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許一力:中國外交何手段讓德國服軟?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6-3 0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13-6-3 00:48 編輯

2013-06-02 16:06 我要評論(0)

關鍵詞:許一力 中國外交 中德關係 德國社會觀察 李克強


這幾天,歐盟針對我國太陽能產品反傾銷的初裁投票結果出爐。與之前非常激烈的反對之聲相左,在第一輪的投票表決中大多數國家反對了歐盟的雙反要求。在27個國家參與的投票中,18國反對,4國支持,5國棄權。這個投票結果讓人意外,尤其是前期一直表示強硬態度的德國出現大逆轉更為意外。


德國為什麼態度大逆轉?從公開的報道來看,李克強總理在歐洲訪問時,在28日,李克強總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進早餐,31日,德國帶頭表示反對歐盟對華光伏反傾銷提案。

這種事件之間的聯繫,不禁讓我們猜想,中國外交用了什麼手段能讓強硬的德國180度轉變呢?中德之間究竟有那些利益的博弈在暗流涌動么?

當今咱們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在歐洲市場上的份額已經佔到差不多六成,中國產能過剩帶來的價格下降直接威脅到生產成本偏高的歐洲企業。正因為這樣,德國太陽能行業不斷形成破產潮。

德國人看到了全球太陽能行業面臨的這種問題,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到了什麼程度呢?其實單單以中國國內的產能供應全球的需求就已經綽綽有餘。對這個行業來說,實在是太積重難返,全球洗牌那是必然的。

而洗牌過程中,歐洲國家是最處於下風的。歐洲這些國家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沒有本國的印鈔權,連用財政解決自己本身的問題都差錢,更別說對自己國內的光伏企業進行財政補貼。論補貼,哪國都比不上能隨便印鈔的中國。德國雖然是歐洲國家中情況最好的,但也禁不起這種無底的補貼。2011年,德國230億歐元的投資中,就有超過65%的部分流入光伏產業。德國是明白的,這個行業的大洗牌只是遲早的事,而洗牌的陣痛對於想要重新確立行業優勢的製造業大國來說,必然是早來比遲到更好。所以德國早就決定削減太陽能行業補貼,靠補貼生存的企業早就倒閉了。

你看,德國人就很務實,他們知道靠貿易保護很難對國內太陽能行業形成真正的保護。因為在近段時間,中國對外出口的光伏產品,質量越來越好,我國出口的產品不單單是價格低而已。德國人是看到了這種趨勢的,所以它們慢慢在放棄單純的財政補貼,開始積極籌備相關技術的升級方案。單純的財政補貼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而且也補貼不起,更補貼不過中國。

表面上,這些就是導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德同氣連枝般對待光伏問題的高度默契的原因。但說了,這只是表面。德國之所以能夠放任其國內光伏產業自生自滅,而選擇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營,甚至於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明確了放棄其他同樣可能受到中國光伏產業衝擊的歐盟兄弟國利益的原因,顯然不僅僅是因為「產能淘汰的必然」這麼簡單。

左右中德貿易合作關係的,歸根結底還是背後更多的利益關係。

目前,對於全球光伏產業來說,早已經不僅僅是你賣我買的單線交易,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網路已經基本上搭建完畢。特別是對於中德這種製造業大國。

從歐盟反傾銷的角度來說,對中國光伏企業徵收懲罰性關稅或許能為歐洲的光伏產品企業帶來一定好處,但通過反傾銷創造的工作崗位,僅能彌補其他方面被削減工作崗位數量的1/5。像德國這種全世界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多晶硅的出口國,這種數據反差非常明顯。就比如這次歐盟對中國的雙反如果落實的話,德國的多晶硅行業會出大問題的。不客氣的說,接下來的3年內僅在德國就可能流失超過8萬多個就業崗位。到時候歐盟整個失業人口的一般都在德國,這無異於是在以德國一國的利益為整個歐盟墊背,這筆買賣在德國人看來是絕對不划算的。

當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生產國。那麼自然對於光伏原材料--多晶硅的消耗量也是最巨大的。德國是一直作為中國主要的多晶硅進口國存在,占咱們中國進口比例大概在40%左右。去年10月份開始,受到相關調查立案的影響,中德在光伏原材料--多晶硅的貿易已經受到特別嚴重影響。從中國的外交手段來看,如果這次歐盟仍將宣布對華光伏產品徵收高額懲罰性關稅,那麼作為反制措施,中國方面對歐盟多晶硅產品的稅率很有可能從此前預測20%左右提升1倍以上。對於已經處於嚴冬中的德國多晶硅產業來說,中國需求顯然是在行業轉型前化解產能的主要出口,如果這條道路被歐盟雙反逼死,那麼對德國多晶硅製造商來說,必然是致命的。

除了原材料多晶硅之外,就當下的產業格局來看,中國生產光伏產品的機械設備,八成也來自德國,而光伏成品返銷德國,又可以讓消費者獲得價格低廉的產品,可再生能源行業得以快速發展,德國也從中獲益。如果本次雙反成立,那麼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那些以中國為主要銷售市場的德國機械設備製造企業。

光伏產業不能單獨的以光伏產品簡單來看待,其實所有的進出口產業來看都是這樣,要看到上下游之間的聯繫。以中國的外交手段來看,其實完全可以在這層關係上給德國警告的,當然,我想我朝也僅限於對其的警告,不想互斗雙輸,中德關係還是需要長期向好的。

歐盟自然沒有像德國這麼強烈的顧慮。歐盟對華態度的惡化,更有著地緣政治和中國威脅論的政治因素。而恰恰是這種更多體現在政治上的糾纏,極大地忽略了歐洲部分國家在雙邊貿易中共同的利益格局,以至於遭到了大多數的反對。

那麼光伏產業呢,這個產業的產能過剩早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自美國對華雙反結束之後,中國方面包括世界其他國家都在進行著不斷地改進和融合。如何有效地化解過剩產能並且重新劃分利益是所有國家面臨的一致問題。在這個問題面前,盲目的貿易保護主義,只能讓處於共同的利益網路中的雙方同時受到損傷。正是看到了這種前景,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站出來反對歐盟對華雙反的提案。這種反對的背後,恰恰體現的是現代國際社會雙邊貿易中互利共贏的結構特點。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