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烏鴉文化」與憂患意識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5-22 17: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不久,全國各省區市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正式公布,按31個省區市數據得出的統計結果是123571.1億元,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全國GDP總量為118855億元,兩者相差4700億元。多年存在於宏觀經濟數據中的「1+1>2」的怪現象依然存在。對此,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認為,不排除有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虛報經濟數據,以至於數據「注水」。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喜鵲文化」在作怪,無論何時、何處、何事都是報喜不報憂。

當前,中國改革開放正向「深水區」推進,這種報喜不報憂的「喜鵲文化」,可能會使我們的發展迷失方向,陷入歧途。對於國防與軍隊建設來說也是如此。因而,我們應當讓「喜鵲文化」少些,「烏鴉文化」的氛圍再濃些。

據報載,前些年,一位中國軍人到美國訪問,他發現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已經成為中國軍事院校講台上的經常性話題和研究未來戰爭重要參考的時候,卻沒有進入美軍的教科書。美國人告訴他,那是在非常理想的條件下,對實力非常懸殊的對手進行的一場非對稱戰爭,雖然美軍贏得了勝利,但並不值得驕傲,更不能把它當作下一場戰爭的經驗。更讓這位中國軍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越南戰爭結束近40年之後,對這場失敗的戰爭進行反思和檢討,依然是美軍院校教學的必修課程。

其實,對以往戰爭中的勝敗得失特別是失敗的戰例進行檢討,從而避免在下一場戰爭中重蹈覆轍,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一種主流軍事思維,這種思維背後所反映的是一種主要以總結教訓的視野看待戰爭的文化傳統,就像是總給人們以不祥之感的烏鴉一樣,故被人們稱之為「烏鴉文化」。「烏鴉文化」是一個民族憂患意識的強烈凝聚,它著力於報憂並注重把失敗的原因搞清楚。因為從教訓中學習,可以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

我國自古就有「烏鴉文化」的傳統,許多兵學聖典,大多生成於敗戰的土壤之上。比如,《孫子兵法》就有13處論述敗戰。《六韜》中論述敗戰的達49處。我軍作為一支有著輝煌歷史的軍隊,本身也不乏「烏鴉文化」的傳統,如中國革命戰爭的許多理論,「槍杆子裡面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十六字訣」「十大軍事原則」等,都與我軍汲取歷次作戰失敗教訓有相當重要的關係。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世風的變化,特別是長期和平環境與社會上報喜藏憂風氣的影響,我軍這種「烏鴉文化」的傳統有被「喜鵲文化」所取代的跡象,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比如,近期幾場局部戰爭,我們一些軍事專家、學者多是研究勝利的美軍,而對失敗的南聯盟軍隊、塔利班武裝、伊拉克軍隊涉獵相對較少。

目前,不少國家和軍隊都創立了失敗學,如美國專門創辦了《失敗》雜誌,日本成立了「活用失敗知識研究會」,俄羅斯也將建立「失敗紀念館」,而當下中國社會上流行的則是成功學、致富學。一個民族,最大的憂患是缺少憂患意識;一支軍隊,最大的隱患則是忽視自身的短處和不足。

當前,全軍上下都在按照習主席的指示,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轉變作風,提倡和發揚吃一塹長一智的「烏鴉文化」,無疑是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推動軍隊科學發展的重要風氣保證。因此,在平時的軍隊建設實踐中,我們既要總結成功的經驗,亦要直面失敗的教訓,破除總結中那種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往往成為大書特書的「重點」,而存在的問題甚至是失敗的原因卻成了「雷區」的現象;既認清自身的優勢,更看到存在的不足。通過平時的「求敗」來換取戰時的「得勝」。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2: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