來。這項計劃得到了《生活》雜誌的支持,在4年的努力之後,尼爾森完成了任務,作品發表在《生活》雜誌上,引起了世界性轟動。



15、圖中是6名被害者之一,他被24名暴徒追趕到一小巷的死角處,遭到眾人大砍刀、匕首、棍棒加石塊的攻擊。在被折磨致死後,暴徒首領當眾割斷了他的喉管。此事發生在印尼暴亂後期,警方對此採取的惟一行動,是在私刑結束后,移走了受害者的屍體。
印度尼西亞學生1998年5月中旬在雅加達議會大廈外集會,要求結束蘇哈托總統的統治。在5月初,因為參加示威遊行的學生被殺,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有著不同種族和不同宗教背景的數萬印尼年輕人聚集到一起,要求對腐敗政治進行清算。5月21日,執政長達32年之久的印尼總統蘇哈託辭職。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會屈服於抗議的壓力。
    蘇哈托的辭職並沒有結束該國動蕩騷亂的書面。當各個團體在為填補權力真空而明爭暗鬥之際,無法無天引發的混亂在全國蔓延開來。數千商人被搶、被殺。其中華人的產業及人身安全受到首當其衝的侵犯,許多華人婦女在騷亂中被有預謀地強暴,他們的家園被搶砸成了廢墟。



16、羅伯特.杜瓦斯諾[法]巴黎 1953年
前面求職的姑娘正接受「面試」。巨大的失業數字令歌舞廳老闆有了挑三揀四的權利。
    1953年,著名的攝影家羅伯特.杜瓦斯諾受《攝影記者》雜誌之託,拍攝了一組關於巴黎馬約爾歌舞廳的專題報道。對於當時生活十分拮据的杜瓦斯諾來說,接受雜誌社這個合約意味著經濟困難的緩解。但一向以拍攝嚴肅題材著稱的攝影家,卻在心理上很難接受以風月場為主題的報道任務。然而,當他深入到馬約爾歌舞廳的生活中后,卻發現這裡也是整個社會的縮影,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可能代表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當時的馬約爾歌舞廳規模很小,只有僅能容納400人的觀眾席,它還沒有雄心去爭取在歌舞演出界名播全球的地位。然而靠著為換一片麵包的姑娘們的大膽的裸露表演,馬約爾歌舞廳最終聲名遠揚了。



17、維吉 紐約 1945年
    「庫爾斯,35歲,曾做過管道修理工。他在天堂夜總會扮作舞女跳脫衣舞。這是家專為男同性戀者服務的夜總會。」維吉報道說:「庫爾斯因涉嫌在夜總會外向男性伴侶賣淫而被捕。當我前往囚車拍照時,『她』立刻擺了副明星姿態,並且提醒我發表照片時尺寸最好大一點」。



18、維吉 1952年 紐約
    往腿上抹金粉準備上場的脫衣舞女對門邊那個怒氣沖沖的男子無動於衷。斑駁的牆壁和雜亂的物件與前台並沒什麼共同之處。維吉從不讓他的人物從環境中分離出來以簡化畫面,也從不害怕閃光燈在人物身後留下陰影。他的意思是:「我(攝影師)在,我抓拍。」完全美國式的直率。



19、莊重與浪漫似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狀態、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時代特徵。德馬克林卻將二者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將人物個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位年輕的女郎,秀美而健康,她深知這一點,於是極為莊重的姿態中雙眼沉穩、率直地直視攝影師,直視我們。不容迴避,要你說出是愛是恨。而在莊重的形象中,秀髮凌亂,上身裸露又十分浪漫。這是一個十分有人性與個性的形象,一位模特曾說:「很多攝影師都把我們當做靜態生活中的蘋果或者別的什麼來拍攝,從不把我們當成自己。德馬克林卻不同。他總是抓住我們的個性。」他努力使拍攝對象的個性更加耀眼,更加燦爛,他以博大的胸懷,澎湃的激情準確地表現豐富的人生。



20、這是作者為他的好朋友,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拍攝的肖像專集《達利的鬍子》中的一幅。兩位藝術家相識於1940年,在拍攝中結成友誼,開始了長期而默契的合作,創作了許多令人稱奇的作品。
    達利以揭發世界病為自己的使命。他認為自己有洞察世界的非凡的眼睛。於是作者就要求他與自己合作,用「自己演出」的精神配合拍攝,達利深知自己的表演好壞在拍攝中的地位,於是在配合中顯示出比一般影視演員更強的忍耐力,因而屢屢獲得成功。在這幅作品中,哈爾斯曼採用了拍攝與暗房的特技,巧妙地表現出達利有超凡的三隻眼睛。作者拍攝的是現實,具有人物實態的真實感。然而又有對現實的超越,在荒誕中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誇張的藝術真實。



21、巴西 薩爾加多
    即使在困苦中,即使在貧賤中,也不失堅毅與強韌,也不失自立與剛強,這就是人性的力量。薩爾加多以更多的理解、尊重、讚頌的態度拍攝的這位淘金者,雖然衣衫襤褸,渾身泥污,但仍令我們肅然起敬。在這個觸目驚心的形象中,涌動著一般蒼涼而粗糙的意志力。他顯示了人的力量,人的自信,人的尊嚴,激起我們對勞動、對生命的尊重。



22、(美國)拉瑞.保羅斯 1966年
    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地攝影,有許多成為了攝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因為這些傑出的戰地新聞照片,生動地、深刻地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罪惡,喚起了大眾的良知,共同起來反對戰爭,從而為儘早結束這場罪惡之戰做出了貢獻。美國的戰爭決策者――約翰遜政府為此十分惱怒,他們說:「政府派遣到越南的記者既不稱職,也不愛國。他們不應該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提出批評,甚至連懷疑也不能有。」然而,富有正義感的攝影記者認為有必要讓公眾知道戰爭的真相。他們表示:「沒有一種檢查制度能夠阻止大眾毫無成見的心理,去真誠地反對赤裸裸的暴行,反對令人作嘔的行為,反對來自越南前線的令人心潮起伏的悲劇。」
    這幅作品令人觸目驚心。直躺在地上的傷兵,如同木雕泥塑,不知是死是活。頭纏繃帶的黑人士兵,茫然不知方位,不知向何處去?戰爭將一個又一個年輕的生命,推向生死未卜的境地。據統計,赴越美軍四十萬,死亡四萬,傷殘者三十多萬。拍攝戰爭的記者,也時時處於生死未卜的險境。但他們無所畏懼,僅在越南戰爭中,就有二三十位攝影記者,獻出了生命。這幅作品的作者也在其中,他在越南朗那殉職。



23、人們在共同的環境中生活,看到的是共同的街景,柯特茲探尋著不尋常的視角,以便提供給人們在「同見的場景中的不見這美」。在城市街景的拍攝中,柯特茲十分重視俯攝。他說,平平常常的街景,如果換一個角度,景觀就會表現出有趣的結構。
    這幅作品就是爬到盧浮宮對面的教堂上去拍攝的。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對前景、中景、遠景這些不同景別的組合。畫面給人以豐富廣闊的視野和聯想空間。無數次被拍攝過的盧浮宮,在柯特茲的鏡頭中呈現出空間的浩渺和時間的變遷,使人產生豐富的感受和想象。



24、(美國)劉易斯.海因 1908-1909年
    海因拍攝的童工照片,有的以群體出現,巨大的廠房,瘦弱的群體;有的以個體特寫出現,童稚的面孔,沉重的負擔。這些直面現實的照片,以不可懷疑的直觀性、憑證性將工廠主為了牟利拚命壓榨童工的真相展示給社會。因此,激起了公眾對童工制度的極大憤慨。20世紀30年代,美國終於通過了禁止使用童工的法條。海因的照片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幅作品中的男孩,在巨大的機械和昏暗的廠房裡,雙手無力地下垂,眼神一片迷茫。日復一日的沉重勞動,不僅使他感到疲憊,也使他對未來絕望,不知何日是盡頭。這個孩子姓甚名誰並不重要,海因把他作為一個童工形象推向社會,有如警鐘轟鳴。



25、攝影幫助人們用形象感知世界,馳騁想象。
    能動的反映,這是認知;主動地創造,這是想象。攝影在後者又有哪些可能性呢?想象的攝像能走多遠?柯特茲在這方面又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居住巴黎期間,許多「新潮」藝術家,他們的作品與藝術觀給柯特茲以很深的影響。柯特茲認識到攝影不僅可以「寫實」,而且可以「造夢」,於是他又開始拓展影像的另一個有別於傳統的發展空間。
    1933年,柯特茲拍攝了大量的變形扭曲人體,一改人體攝影以惟美再現作為惟一的審美定勢,而把用各種技巧拍攝的變形為體、扭曲的人體,展示給人們看,彷彿在告訴人們:攝影可以寫實,也可以造夢。



26、中國形容性情殘忍兇狠的人便使用「殺人不眨眼」這句話。這幅在世界引起極大反響的照片可稱是這句話的寫照。這是一個令人震驚和反感的特別瞬間,而正是因為它被拍攝下來的時間才顯得格外重要。那是1965年2月1日,南越西貢政府警察局上尉警官阮隆正在開槍擊斃一個被認為是越共的嫌疑犯。這幅照片拍攝下的正是子彈打入越共頭部的一瞬間。
    這幅照片令人產生對於法律思想的嚴肅反思:警官有無權力在未確認、未審判的情況下擊斃嫌疑犯?這場戰爭值得去打嗎?在南越,美國是在為民主和自由而戰嗎?隨著這張照片知名度的升高,阮隆的聲名越來越壞。他被免職后逃到美國謀生,仍不斷接到辱罵與恫嚇電話。



27、作者:(美國)劉易斯
我能

1

主題

2183

帖子

44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49
沙發
寧磊 發表於 2004-10-23 04:18 | 只看該作者
歷史的回眸,心靈的衝擊__感謝攝影家的傑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Blue Ivy 發表於 2004-10-23 07:25 | 只看該作者
歷史的瞬間為後人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wng2001 發表於 2004-10-27 10:23 | 只看該作者
見過幾張, 絕對是好照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0

帖子

6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6
5
zbwg 發表於 2004-11-2 08: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28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0
6
yinfuxiang 發表於 2004-11-5 0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6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1

積分
10
7
niu_xiaocai 發表於 2004-11-5 07:42 | 只看該作者
在此我僅對第26張,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其實事實並不是那張照片所能反映的
在那之前,美國(南越)和北越達成了一個暫時休戰的協定
但北越卻違反協定,大舉進攻南方,並很快攻下了很多曾經被南越控制的地方
並殺害了許多南越的軍民
此時的南越和美國可想而知是多麼的憤怒,而照片中的越共正是被發現的潛藏在南部的,這時再聯想到之前北越的作為,我們不難理解阮隆的做法
我想說的是照片只能反映歷史的某一瞬間,而一旦我們忽視了它所在的特定的背景和環境,那我們只能是被假象所迷惑。
人對世界的了解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因而人的知識根本沒有確定性。人們不應恐懼這種不確定性,而是應認識到不確定性既是風險也是機會,人為地消除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只能導致不合理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主題

2678

帖子

68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7
8
woaiweiyan 發表於 2004-11-8 06:48 | 只看該作者
瞬間的永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35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0
9
寧折務彎者 發表於 2004-11-17 15:00 | 只看該作者
真實的瞬間,殘酷的瞬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4: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